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裡這座元代建築大禹廟,曾做小學教師宿舍,現為國保文物


大禹治水13年,走過很多地方,造福黎民蒼生,人們紛紛建廟紀念他。目前,全國各地仍然保留了很多的大禹廟,僅在山西省長治市的平順縣目前就保留有兩座,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要說的是位於平順縣北社鄉北社村的大禹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北社大禹廟。

傳說,當年大禹途經此地,見百姓吃水困難,便停下來幫助尋找泉脈,打出了一口泉井,當地百姓將其稱作"大禹泉",並在泉井旁建起大禹廟以示紀念。

大禹廟位於北社村的西北部,坐北朝南,一進四合院佈局,東西長23.4米,南北寬42.3米,佔地面積989.8平方米。大禹廟平時大門不開,如果探訪需找村內拿鑰匙的文物管理員。

北社大禹廟創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八年重修,現存建築正殿為元代遺構,其它皆為清代建築。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山門、獻殿及正殿;兩側遺有東、西妝樓,東、西偏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東、西耳殿。圖為獻殿,捲棚頂,前插簷,面闊三間,進深七椽,平面近方形。簷下斗拱鬥口跳,梁頭直接座於大斗之上,每間施隱刻平身科一朵。樑架結構八架樑通搭前後簷用三柱,其上用蜀柱承單步梁和平梁。

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灰筒板瓦屋面。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昂,無補間斗栱。樑架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和乳栿上用駝峰、鋪作承搭牽和下平槫,梁栿間用蜀柱、櫨鬥隔承,平梁上用蜀柱、櫨鬥、大叉手承脊槫,蜀柱用合沓穩固,梁栿斷面呈圓形,自然彎材稍加砍鑿即用,斗栱、樑架上殘存彩繪。


倒座戲臺建於山門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歇山頂。簷下斗拱五踩雙翹,每間施平身科一朵,當心間出斜昂,耍頭製成龍尾形,雙翹分別製成龍首和龍身,共同組成一條完整的由天際俯衝而下的蒼龍。

樑架結構四椽栿通搭前後簷用兩柱,當心間採用移柱造。柱間闌額用圓雕、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出花卉、飛禽、走獸、戲曲人物等圖案,雕工細緻,為清代木雕之精品。

《潞安府志》記載:平順縣“大禹廟三:一在侯壁(今夏禹神祠),一在三池北(今北社大禹廟),一在東禪南(不詳)”。“三池北″就是三池南里。(“裡”曾經是個面積單位,不是長度單位。)包括現在北社鄉的北社、南社、西社、河東等自然村落。明嘉靖八年平順建縣,從潞城划來十六里,三池南里就是其中之一。圖為山門前的影壁。


北社大禹廟與北社小學毗鄰,據說曾經是學校老師的宿舍。整體佈局保存完整,結構穩定,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