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五重挑戰,做好未來知識工作者的管理

本期導讀:

過去,工作是流水線作業,員工的工作成效可以通過計件實現。但未來是知識工作者時代,每一個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及貢獻無法單獨計算,企業必須跨過5個挑戰,才能確保企業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的正常循環。

  • 挑戰之一:確立管理合法性基礎

  • 挑戰之二:把企業的原則轉化為制度

  • 挑戰之三:把企業的戰略轉化為任務

  • 挑戰之四:形成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 挑戰之五:按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分利

  • 造就未來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本文是2020年3月推送的第5篇乾貨,計4672字,閱讀時間10分鐘。

作者丨包政 包子堂創始人

來源丨華章管理(ID:hzbook_gl)

我們這個時代是從分工之後有效地實現一體化開始的。

合理分工時代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書中介紹了大頭針的製作過程。在斯密那個年代,先是把大頭針的製作過程分為18道工序,並由10個工人執行這18道工序。

分工之後,再按照生產的加工過程,以及工藝路線形成一個整體,即一體化,勞動生產率由此提高了240倍。

過去,一個工人獨立完成一枚大頭針的製作全過程,一天生產20枚。現在,10個工人一天可以生產48000枚,人均4800枚。

有人把斯密的理論稱為分工理論,這是不正確的,準確的叫法應該是分工一體化理論。分工之後如果不能實現一體化,是不可能提高生產效率的。分工與一體化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一體化也叫組織。因此,分工與組織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

資源配置時代

到了福特的時代,一體化的過程就比較複雜了。

1913年,福特的工廠及其流水生產線上有8萬個工人,將近8000個職位。每個工人的職位工作分得很細,一般只有二三十個操作。如何讓他們協調起來,最終生產出一輛輛標準化的汽車?這就需要管理。

管理也就成為分工一體化的職能,即法約爾說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應該指出,法約爾所說的組織是指資源配置方式。

然而,斯密以來一直有一個問題解決不了,即如何調動工人的工作熱情,讓每一個工人都能夠按照工序的要求,做好、做對、做到位。於是,早期的管理工作者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就是工時定額和計件工資制。

如此一來,不僅企業外部社會分工之後的一體化,是靠市場交易的法則實現的,企業內部勞動分工之後的一體化,也靠市場交易的方式實現了。企業中,工人和工人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工序之間物與物的關係,變成了物品的交易關係。可以說,這是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得到了充分展現。

一體化管理時代

這個獨特的歷史時期很快就被跨越了。隨著供求關係的逆轉,量產、量銷的時代結束了。營銷和創新成為價值創造的主要職能,知識工作者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體。每一個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及貢獻,不能有效地體現在物品上和工序勞動的成果即在製品上,從而無法單獨計算。

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對象或勞動對象不再是物品而是事情,比如,深化與客戶的關係,為客戶提供服務,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等等,這樣傳統的激勵方式與方法就失效了。

未來的管理正面臨著根本性的改變,從過去謀求分工之後的效率,轉向未來謀求一體化的效益,謀求整體最優,謀求長期最優或可持續發展。

由此,管理不再基於交易,不再基於個體的激勵,而是基於分配,基於整體的約束。借用餡餅理論就是,努力把企業的餡餅做大,使分割變得容易。

要做出如此根本性的轉變,挑戰是巨大的。按照德魯克的說法,我們學會了對體力勞動者的管理,並沒有學會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挑戰之一:確立管理合法性基礎

未來管理的第1項挑戰是管理權威的來源。責權利的分配必須基於管理權威,管理當局及其權威必須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礎上,建立在根本大法上,而不是產權關係上。

產業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包括員工、顧客、合作者及股東。企業的一體化或組織原則就是共創、共享、共有。企業的分工原則就是,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天賦、主動性和創造性,以獲取在共同體中的個人價值最大化。

其中特別強調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明確認真負責的員工隊伍是企業財富的源泉。企業永遠是員工生活的保障、心靈的歸宿和尊嚴的體現。以此發揮每一個員工的天賦、主動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喚醒每一個知識工作者的良知和良心,努力為企業的共同事業做貢獻。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挑戰之二:把企業的原則轉化為制度

未來管理的第2項挑戰是,把企業的分工和組織原則轉化為制度,依靠制度來確保這些原則被執行,或者說,依靠體系化的管理制度將其轉化為管理實踐,轉化為企業的經營業務行為。

不僅根本大法要形成制度文本,企業的戰略規劃也要形成制度文本,形成董事會的決議。唯有這樣,才能使根本大法及組織原則,以及戰略規劃轉化為行為,轉化為企業始終一貫的行為。

有一家公司,戰略上已經明確要成為藏成藥的第一品牌,一段時間以後,老闆又希望進入中成藥領域。其實這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需要重新提案,交董事會議決。

對於草創的公司來講,一定要全力以赴,以制度化的理性來代替老闆的個性。由此建立企業普遍的誠信,確保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這對於一個創業者老闆是莫大的挑戰。

戰略只是一種構想,也稱戰略規劃,表達的是企業的使命和願景,以及全體成員的意志與根本利益。企業董事會必須委託執行總裁把戰略轉化為日常經營活動,以及支撐日常經營活動的管理體系。

董事會與執委會不一樣,董事會是集體領導,執委會是總裁負責制。企業進入日常經營管理事務的時候,時時刻刻面臨決策,必須由執行總裁承擔完全的責任,當機立斷,去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挑戰之三:把企業的戰略轉化為任務

未來管理的第3項挑戰是,執行總裁以及執委會能夠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把企業的戰略轉化為日常經營管理活動。

什麼是正確的事情?理論上沒有定論,這是一個實踐問題。按照德魯克的觀點,就是用同樣的資源創造出不一樣的價值,並且能打造出一支職業經理人隊伍,以支撐企業的長期發展。換言之,不僅能使企業的當期業績最大化,而且能使企業的長期價值最大化。毫無疑問,這需要執行總裁的天賦、想象力和強大的心智模式。

執行總裁由此才能確立起自己的領導地位,構建具有領導力的管理當局及管理體系。

GE公司的CEO傑克·韋爾奇就是這麼做的,他上任後明確表示“加盟我的戰略”,要求經營管理團隊按照他的戰略構想實現GE公司的戰略轉型,從過去賣產品轉向未來賣服務。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挑戰之四:形成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未來管理的第4項挑戰是把事情做正確,做出結果來,並由此強化做事情的整體能力。這種做事情的整體能力,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的創造價值能力或業務能力。

管理說到底就是兩句話,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並把事情做正確。具體而言,就是要把總裁識別出來或認定的戰略任務,即正確的事項,分解給各個執委會成員,形成目標任務責任書,繼而形成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目標任務責任體系是一個企業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而制度、規範或條例,只是外在的支撐體系。好比一隻杯子,外在的器型是為了圍住內在的空間,這個空間中裝的就是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這裡最關鍵的是,把每一項正確的事情即戰略任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然後,在整體的行動方案基礎上進行任務分解,分解到每個執委會成員以及下屬每個經理人員,確保各項子任務的完成最終能回到整體上,並形成與強化整體創造價值的能力或業務模式。

企業實踐中容易出錯的是,把目標任務簡單理解為財務性指標,進而進行指標分解,而不是任務分解。導致的結果是,每一個經理人員針對指標的完成,選擇各自具體的事情或任務。

最終的結果是,指標完成了,但是企業的業務體系及能力並沒有強化,整體的戰略並沒有得到落實。我們把這種做法稱為指標導向,而不是戰略導向。

企業的財務性指標或績效指標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企業有無存在價值的檢驗指標,也是我們選擇做什麼事情的檢驗指標。

如果我們選擇的事情不能帶來更高的績效,不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那麼說明我們選錯了。這就需要執行總裁及執委會做進一步的思考,直至事情以及整體解決方案能帶來更高的績效。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挑戰之五:按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分利

未來管理的第5項挑戰是,在分工、分任務的基礎上有效分利。

在利益分配上,企業一定要明確工資的概念。工資是企業再生產的成本,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企業必須提高工資總額的水平與人均工資的水平,確保兩個再生產的正常循環。

企業必須通過計劃和預算,設立工資基金以及工資的風險基金,為兩個再生產的循環提供保障;同時,為企業及各部門用工設定成本底線,確立約束機制,防止不合理用工或用工過度。

華為主張,在正常年份中,人均工資水平達到行業最高,以獲取行業中最優秀的人才及其工作熱情。

如此,企業就有機會通過有效的管理,依靠知識工作者隊伍的成長,提高企業價值創造的能力以及勞動生產效率,使“高工資”和“高績效”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在公司規模還小的時候,比如1000人以下,管理當局或領導班子可以通過年度工資方案,來確定每個人的月度工資。

隨著公司的規模增大,工資的分配必須依靠制度,比如,職務等級工資制。依靠制度層面的有效工具和方法以及程序上的公正,來平衡每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減少人與人之間利益上的衝突。

在利益分配上,企業要明確的第2個概念是獎金,明確獎金是分享的利潤。獎金的分配很難制度化,通常依賴管理當局以及領導班子的能力,在年初,配合目標任務責任體系,按責權利對等的原則,設定具體的分配方案,包括分配的原則與方法。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造就未來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當年,法約爾就想把管理的概念體系,包括管理的5項職能和14項原則,與他親身經歷的故事結合起來,讓後來學習管理的人知道,這些職能和原則是怎樣被運用到實踐中的。無奈他寫書的時候年事已高,只寫完了《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沒能完成與實踐案例的結合。

後來,斯隆在寫《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的時候,德魯克建議他先把管理的概念體系提煉出來,再把管理實踐的故事放進去。很遺憾,斯隆沒這樣做。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沒有能力提煉這套管理的概念體系。

早在德魯克與斯隆世紀之交的時候,就已經開啟了對未來管理的篇章。理解現代企業管理及未來管理的挑戰,應該從德魯克與斯隆的世紀之交開始。

當時,德魯克強調的是,把企業當作一個共同體,併為共同體確立根本大法。按照德魯克的概念,治理一個企業必須遵循立憲主義的傳統。

斯隆則強調另一個傳統,即王儲的選拔與培養。對企業來講,就是職業經理人隊伍的建設,包括經理人的職業化與專業性。這是一個企業長治久安的根本。

這確實也是未來管理的一大挑戰,後來德魯克也強調,管理的三項任務之一就是造就未來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面向未來,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數字化的資格認證體系,以強化經理人員的職業化和專業性。換言之,每個經理人員將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的努力,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並獲取相應的任職資格。

互聯網的手段將時時刻刻記錄每個經理人員的學習和工作軌跡,並自動生成客觀而公正的資格等級。

可以想見,數字化的資格認證系統,可以有效地解決經理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性,並使企業內部的分配變得更加合理。

“直播行業情況”微調研

直播已成為當下培訓行業熱門選擇

如此熱的話題,我們自然不想錯過

近期,《培訓》雜誌開展了一項針對

“直播行業情況”的微調研

您對直播平臺和直播講師知多少

歡迎掃碼告訴我們

調研結束後

我們會及時反饋您調研結果

並送上2019年精選的《培訓內參》電子書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只需一步,即可獲得

趕快動動你的小手指吧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本文來源於華章管理(ID:hzbook_gl),摘編自《未來管理的挑戰》一書,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出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員工”,未來的你,可能不屬於一家公司

不走尋常路的“學習法”,才是打破天花板的關鍵

危機情境下,糟糕的領導者只能面臨“戰”和“逃”

在企業大學的市場化路上,這家互聯網公司從“青銅”變“王者”

跨过五重挑战,做好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