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15女舞蹈紋彩陶盆

獵獲一隻龐大的動物,架在火上烤著,人們手拉手舞起來,即是歡慶,又是等待獵物的烤熟。

舞蹈的創作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用姿身語言來表現內心的獨白。

周代編創了《大武》,用來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有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武王伐紂的決心;有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有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有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有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算是歷史的描述。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15女舞蹈紋彩陶盆


大詩人杜甫所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即是一幅直觀的舞蹈。詩中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15女舞蹈紋彩陶盆,於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為新石器時代後期陶器,為水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高14.1釐米,口徑28釐米,底徑10釐米。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15女舞蹈紋彩陶盆


陶盆呈橙紅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壁飾三組舞蹈圖,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隔。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著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調一致,似踩著節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頭上都有髮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斜向飾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每一組中最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

整體畫面,寥寥幾筆把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畫面中人物佔有突出的地位,且神形通真。是遠古時代的一幅現實主義佳作,不僅用筆飛動流暢,線條奔放嫻熟,而且構圖極佳,人物的舞蹈動作描繪得十分正確,舞姿綽約,有強烈的動態和節律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15女舞蹈紋彩陶盆


關於舞蹈內容說法較多,有認為是遠古時期氏族成員在舉行狩獵歸來的慶功會,跳著狩獵舞;也有認為是氏族成員裝扮成氏族的圖騰獸在進行圖騰舞蹈,舞蹈者頭上及身下的飾物,是人們為象徵某種動物而戴的頭飾和尾飾;更有認為是在進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豐收的儀禮舞等。

古代人的幸福感,蠻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