《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都挺好》火了,一部家庭生活劇,人物刻畫鮮明、個性突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家四人各有千秋,蘇大強的“作”、蘇明哲的“愚”、蘇明成的“莽”和蘇明玉的“精”。不過要說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要數當父親的蘇大強了。劇中倪大紅演繹的老爺子惟妙惟肖,一個膽小、懦弱之人,卻在老婆去世後重獲新生,憑著各種“作”與“賴”,給子女出了不少難題,也通過這種方式一步步地滿足了自己的各種要求。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懦弱、不擔事的蘇大強,頭腦卻很靈光,對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態度。對待大兒子蘇明哲,他給予的是壓力,讓其妥協。對待二兒子蘇明成,他則靠著可憐的勁兒及兒媳婦麗麗的愛面子,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對待小女兒蘇明玉和其他的人,則擺出一副弱者姿態和無能為力的態度,獨善其身。他從內心中渴望被照顧、被關注,渴望自己的要求被滿足,還有較強的攀比心和盲目的自信。首先,在吃飯上面出了問題。住在二兒子蘇明成家,由於小兩口每天上班不能按時給蘇大強做飯,送的外賣又吃不慣,於是要求給錢自己出去吃,卻又管不好自己。由吃引發的一系列矛盾慢慢升級,眼看在二兒子家待不下去了,去美國投奔大兒子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當得知不能去美國的時候,住的問題又成了蘇大強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多次強烈的要求,最後終於在老大的愚孝及其他子女的幫助下得償所願。不過這還不算完,不光要買新房子,還要換全新的傢俱家電,蘇大強根本沒有考慮老房子裡的傢俱更換的年頭並不久,孩子們買房的壓力有多大,就拿出自己害怕在老房子裡住的理由“作”給你們看。人性的貪婪,在蘇大強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曾提出“狄德羅效應”理論,說的是法國啟蒙哲學宗師狄德羅的故事,從一個角度解釋了我們為什麼總在不停地“要、要、要”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法國啟蒙哲學宗師狄德羅先生,在某日收到了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穿著新睡袍在書房裡走來走去,總覺得家裡的傢俱風格老舊,地毯針腳粗鄙,配不上身上的睡袍的雍容華貴。於是,狄德羅一通買買買,還把家裡重新裝修了一遍,自己終於認為家裡的環境跟上了身上睡袍的檔次。可這個時候,狄德羅卻不舒服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進行反思。聽起來好像是個笑話,在生活中卻是如此的真實。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因為一個點受到刺激,就會產生出許多關聯的慾望。舉個例子,只要有一個人在朋友圈出現曬旅遊、發美食、曬包包等類似的舉動,就肯定會引起朋友圈中某些人的關注。經濟條件好的人,會見怪不怪,也有條件駕馭。反而是那些經濟能力達不到的人,會因為愛面子、攀比的原因,去做一些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情。過度的透支消費,雖然滿足了一時的面子與喜好,卻給自己的生活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一種行為會影響另一種行為。同樣一個習慣會影響另一個習慣,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當你改變一種行為時,其他行為也會隨之改變。生活的品質,與自身實力、個人審美與認知有很大關係。我的理解是,生活狀態要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相匹配,切不可越級提升,害處如同拔苗助長,會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何這麼“作”?生活需警惕“狄德羅效應”

煲粥總結:想要過得更好,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慾望,則可以讓生活更加輕鬆自如!

歡迎關注(煲一鍋知識的粥),您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