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激辯:口罩漲價是價格機制的合理作用嗎?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1日電 近期,受疫情影響,口罩消耗持續增加,部分消費者感到,口罩不但難買,價格也明顯上漲。市場上甚至出現10只850元的“天價口罩”。這迅速引起關於防護品是否應該漲價的爭論。有觀點認為,高價賣口罩就是“發國難財”,也有網友表示,需求上漲等因素影響下,口罩適當漲價是合理的。

  薛兆豐:價格永遠起調節的作用

  經濟學家薛兆豐此前曾在網絡課程中語出驚人,稱“我們應該讚美那些發國難財的人”。他解釋稱,“大家都批評‘發國難財’的行為,但‘發國難財’其實是幫了別人,是給別人多了一個選擇而已。‘發國難財’的人可能是利用了別人,但是這種利用,對對方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薛兆豐以“在沙漠中有人以一萬元的高價銷售礦泉水”舉例表示,價格永遠起調節作用,“因為如果你阻止別人‘發國難財’,阻止別人用高價出售礦泉水的話,這些人就不會出現了。它的結果很簡單,就是水的供給會更少。”

  他進一步解釋,阻止一些人“發國難財”的直接後果,是讓那些遭受災害的人的處境變得更糟,而在實際效果上,“發國難財”的人,是給那些遭受災害的人更多的幫助,更多的選擇。

  董志強:在社會範圍領域,價格機制不起作用

  對於“發國難財是給遭受災害的人更多幫助”的說法,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董志強撰文反駁:人類很多的行為,不是在市場領域發生的,而是在社會規範領域發生的。在社會規範領域,價格機制不起作用。

  董志強指出,趁人之危不是自由選擇。一個在危險中的人,除了保全自己已別無選擇,實際上沒有選擇空間。

  對於高價刺激商家積極生產的觀點,董志強認為,並不全對。他強調,價格不是唯一可以引導生產的信號,若有準確的需求信息,即便沒有高價,只要能保證正常利潤,廠商同樣會生產。事實上,像災害這種短期衝擊,對生產的刺激是有限的——短期衝擊意味著廠商並不會擴大生產規模,不過是讓工人加班加點而已。刺激商家積極生產只需正常利潤即可,而不必天價。

  田軒:價格只有在市場能維持運行時才起調節作用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田軒認為,價格只有在市場能維持運行的時候才能起到調節的作用。在“國難”來臨這種極端情況下,市場已經完全失靈,或者說“沒有市場”,價格信號失靈且已經不能起作用,只能靠政府甚至暴力機構(警察甚至軍隊)來維持運行。一旦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那些“看不見的手”、“自我調節”、“資源有效配置”,就都變成了紙上談兵。

  “正常時期的商業活動中,比如滴滴打車忙時加價,這屬於合理的市場調節,無可指責。但是‘發國難財’特指重大社會危機時刻任意加價的行為。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一個社會約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這個時候只有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和社會公益力量來快速覆蓋由市場失靈帶來的供給缺口。”田軒表示。(中新經緯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