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離不開這三大事實,職業、友誼、婚姻

一個人的 現實生活不得不受這三大事實制約。

並且所面臨的問題也都是這些事實造成的。

而解決這三大問題,需要有社會興趣,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興趣和合作能力,在兒童時期培養和形成。

每個人的合作能力又是有差別的,在於他們追求優越感的方向。

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研究》,英文名《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在兒童的教育上對家長、老師會有一定的啟發。

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阿德勒大師的著作結合了自己的童年經歷,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人的一生當中,成年以後對童年的經歷記憶深刻,往往認為是經歷造就成現在的自己。

經歷不能對人造成影響,而是童年時期對事情的解讀,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在這個時期一套固定的的認知、思維模式開始形成。

即使是錯誤的處理問題和事物的方式,哪怕帶來不幸和痛苦,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

賦予經歷的意義決定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賦予錯誤的意義,對兒童走向社會後的社會感覺和合作程度就會有很大影響。

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成人以後在面臨工作、婚姻、與人交往時,都會力不從心。

像有社交恐懼的人,他們只能在家裡的範圍爭取優越感,外面是不安全的,從而避免與外界聯繫。

在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

兒童的力量是單薄的,必須依賴成人生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大人控制。

兒童的自卑從小普遍就存在了,自卑感是追求優越地位時正常的發展過程。

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我們便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擺脫這種感覺。”

但如果兒童時期的經歷沒有正確引導,而已麻醉、逃避困難,並且把舊有情景擴展到所有情景,就會形成自卑情結。

《自卑越超越》書中是 這麼定義的: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節便是自卑情緒。

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和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

由於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

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賦予錯誤的生活意義)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

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苦心孤詣的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

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豫、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如果一直追求錯誤的優越感目標,喪失了合作能力,這個人就會被社會拋棄。

父母和老師要避免 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擔負著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1、兒童常見行為

上幼兒園時,愛哭的寶寶讓家長和老師很是頭痛。

家長在家時培養孩子對其他人的興趣合作,而不是靠哭尋找優越感和解決問題。

很多女人缺乏安全感,想從男人那裡索取,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不要做安全感奴隸。

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夜裡總是尿床的孩子無非想引起父母注意,想操縱父母達到某種目的。

父母越在意嚐到好處的孩子就會越利用,父母找到他的目的所在,遺尿便會消失。

生病的孩子發現可以得到家人更多的愛,那他會一直覺得自己是需要關愛的,找對象和工作都會受影響.

電影《天使愛美麗》中在咖啡廳工作的喬姬,整天虛弱不是偏頭痛就是坐骨神經痛,被具有獨特觀察力艾米麗識破,她不過是想吸引那位她喜歡的男士。

2、父母的寵愛

過度寵愛一個孩子,對孩子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在社會上別人不能滿足自己,這樣的長大的孩子便會開啟受害者模式,不能與人很好的合作,把責任推給別人,不能主動解決問題。

家裡有多個小孩的話,難免還是會失寵,父母會表現的更喜歡另一個孩子,讓大的參與幫忙照顧小的,比較成功轉移兒童的注意力。

為什麼孩子不合作,家長該怎麼辦?


3、對孩子的責罰

家庭中的媽媽會把教訓孩子的責任推給爸爸,孩子對爸爸懼怕,不是什麼好事情,影響孩子和父親的關係。

孩子的教育問題會在學校延續,老師從事教師的職業目的,他對孩子感不感興趣也重要。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群有問題的孩子聚集在一個封閉學校。

以自己仕途為重要目標的校長,給學生定的規矩是“犯錯懲罰”,顯然是沒什麼好效果。

新來的音樂老師打破了這一規矩,用音樂把大家凝聚到一起,發現大家的特長,培養他們興趣,教給他們合作的能力。

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研究》,不光是對父母、老師有幫助,對每一位成人都會有啟發,因為我們是從小孩子長成大人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