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所以當我轉身之際,我發現身後是一片片清新的田園、秀麗的風景,充滿了生機……即便這一生我一事無成,只要我努力過,我依然會覺得非常值得。”

2018年,重歸大眾視野的柳智宇這樣對記者形容他八年前的人生選擇。那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轉身,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人生巔峰,彼時的少年毅然決然地跳出十丈軟紅,投奔青燈古佛。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年少“封神”

2004年,柳智宇十六歲,以一篇數學方面的論文《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譽滿全國。這位智力超群的少年身上展露的數學天賦十分驚人,聞名了世界,很快就得到了他所在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師一附中師長的重視。此後的高中三年,柳智宇在全省最好的理科實驗班中準備奧林匹克競賽。

據當時的同學回憶,他的外號是“柳神”。在湖北省已經若干年沒有拿到數學競賽方面的獎項的情況下,柳智宇作為眾人眼中最有希望的“尖子”、“奇才”,其擔負的壓力可想而知。在最刻苦的一段時間裡,他甚至患上眼疾,不得不逼自己想出並實行不用眼睛做數學題的辦法。

他的朋友蔣方舟在《天才的出走》一文中,如此形容這不同尋常的青春,“除了這樣與虎謀皮一般小心翼翼地用著眼睛……柳智宇到空無一人的自習室做題,與大腦和身體搏鬥……命運把他吞沒在日復一日的催眠機制中,只有這樣,他才能承受那些讓人滿懷恐懼的事物。”

柳智宇獨有的數學天賦、高強度訓練的加持,讓他最終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以滿分的成績斬獲金牌。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成功呢,我們不妨進行一組對比。在這屆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來自全世界的如林高手裡,只有包括柳智宇在內的三人,做出了第六題。

更令人欽佩的是,柳智宇的解法甚至被評委組稱讚超越了標準解答。消息一出,很多人都認為,這位得天獨厚的少年,將像其他屆金牌得主陶哲軒、何旭華等人一樣,走上數學家的道路。

這也是為什麼幾年後,當柳智宇宣佈在龍泉寺出家時,有人指責他浪費天資和栽培。他們無法想象,已經符合了世俗之內對成功的界定的柳智宇,去縹緲的世俗之外追尋什麼。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大學開悟

2007年,柳智宇進入保送的北京大學數學系讀書。從他後來回憶記錄的《我在大學的成長曆程》可知,在大學唸書的時光是他人生中不斷探索自我、接觸佛教的重要節點。大一學期,柳智宇掙扎於白天艱深的課程和夜晚無奈的失眠。

由於他高中單打獨鬥地刷競賽題,幾乎沒有融入集體、學習課程的經歷,柳智宇很難適應大學的環境。學業不如人意、身體抱恙、溝通困難,這一切讓大一的柳智宇深陷心靈的困境,迫使他思考生命的意義。

此時,一位學姐擔起了他的引路人,也是日後他接觸佛教的契機之一。這位學姐名叫熊雯,是藝術系學生。學姐常常關懷孤獨的柳智宇,令他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學姐教他唱《楞嚴一笑》;二是學姐和他聊《華嚴經》。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在學姐的引導和鼓勵下,柳智宇漸漸走出封閉的小世界,加入了耕讀社和禪學社,這為他後來接觸到龍泉寺提供了機會。不僅如此,柳智宇被學姐無私的溫暖所打動,進而自省,幫助同學,記錄“日行一善”來督促自己,這時候他的思想境界已經漸漸地向佛教中的“博愛”靠攏。

柳智宇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過,在大二的時候便萌生了研究佛教的想法。但是由於他希望認真修完專業課,所以一直到本科畢業才來完成這個願望。2010年,收到麻省理工學院錄取通知書和全額獎學金的他,放棄了名校遞過來的橄欖枝,說服家人去龍泉寺出家,號為賢宇法師。

由此可見,柳智宇決定出家學佛絕不是一些網友眼中的“迷了心竅”、“高等教育的倒退”,正相反,恰恰是在北大的這段經歷,給了他向內探索的啟示,激發他對個人發展乃至生命意義的審視。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漫長求索

梳理柳智宇的心路歷程,也許更能理解他為什麼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年成名後,和身邊的一切格格不入,柳智宇時常有一種孤獨感,“天地之大,無可載我之物;眾生雖廣,無可立我之人”。

漸漸嚐到了生活的滋味後,處於十八歲的成年界線上,他又講,“我這段時間很鬱悶,回顧我的整個高中,一次次地重建與打破,到最後還是找不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啊。”

的確,在那樣的重壓環境之下,柳智宇很難有心靈的慰藉,發出了下列感嘆:“也許我一生都將這樣顛沛,而生命的真諦對於我,就在這顛沛之中吧。”

從小到大,他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規規矩矩地走學霸之路。但是少年神童大都是敏感而早熟的,他們比同齡人更早地渴求精神世界的發掘。而這種渴隨著年齡的成長漸漸像一股洪流,叩開心門,試圖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柳智宇發覺,父母更關心的是他的前途是否光明,而他更在乎的是能不能尋找到一條心靈的出路。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至於從對數學的痴迷轉向對佛教的皈依,這一切也是柳智宇人生之舟在精神世界的漂泊。

曾經沉溺於數學世界,因為柳智宇感覺到:“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數學的世界,其中並沒有凡庸瑣碎的得失譭譽,只有自然的美、人類心智的美。”

而後隨著思考的深入,柳智宇又對自己的理想有著更清楚的認識,“高中的時候,我想數學家又不夠……好像太侷限了。”

他意識到自己接近數學的真正出發點是宣揚人類的文化。他說,“我希望對整個人類的文化能夠有所幫助,所以其實數學只是我的一個切入點……我覺得後來選擇出家,其實跟我一貫的思路是相通的,它並不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選擇。”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由此可見,從始至終,他對精神世界的探求未曾停止。正像他對自己名字的解讀一樣,“智是智慧,就是追尋心靈的一種東西,然後宇呢,是一種比較開闊的格局。”

從各種有關柳智宇的訪談中,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人,就像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形容那般,“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