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點擊右上角“+關注”【合易人力資源】頭條號,有職場攻略、管理策略、乾貨、詳解)


本文6673字,需要10分鐘閱讀完畢。


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導讀:每個企業在經歷一輪高速發展之後,總要面臨來自內部的各種障礙和問題,我稱之為“發展瓶頸”;總要面 臨來自外部的各種變化,比如行業的變化、競爭的變化、用戶消費取向的變化,我稱之為“機遇挑戰”。優秀的企 業總是能面向發展瓶頸和機遇挑戰,提前佈局,進行組織變革,打造增長型組織,以適應外部的變化,用增長來將 “變化、機遇和挑戰”變現為內部績效。


自1997年開始,我持續關注三十家領先公司的發展歷程,其中不僅包括海爾、聯想、萬科、康佳、美的、慧聰、波導等老牌領先企業,也包括阿里巴巴、京東、騰訊、華為等新興領先企業。在二十多年的工作過程中,服務過上百家中小企業,我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持續發展的公司,普遍都能夠根據企業內外部的變化,使組織始終保持在一種活力和增長狀態,我稱之為“增長型組織”


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外在表現:

1、企業始終處於一種增長狀態,恰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2、具有強烈的變革意識。“手起刀落”,掃清一切發展障礙(問題);

3、“團隊具有鷹一般的眼睛和虎一般的銳氣”,抓住外部發展機會並迅速形成競爭優勢;

4、應對變化時,果敢,善於取捨。


1、美的集團組織變革啟示

比如:廣東美的從 90 年代的 30 億銷售額,一直到 2018 年銷售突破 2600 億人民幣,這其中伴隨了疾風驟雨 又系統科學的組織機構改革。今天,與同期的家電企業和信息化企業相比較,沒落或消失的企業,大家都已 經看到了,我們只能“扼腕嘆息”;美的所取得的成就,大家也看到了,對現在活著的、正在謀求發展或創 業型企業,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1992 年--1995 年,美的實施的是直線職能制組織機構。1995 年度美的總銷售額為 20.8 億元,繼春蘭、 海爾、上菱、科龍、格力之後排名第 6 位。


---1996 年--2001 年,面對產品線日益增加和組織管理的複雜性,實施事業部制改革,使各產品經營單位成為經 營主體和利潤中心,通過按產品、按業務劃分資產經營單位,實行分權式經營。各事業部獨立核算,形成穩 定的戰略單位直接應對市場變化。截至 2000 年 11 月底,美的集團率先在國內單一白電企業中,年度銷售收 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


---2002 年--2006 年,大事業部制模式和產 品結構不能很好地支持產品經營,那麼“拆” 或者“合”將成為新一輪整頓工作的出路, 遂實施事業部制分拆與合併。事業部分拆以 後,美的組織結構簡化,流程優化。外部市 場網絡的調整與內部調整同時進行,在大超 市大商場、不同區域不同產品可以採取靈活 策略,反應快速,公司的營運成本得以降低。2005 年年底,實現銷售收入 456 億元,同 比增長 40%。


---2005 年--2010 年,事業部制本身的缺陷導致集團經營主體多,資源分散,產品線長、品種多,經營和管理成 本急劇上升,集團要向“投資控股型主體”轉型,授權體系縱深發展,塑造“超事業部結構”,同時實施“股 權分置方案”,實施股權激勵,全面進入職業經理人掌權的時代。2010 年年底,美的銷售額突破 1000 億人 民幣。


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2011 年--2019 年,面對多層次的組織管理,內部組織結構迴歸產品事業部經營架構,實 施扁平化的 組織架構,構建顧客導向的敏捷型企業,職業經理人領銜美的集團,繼續深化股權激勵,(1)設面向消費 者和客戶的完整產業經營主體事業部,承擔全價值鏈的完全經營責任,是擁有高度自主經營權的利潤中心, 有獨立的產品和獨立的市場,享有很大的經營自主權,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2)設圍繞內外部用戶 體驗的業務支持平臺,用移動互聯時代的思維,強化物流、客服、金融、集採等資源協同,創造資源及信息 集約共享價值,分別是物流公司、客服中心、金融中心、採購中心;(3)設以內部客戶、業務一線為中心, 組成無邊界、跨層級、高度扁平的職能支持平臺,提升運營效率。2018 年,美的銷售額實現 2618.2 億人民 幣。


同時 2018 年,為了順應“只有一線人員才夠懂市場和消費者”的市場變化,實現決策來自一線的目的,美 的集團在全國成立 30 多個商務中心,直接向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本人彙報,主抓各地戰區所有品類的協同作 戰,並啟動“用線上思維對傳統渠道和組織機構的改造”。

今天,我們呈現美的組織機構的變革歷程,並不是研究美的如何進行組織機構變革,這是一項龐大的研究工作。而是,強調一個重要的命題:一家持續增長的公司,它的組織機構要經歷哪些變化?增長型組織的特點是什麼?要成為一個增長型組織,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而真實的狀況是:每個企業在經歷一輪高速發展之後,總要面臨來自內部的各種障礙和問題,我稱之為“發展瓶頸”;總要面臨來自外部的各種變化,比如行業的變化、競爭的變化、用戶消費取向的變化,我稱之為“機遇挑戰”。優秀的企業總是能面向發展瓶頸和機遇挑戰,提前佈局,進行組織變革,打造增長型組織,以適應外部的變化,用增長來將“變化、機遇和挑戰”變現為內部績效。


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有一個事實我們無法迴避:在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變化週期大大縮短了。所以企業變革組織的意識和能力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當然很可能會有讀者站出來說:這個命題是大公司大企業的事情,這正是我擔心的事情。實質上,在過去的20多年,我服務過的上百家中小企業的服務經歷告訴我們:在如何增長這個問題上,大中小企業面臨的規律是一樣的,“沒有一家中小企業因為組織規模微小而不存在發展瓶頸,也沒有一家大公司因為組織規模龐大而自動消化發展瓶頸”的魔咒。


這可以回答為什麼美的集團能夠從1992年全年銷售收入4.87億,到2018年卻達到2618.2億人民幣?這與公司企業大小無關,而與企業是否能夠通過組織變革,持續打造“增長型組織”有關。


備註:1992年,家電企業實現4.87億銷售額,屬於小企業。


2、 內部績效和外部績效


德魯克說:“組織內部只有成本,結果存在於組織的外部”。我國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也說過:企業績效來自於外部,而不是內部,外部績效決定內部績效。”從企業經營的角度,這實際告訴我們三個方面的基本事實:


第一:組織內部的經營活動和管理活動,在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前,都是以成本或費用的方式呈現的;只有轉化為產品或服務,並且與客戶發生交易,才能真正產生經營結果,即收入和利潤;


第二:由於“行業的變化、競爭結構的變化和用戶消費取向的變化”,會給企業帶來無窮無盡的發展機會,即潛在的外部績效。一個企業能否抓住發展機會,轉化為績效,這一方面取決於領導者的眼光、決策能力和決心;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組織能力;


第三:企業為了抓住外部發展機會而組織的一般性經營活動和管理活動,會產生“基礎成本和費用”。存在於企業各個領域的發展瓶頸,表現為問題和障礙,如果能夠及時解決和突破,則有利於抓住外部發展機會,有利於內部績效的實現,否則將沉沒為“內部成本和費用”。


很多企業的“生與死”,都與這三個基本事實有關。能夠將發展瓶頸轉化為“內部績效”,將機遇挑戰轉化為“外部績效”,這是打造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也是今天我們關注增長型組織的路徑所在。


如果公司能夠抓住“機遇挑戰”,創造最佳的外部績效,則為外生式增長型組織;

如果公司能夠突破“發展瓶頸”,創造最佳的內部績效,則為內生式增長型組織。


在打造增長型組織而實現持續增長的企業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山東重汽,董事長是被人稱為“譚大膽”的譚旭光。這是一家國有企業。


3、山東重汽如何打造變革增長型組織


摘取譚旭光2018年12月18日在《在中國重汽集團2019年商務大會上的講話 》的四個片段,可以從理解打造增長型組織兩個基本邏輯的變革實踐:


--談到中國重汽的發展定位:“我們要將中國重汽打造成為與戴姆勒、斯堪尼亞、奔馳、沃爾沃等國際化 強企並駕齊驅的世界一流品牌。量不是標準,標準是別人認不認你這個品牌,當中國重汽賣到歐洲市場, 和戴姆勒一樣的時候,這才是世界一流品牌。將中國重汽打造成為中國重要的重、中、輕型全系列商用車 研發製造基地,做強重型車,提速輕型車。歷史上我們叫中國重汽,但是我們要圍繞中國重汽品牌實現全 系列商用車的戰略轉型。要讓我們賣重型汽車的人能夠賣全系列商用車,有更多的價值提升空間。”


--談到組織能力變革:我們堅持“一箇中心”,一箇中心就是黨委會、董事會中心;實現“三個一致”, 就是發展理念一致、發展目標一致、發展行動一致。發展過程中同時對集團組織構架、製造體系、運營機 制、質量提升、降本增效、品牌提升逐步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談到組織管理變革:一是產品創新意識弱,技術中心整天在技術大樓關門研發,沒有走到市場一線親身 體驗客戶的需求是什麼。二是市場反應速度慢,你找他,他再找別人,鏈條太長,很多事耽誤了。三是管 理運營效率低,在濰柴問題不過夜,中國重汽信息化滯後,連 OA 辦公平臺都沒有。四是幹部員工激情缺 失,我看了去年幹部的收入,基本都一樣,沒有幹好幹壞的區別。


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怎麼辦?我的意見是把濰柴的文化引 進來。一是核心價值觀:客戶滿意是 我們的宗旨,非常簡單,學生都能理 解,不需要包裝。二是激情文化:不 爭第一就是在混。三是效率文化:一 天當兩天半用。一天相當於兩天半的 效率,這其中有計算公式,大家要學 我要收你們的專利費。四是幹部文化: 約法三章、八不用。1998 年濰柴瀕臨破產,我剛上任時面對的是 1 萬多人沒飯吃的困境。我認為最關鍵的 6 就是幹部有問題,拿起大刀砍下去,“約法三章”對所有幹部提出了新要求,拯救了濰柴(備註:譚旭光 同時擔任濰柴動力股份的董事長兼 CEO)。


--談到用人標準:濰柴領導幹部“八不用”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不敢暴露問題的幹部不能用;不願承 擔責任的幹部不能用;不善溝通協作的幹部不能用;不會帶好隊伍的幹部不能用;不求學習提升的幹部不 能用;不想主動創新的幹部不能用;不讓客戶滿意的幹部不能用; 不知心存感恩的幹部不能用。”我的 目標就是用 3 年時間將中國重汽打造成新一支鋼鐵團隊、虎狼之師。

這四個片段,向我們展示了一家國有企業如何圍繞“機遇挑戰”和“發展瓶頸”而開展的工作。


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一方面為了抓住最大的發展空間和價值空間,將發展機遇定位於“要在全系列商務車領域成為世界一流品牌”,這是個戰略課題,是個抓住外部機會的問題;


另一方面從“組織能力”、“組織管理”、“企業文化”、“用人標準”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這實質是一個“洞察內部瓶頸”和“突破內部瓶頸”的過程,這是打造增長型組織的必由之路。


所以,打造增長型組織首先要時刻認清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存在的“發展瓶頸”,把握外部的變化和發展機會,我稱之為“戰略洞察力”。


實質上,譚旭光在1998年擔任濰坊柴油機廠廠長時,一路變革,將一個“瀕臨破產的困難企業”,發展成為一個年銷售額2000億國際領先的動力總成的行業卓越企業。


我們總是看到有的企業在持續發展,而有的企業會在“賽道”途中被淘汰出局。即便在過去的2019年,坊間流傳:“2019年,是過去10年中最差的一年”,也有大量的企業或產品“表現搶眼”,在這裡不一一例舉。決定企業持續發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戰略、領導力、商業模式或產業鏈價值等,但是在專注於“組織能力和持續發展”的視角時,增長型組織和非增長型組織,則是一個分水嶺。許多曾經優秀企業的“沒落”,往往是從組織形態和組織能力兩個方面,已經淪落為“非增長型組織”。


非增長型組織的六大表現:

1、組織或領導人對外部的變化和發展機會孰視無睹,總是認為自己是強大的。2、組織或領導人失去了變革的意識、決心和能力,懼怕變革產生的巨大風險和不確定性。

3、組織或領導人過於留戀或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和成功路徑。

4、在面臨不確定性的競爭時代,組織形態無法匹配外部的變化和需要。

5、企業內部“盤根錯節”,導致組織僵化,組織無法成為激活員工激情的“土壤”,反而成為“束縛”。

6、組織對外界和顧客需求的變化,反應遲緩,或不理不睬,致使產品或服務失去市場競爭力。


4、內生式增長型組織與外生式增長型組織

看看匯源集團的現狀,對非增長型組織和增長型組織會有更加直觀而貼切的認知。“有匯源才叫過年”,作為曾經民族企業的代表之一。我們從“機遇挑戰”和“發展瓶頸”兩方面來分析。

(一)從負債 1000 萬元到 2016 年營收 57.6 億元,處於靠緊抓“外部機會和發展機遇”的外生式增長型組織的階段。


----1990年代,朱新禮放棄了村幹部“鐵飯碗”,選擇創業,主動承包了一個負債1000多萬元、3年沒發工資的國有罐頭廠。

----1992年,匯源果汁的前身山東淄博彙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缺乏經營資金的情況下,用補償貿易購買外國人的設備,加工產品賣給外國人,去掙外國人的錢。

----1993年,工廠的第一批濃縮蘋果汁生產出來,朱新禮隻身一人帶著樣品,去德國參加食品展。一舉拿下了500萬美元的訂單。此後,匯源濃縮果汁相繼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匯源集團也在北京建設了新廠房,斥巨資引進了15條國際領先的生產線。

----1996年,匯源集團以7000萬元的價格中標1997年央視《新聞聯播》5秒標版廣告權,靠著“天價廣告”成功打響了品牌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

----2000年,與德隆集團共同組建了合資公司——北京匯源,並收購了26個大型果汁生產基地。在德隆集團遭遇資金鍊危機時,朱新禮果斷對賭,讓北京匯源從危機中脫身。


重磅研究:變革增長型組織的兩個基本邏輯


----2005年,匯源與統一集團共同組建“中國匯源果汁控股”,充實了資金鍊,完善了營銷網絡。

----2007年,匯源果汁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當日股價大漲66%,成為當年港股最大IPO。

我們可以看出,匯源在接近十八年的發展和擴張過程中,基本是靠抓住“低位承包、補償貿易、貿易出口、央視廣告、廣佈營銷網絡和資本合作”等一步步發展起來,這是“

將機遇挑戰轉化為外部績效”,進而形成增長型組織的典型案例,外生式增長帶動了企業的增長。

(二)長期依賴於朱新禮的個人決策和家族式組織管理模式,是制約匯源的兩大發展瓶頸。從“發展瓶頸” 來講,則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內生式增長型組織。


轉折在2008年。2008年9月,預期可口可樂肯定會成功收購,匯源大肆撤銷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銷售機構,撤裁銷售人員,結果導致銷售體系被砍而元氣大傷。一直到2019年,匯源集團面臨“銷售業績不斷下滑、創始人朱新禮淪為四度被限制消費的“老賴”、負債百億、高管離職......”的經營局面。

許多機構和觀察人士將匯源的失敗歸結為“品牌老化、擴張負債、向上遊產業鏈延伸、可口可樂收購失敗、激進的資本經營、朱新禮‘豬’論”等,而我的結論卻是,匯源走向規模經營以後,“組織能力”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匯源長期依賴於朱新禮的個人決策;另一方面公司的高管大多是家族成員或沂源老鄉。這種依託“血緣”和“鄉緣”而搭建的組織結構,一旦涉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處理不好,帶來的問題是致命的。


匯源在做大規模以後,並沒有給職業經理人和創始人留出“事業空間”,而是讓數量眾多的親戚介入到管理層,其兒女、女婿、兄弟等親屬直接在公司擔任管理要職。匯源的做法與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亨健提出的“美的(上世紀)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順德人,80年代用廣東人,90年代用中國人,21世紀用全世界的人才!”和“得職業經理人者得天下”的觀念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現代企業制度仍然是規模企業的一個科學選擇。


分析匯源的成長變遷,也給了我們另外一個啟示:企業處於創業階段快速發展時期,要致力於打造“外生式增長型組織”,即組織的一切組合都要服務服從於外部發展機遇和市場機會;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組織變得複雜,要著手從“突破發展瓶頸”的角度,持續打造“內生式增長型組織”。


陷入困境的“匯源”,仍然就有強大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但是這拯救不了“匯源”。


匯源果汁要重新走進公眾視野,恢復第一品牌的地位,必須內外結合,內外互促:


在打造“內生式增長型組織”方面,改變治理結構,聚焦主業,打造專業化團隊,實施專業化管理;


在打造“外生式增長型組織”方面,擁抱新環境,擁抱新顧客群體,擁抱新營銷。


如何打造“外生式增長型組織”,可以借鑑“李寧重生案例”,見《移動互聯網時代:“外部績效”的五個來源》一文。


這並不難,真正的挑戰在於,一方面是領導者變革的決心,而這種決心是建立在洞察外部環境變化、顧客需求轉換和企業自身增長規律的基礎之上的;另一方面企業需要從“自我”走出來,放棄依靠過往成功經驗和路徑來設計新增長路徑的慣性思維。


最佳增長型組織是實現“外生式(外部績效)”和“內生式(內部績效)”的協同匹配。這為我們持續研究和驗證增長型組織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



大家有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作者/編輯:高樹山(nj_heyeehrm) 北京合易諮詢(集團)機構戰略管理和組織能力專家

相關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