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的詩與情


  1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最初聽到這些詩句,是從一部電視劇中的人物口中。後來,有一位朋友向我提起,並問我知不知道作者是誰,我只說不知道。或許就是在那時,他向我提起倉央嘉措的名字,但我卻沒有留心。直到有一天,我在圖書館裡偶然的看到一本詩傳。想起看過的一篇小說裡,出現過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翻開書頁,這位三百多年前的情歌詩人、就這樣帶著他撲朔迷離的傳奇人生和空靈深邃的優美情詩,走入了我的視域。

  傳說在倉央嘉措出生的時候,七日同升,黃柱照耀。對於西藏紅教信徒來說,這是寧瑪派活佛轉世的跡象,但他日後卻成為了黃教格魯派的達賴喇嘛。或許正是在他入主布達拉宮之前,所學習的巴桑寺是一座紅教寺院,在戒律方面沒有黃教那麼嚴格,才讓他以後那麼不服管束,放蕩不羈。與他的生相比,關於他的死,有不同的說法。正史記載,1706年倉央嘉措病逝於青海湖畔。而民間廣為流傳的有“自殺說”、“謀害說”和“逃遁說”。最後一種說法,更多的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他們希望倉央嘉措的傳奇人生,不那麼的匆匆結束。根據一本叫《六世達賴喇嘛傳》的書中記載,倉央嘉措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逃離了青海湖畔,並先後到過尼泊爾、印度、五臺山、內蒙古等地,最後停留於內蒙古的阿拉善,並圓寂於此。對於以上種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真相卻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他給我們留下了他的詩歌、他的傳說。讓人們去閱讀、去評說、去思考,去想念。

  倉央嘉措不以他的修行和佛法,反而以他的愛情和詩歌而聞名於世。這讓他成為歷代最具傳奇色彩的達賴喇嘛。儘管他的身份曾遭到過質疑,被反對者稱為“假達賴”,但西藏的僧俗,卻一直沒有否認過他的身份。儘管他多次溜出布達拉宮,身著便服、頭蓄長髮,混跡於街頭酒肆,醉心於歌舞宴樂。並且拒絕接受比丘戒,甚至要交回沙彌戒。但是,當拉藏汗奉康熙之命,將這個“耽於酒色,不守清規”的“假達賴”押送至北京途中,哲蚌寺的僧人們,依然不顧生命危險,將他營救入寺,與官兵對抗三天三夜。而當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的僧人們聽聞倉央嘉措病逝於青海湖畔的消息後,並未認可拉藏汗所立的益西加措為達賴喇嘛。而是根據倉央嘉措的詩歌暗示,找到了轉世靈童格桑嘉措。或許是這種執著的堅持,讓清政府最後不得不妥協讓步,在乾隆正式冊封強白嘉措為八世達賴時,間接承認了倉央嘉措的六世達賴身份。

  2

  倉央嘉措雖然在三百多年前,曾為雪域高原的六世達賴喇嘛,但無論是生前逝後,其身份卻一直被質疑。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政治的影響,更有個人的因素。這一切,似乎都應該從他的前世——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和第巴桑結嘉措,這兩位親如父子的師徒說起。他們是17世紀西藏最傑出的宗教和政治領袖,格魯派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布達拉宮的擴建和完成,都與他們有關。五世達賴在1682年圓寂後,為了不引起社會和政局的動盪,這個秘密被第巴桑結嘉措隱瞞了十五年之久。如果不是康熙在打敗葛爾丹之後,從戰俘口中偶然得知此事,這個秘密或許會被隱瞞的更久。但桑結嘉措似乎早有準備,為了應付來自各方面的詰難,他搬出了轉世靈童——倉央嘉措。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六世達賴,其身份被懷疑是在所難免的。這種懷疑不是來自西藏的僧侶們,而是來自大清的康熙皇帝和蒙古的藏拉汗親王。雖然在表面上,他們承認了倉央嘉措的身份,但卻一直心存芥蒂。十年之後,桑結嘉措與拉藏汗的矛盾激化,兵敗身死,年紀尚輕的倉央嘉措失去了忠心的支持者和保護人,成為了權力鬥爭中的犧牲者。從這個方面來說,他是無辜的,但如果他自己的言行舉止無可指摘的話,就不會給他人以攻擊的藉口。拉藏汗提出倉央嘉措是“假達賴”的理由很簡單,“耽於酒色,不守清規”。對於這一點,在當時的布達拉宮內外,甚至是整個拉薩都是盡人皆知的。而他的那一首首在街頭巷尾廣為流傳的詩歌,似乎成為了難以辯駁的證據。如果說正是這些情詩和他放蕩不羈的生活,給了那些想將他拉下寶座的野心家以把柄的話。那麼,也同樣讓更多的人被他所吸引,為他而著迷。誠然,作為雪域高原上的達賴,格魯派最高活佛,他受到西藏僧俗信眾的膜拜,自然不在話下。但他的魅力,卻遠超藏傳佛教,甚至宗教信仰的影響之外,讓更多生活在紅塵俗世裡的男男女女,也為之傾倒,為他的人,為他的詩。

  3

  倉央嘉措作為一位達賴喇嘛,雖然在佛法上建樹不多,卻在詩歌上碩果累累。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生活和成長的環境有關。在十五歲正式坐床成為達賴前,他並非一直呆在家裡,而是在措那宗的巴桑寺裡接受佛學教育。當然,對於一個少年來說,這種嚴格刻苦的生活,難免讓他產生某種叛逆心理。我們可以想象,在數門枯燥的經學課程中,或許只有那本叫《詩境》的古印度文藝理論,引起了他的注意和興趣,併為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這也只不過是我們的猜測而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的天賦,其次才是經驗,而理論的影響,幾乎可有可無。

  作為活佛的倉央嘉措,天資聰慧、悟性奇高。年少輕狂、風流倜儻的他,在成為雪域之王后,很快擺脫了清規戒律的拘束,沉淪於紅塵俗世的詩酒宴樂之中。但在他的愛情之路上,並非萬事隨順,牽腸掛肚、百轉千結的心情,自然是少不了的。他將心中的諸般感受訴諸筆端,成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情詩。但無論他怎麼沉淪也好,始終並非一介凡夫。當他把過人的天賦和悟性以及多年來修習佛法、研讀經卷的心得,融入他的創作之中後,他那些看似情歌俗語的詩句,就多了一層禪意和深度。如果我們仔細品味他的詩,就會發現,一些詩句所描寫的情景是世間的,而意念卻是脫俗的。

  正是倉央嘉措的其人其詩,讓人們越過那有限的史料記載,將諸多的想象加諸在他身上。讓他成為拉薩街頭酒肆之間最美的情郎,歷代達賴喇嘛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迷失菩提。或許,在每個讀過他詩歌的人心中,都有大致相同的印象。坐在禪房裡打坐,心中突然浮現情人影像的年輕僧人;從布達拉宮裡溜出來,走入拉薩酒肆的翩翩少年。但具體的形象,卻又有所不同,每個讀者中,都有他心中獨特而唯一的倉央嘉措。

  在他的傳說中,曾經出現過兩個女人的名字:瑪吉阿米和達娃卓瑪。很多倉央嘉措的傳記作者,都曾根據詩中的描寫和民間的傳說,將其中的一位,演繹為他摯愛的女子、不渝的戀人。或許,他只有一位戀人,或許,他有幾個情人。對於我們,只能猜想,至於真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如今,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而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沒有經歷過至深的愛戀,不渝的真情,是不能寫出那些憂傷多情、真切動人的詩句的。與一般直接向戀人表達愛慕之情的詩歌不同,他的那些情詩,體現出的是一種歷經愛情的千滋百味後,一朝徹悟的澄明與釋然。

  4

  倉央嘉措雖然一度放蕩不羈,任性妄為,但卻始終不是一個浪蕩公子,而是達賴喇嘛。即使他深陷於男女情愛之中,卻仍然是迷失菩提。從嚴格的佛教修行和戒律方面來說,他的確是在追求佛法的路途上迷失了。但是,正如一休禪師所云:“入佛界易,進魔界難”。

  誠然,幼年的倉央嘉措,曾像很多高僧的童年一樣,在經師的教導下研經習法。只是在漸漸長大之後,走上了一條離經叛道的迷途。如果他真的是一個假活佛也就罷了,但他偏偏是位真達賴。與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相比,他無論是在宗教,還是在政治上,都難免相形見絀。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堪稱獨樹一幟。而正是因為這些詩歌,讓他成為歷史上最神秘、最富魅力的達賴喇嘛。也讓那些對藏傳佛教一無所知,甚至對宗教信仰毫無興趣的人,不遠萬里奔向雪域高原,前往拉薩的布達拉宮去尋求這位詩人曾經留下的蹤跡,完成一次一生少有的心靈旅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倉央嘉措的“迷失”,亦成就了他的“覺悟”。他的詩,亦是一種法。試問,如果一個根本從未進入紅塵,不懂情愛的人,沒有經歷人間苦楚,嚐遍生死離別的人,怎麼會真正具有慈悲的心腸,渡人的意念?一個不知世間冷暖,全靠人間香火供應的高僧,即便他讀遍佛經,參透萬法,但一生只對著青燈古佛誦經參禪,不理廟門外的眾生疾苦。那麼,他與寺廟裡的一尊佛像無異。

  5

  三百多年前的一個夜晚,當倉央嘉措正在坐禪觀想時,心中雜念紛繁,他越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越是做不到。終於,一個少女如明月般的美麗臉龐,出現在他的心頭。他不再煩惱,喜悅萬分。提起筆來,寫下了一首詩歌:

  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他知道,自己迷失了,是白天在布達拉宮後花園裡翩翩起舞的那個少女,佔據了他的心。他的心中頓時生出悔意,要到佛前懺悔。但是,當他走出寢宮時,雙腳卻不由自主的狂奔起來。一襲明黃色的袈裟,從他的身上飄起來。夜色中,一個身影出現在拉薩的街頭。只見他氣喘吁吁的登上一家還未打烊的酒館二樓。一瞬間,那個熟悉的身影,又真切的出現在他眼前。

  第二天早上回去之後,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為尋情侶去匆匆,破曉歸來積雪中,就裡機關誰識得,倉央嘉措布拉宮。

  或許,就是在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他在紅塵俗世中迷失;

  或許,就是在那一夜,那一瞬,那一刻,他在美酒佳人前沉淪。

  但他那段春風得意、自由放蕩的日子,卻並沒想象中的那樣天長地久,他的行蹤很快被發現,不得不與心上人分離。

  6

  他的人雖然在宮中,心卻在酒肆;他的口雖然在誦經,手卻在寫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心中有此種疑問和糾結的修行者,他不是第一個,但他卻是第一個將這種想法用詩歌表達出來的。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他希望出現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但在現實中,他根本無法選擇。他曾想過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但他的身份,卻不允許他這樣做。而當他的身份將要被廢去時,得到的卻不是還俗的自由,而是死亡的解脫。當一個人面對兩難的問題,難以做出選擇時,命運往往會幫他做出選擇。

  倉央嘉措的一生,再次向我們表明了,這個世界上的快活和歡樂是短暫的,無奈和遺憾卻是恆常的。作為一個活佛,他或許是失敗的,但作為一個詩人,他卻是成功的。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是否留下了什麼;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地位的高低,而在於是否給予了什麼。

  對於倉央嘉措來說,他給世人留下了詩歌,給予了傳奇。

  這位曾經誤入歧途的迷失菩提,最後是否迷途知返,在經歷兒女情長,世事無常之後,

  已經徹悟人間情愛的空幻?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但怎麼又道:

  手寫瑤箋被雨淋,模糊點畫費探尋,縱然滅卻書中字,難滅情人一片心。

  是否看破世間萬事的虛妄?

  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絕頂聰明矜世智,嘆他於此總茫茫。

  但怎麼還說:

  結盡同心蒂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他的詩難解,他的人傳奇。而我們要想更多的瞭解倉央嘉措,就只有讀他的詩歌,聽他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