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互援互助 共防共治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月28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宣佈,將新冠肺炎全球風險級別提至最高級別“非常高”。截止目前,疫情已波及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大洲無一倖免,其中尤以韓國、意大利、伊朗和日本的疫情發展較為嚴重。與海外形勢相比,中國的疫情蔓延已得到明顯控制,總體形勢持續向好。中國正從疫情重災區轉變為其他國家抗擊疫情的支持者、幫助者。


濟困扶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面對疫情的全球擴散,各國採取了針對性措施,但有的國家應對起來比較困難。比如伊朗,因遭受多年的制裁,使其難以進口醫療設備和藥品,再加上檢測設備不足,缺乏疫情防控經驗。伊朗的疫情形勢嚴峻。截至3月7日,伊朗確診病例已達5800多例,僅次於韓國,而且當天一天就增加了1000多例;病故者100多,僅次於意大利;包括副總統在內許多政府高級官員都染上此病。病毒感染的快速增加、較高的病死率、疫情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讓人揪心。

緊急情況下,中國派出專家前往伊朗,介紹抗疫經驗,研討疫情防控。中國還捐贈了檢測試劑盒和其他防控物品,有力地支持了伊朗。中國民眾也給予伊朗最大的支持。伊朗駐華使館發出求助信息後短短24小時,就收到捐贈約400萬元,數量之大,速度之快,再一次體現了中國人民濟困扶危的優秀傳統,讓伊朗人感動得“無以言表”,宣稱這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特殊經歷”。

中國的援助對象不僅是伊朗,其他發生疫情的國家也得到中國不同方式的支援。最近,中國又向伊拉克派出了醫療專家。人有人品,國有國格。在他人困難時施以援手就是在維護和提升我們的國格。

幫助他國就是幫助自己。事實上,我國已經出現了由韓國、伊朗、意大利等國輸入的病例。全球疫情蔓延給中國的防控帶來很大壓力。

幫助他國就是知恩圖報。中國發生疫情時,許多國家、特別是鄰國日本和韓國大力援助,中國急需口罩防護時,來自日本的口罩率先抵達武漢,鼓舞了士氣。投桃報李,日本疫情爆發後,中國也積極向日本捐贈病毒檢測試劑盒、防護服等醫護用品,分享信息與經驗。中日韓三國互幫互助,傳遞了友誼,收穫了互信。

縱觀歷史,中國在為世界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受益於國際社會。中國是全球化的貢獻者,也是受益者,中國的發展既靠自身努力,也得益於國際經貿合作的助推,合作對象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包括伊朗。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點,中華燦爛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也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密不可分。以伊朗為例,早在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就打通了與波斯文明交流的通道,葡萄、石榴、黃瓜、胡椒等植物都是從波斯傳入中國的。文明的昌盛、社會的進步,就是這樣在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實現的。

及時向發生疫情的國家伸出援手,更是道義的追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國際關係中要踐行正確義利觀。要講情誼、講道義,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幫助弱者,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守的信條。上世紀60年代,在自身還不富裕的情況下,中國就開始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幫助他們減輕缺醫少藥的困難,這更多是出於道義而不是利益。當然,善有善報,新中國重返聯合國時,非洲國家也是鼎力相助。中國受疫情衝擊較早、較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括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大量的臨床數據、診療的辦法,也包括延長假期、居家隔離、集中收治等防控手段,所有這些,都可以、也應該與其他國家分享,供他們參考,助力抗疫。

疫情面前,推進全球共防共治,是對逆全球化暗流的反擊。總體上看,全球化對世界利大於弊,它有利於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具有歷史必然性。所以,過去20年,全球化發展的勢頭強勁。但是全球化帶來的既有人員、資本、技術的快速流動,相應地,風險也加大了。此外,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全球化的機遇,發展自己,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動了他們奶酪,也讓一些人心生敵意。因此,國際上興起了一股逆全球化之風。當前的中國已不是奧巴馬、特朗普所說的“搭便車者”了,而是全球化的積極倡導著、國際規則的深度參與者與全球治理的方案提供者。

抗擊疫情中,人們更真切地意識到,全球化已經把世界各國人民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逆全球化、與國際社會脫鉤,是沒有出路的。

推進共防共治,有助於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再次提醒人們,世界各國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爆發疫情後,一些長期反華、仇華勢力無視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抗擊疫情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犧牲,利用疫情期間各國民眾普遍的擔憂和恐慌心理,趁機捏造各類針對中國的言論。然而,當疫情在本國爆發後,這些人發現,單憑一國之力很難防治。僅以口罩為例。全球口罩一半是中國生產的,另一半生產原料很大一部分是從中國進口的。離開中國的口罩生產,整條醫藥產業鏈都會崩塌,後果之嚴重可想而知。所以,有不少有識人士呼籲,克服短視行為,超越意識形態分歧,以合作代替對抗,而這恰好是中國倡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所在。

推進共防共治,有助於完善全球治理。現代社會是高風險社會。人類社會只有團結起來、合作互助,才能戰勝包括恐怖主義、病毒在內的一個又一個對人類的重大威脅。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單邊主義肆虐,“退群”“毀約”不斷,全球治理出現赤字,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在增大。疫情的爆發提醒人們,有效治理離不開國家間的合作,離不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的努力。中國一直支持世衛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與其積極合作。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國主動向世衛組織通報,為其深入一線調研和評估提供便利。最近,中國又向世界衛生組織捐贈2000萬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疫情,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

推進共防共治,也有助於更好地推進“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有些人歪曲事實,惡意挑撥,把中國描繪成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利益的樣子,扣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深化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是對惡意抵毀中國的有力反擊。同時,疫情也提醒我們,推進“一帶一路”,不僅要實現經濟發展上的互利共贏,也要以抗擊疫情為契機,注重和加強和各個國家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包括公共衛生安全,造福各國民眾,更好地促進民心相通。

疫情是場大考,它考驗著個人,考驗著國家,也考驗著世界;它考驗著能力,考驗著智慧,也考驗著境界。相信各國人民能攜起手來,互愛互助,共防共治,盡力交出一份讓後人滿意的答卷。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以用共治推進善治為手段、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這就是實現世界各國共同安全和發展的中國方案。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