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道德經》第二篇中有這麼兩句話“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通過這句話向我們表達的意思是古時候人們所推崇的高層次典範人物都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從而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

意在啟示當今社會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往往焦慮過多,思慮過重,甚至有些父母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憂慮孩子的未來。因為缺乏一種“無為”的生活態度,導致最後家長操碎了心,孩子也煩得不行,最後得不償失。

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老子的兩句話也揭示了當前社會家庭教育的本質:在孩子某些年齡階段,家長應該適當地放手做一個“無為”的人,這樣孩子覺得開心輕鬆,家長也能體會到更親密的親子快樂。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從孩子教育角度淺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深刻含義

在老子的樸素的辯證法裡,遵循了自然發展的規律的行為就符合“道”,家長如果對孩子干涉得太多,反而會適得其反。“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應用到當今社會的家庭中意在表明一個睿智的家長他們是不會過多地去逼迫或訓導孩子,而是做好兩點即可:一是建立原則,二是以身作則。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 “處無為之事”: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原則,懂得順應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

在“處無為之事”前面有個名詞“聖人”。在老子的年代所描述的聖人一般指那些人們所推崇的高層次典範人物。在如今社會則指家長、老師、領導、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物,在描述家庭時,這裡的聖人可直接看成是父母。

“處無為之事”的“無為”不是沒有作為的意思,反而代表著高層次的“為”。老子提倡“無為”,是因為“無為”才是道的根基。這裡的“無為”可理解為家長要放下內心急功近利的慾望去做教育孩子,建立起家庭的教育原則,而不是任其發展什麼都不做。

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結果早早就給孩子安排各種早教班、各種培訓班。在孩子本該釋放天性,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結果被逼迫開始了“揠苗助長”式訓練。

比如有些孩子才剛剛學會說話走路就被安排進了寄宿制幼兒園、該學坐的年齡就被逼著學走等,家長這樣的做法就是讓孩子成為逆自然生長規律的產物。不僅如此,家長“自以為是”為孩子好的藉口,過早地讓孩子違背自然規律成長,從而導致孩子飽受精神折磨,性格變得畸形,甚至內心變得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

什麼叫尊重孩子天性?比如孩子吃藥,他們不願意吃的原因是因為藥是真的苦,家長這個時候內心不應該是覺得孩子不聽話或是沒用,強行地去改變孩子。怕苦是孩子的天性,而非孩子故意為之,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 “行不言之教”: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 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曰下皆為之”——《皇帝內經·太素》。

“行不言之教”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是:用不說話的方式實行教導,也就是言傳身教。

孩子天生就有著強大的模仿能力,甚至有科學家發現,12~30天的新生兒就開始具備模仿大人面部表情的能力。這表明什麼?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講文明有禮貌,那麼家長自身就該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這樣的品德。家長以身作則的示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切:性格、品性、三觀。

言教不如身教,家長通過樹立良好的行為示範和性格示範,從而影響到孩子,這叫做薰陶。比如家長經常叫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天天打牌打遊戲,孩子怎麼可能做得好呢?

所謂的言教,沒有身教的示範,都是在忽悠自己和孩子。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家長哪些行為容易違背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

孩子的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孩子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任務,這個任務不是向外擴展,而是向內積累。孩子的成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沉澱,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會讓孩子受到不可逆的傷害。

  • 過早地讓孩子學習當前年齡不該學習的技能

很多家長為了凸顯自家孩子的厲害之處,過早地就會讓孩子學習一些當前年齡不該學習的技能。比如在寶寶才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訓練站立,在六七個月的時候就訓練寶寶走路。寶寶在大人的訓練下勉強學會了走路,大人以此為榮,覺得自家寶寶很厲害。

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家長這種違背寶寶身體自然生長規律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這種情況在老一輩帶娃的思想裡尤為居多,孩子的行為動作發展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規律,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寶寶順其自然地發展,在適當的時候予以幫助,而非刻意訓練。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 各種營養不停補

有些家長由於家庭基因不好,因為害怕孩子身體發育指標落後,所以尤其注重孩子身體的各種營養。從寶寶出生開始,各種補品不斷,這種育兒焦慮感成了家長內心的心魔。然而有些補品補多了違背了寶寶的身體自然發展規律,反而對寶寶身體不好。

  • 各種特長不停學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道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已經陷入了超綱範圍。為了孩子好,在孩子剛學會走路就開始了各種特長培養之路,舞蹈、繪畫、鋼琴、早教班源源不斷地孩子安排得滿滿當當。

家長如此急迫的行為,只為讓孩子能夠“搶人一步”,然而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學習和培養,卻讓孩子喪失了這個年紀本該有的快樂和天性。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 錯誤的引導方式

有位學歷高的媽媽,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孩子經常是“高標準,高要求”。2歲後幾乎沒抱過孩子,也不慣著孩子,儼然把2歲孩子當作20歲孩子。這種教育方式的確體現了一些優點,孩子變得獨立、智商高,看似養成了很多“好習慣”。

然而性格上卻出現了偏執和冷漠,媽媽有次身體不適讓孩子幫忙給自己送飯,孩子竟然對媽媽說“你不是還能動嗎?為什麼要我幫你”。這種錯誤的教育引導方式雖然表明看似很多優點,然而它的潛在缺陷卻是家長無法估量的。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尊重孩子的成長,如何順其自然式育兒?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屬於自己的發育規律,會在身體發育、智力發育、心理發育有所差異。聰明絕頂的天才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都是通過自然生長、雨水灌溉、施肥,陽光照射才得以長大。為什麼經過自然生長的應季蔬果能無毒健康好吃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生長過程得到了尊重。

  • 尊重孩子的天性

孩子具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他們對周圍的環境有著強烈的學習和消化能力。所以,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蒙臺梭利

童年期的孩子具有很多美好的天性:專注、尊嚴感、模仿、探索等,這些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這些天性如果能被家長尊重並得以保護,將會對孩子的人生以及性格發育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 順應孩子的身體發育

孩子在一歲以前,是無法看出寶寶將來的身高以及體重的,只要孩子在正常的發育範圍內,家長無需給孩子補各種營養品。由於每個孩子個體發育的差異,家長只要保證科學健康地餵養,孩子都會遵循他們自身的發展規律生長。

不要一看到同齡的孩子比自己發育得好一點,就覺得是自己寶寶營養不夠或是通過一些不科學的餵養方式來“揠苗助長”式促使孩子成長。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大多源自遺傳因素影響,家長不要過於心急,在保證孩子健康科學餵養的前提下,順其自然就好。

  • 不要盲目攀比

家長很多錯誤的做法大多源於生活中的攀比,比如看到別家孩子這麼小就表現得這麼厲害,從而跟風讓自家孩子各種培養各種輔導。每個孩子智力的發展階段以及心理成熟期不一樣,家長的盲目攀比跟風非但沒有好的效果,反而還會讓孩子厭倦學習,更加失去努力的興趣。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 不要用老人的經驗論去“實驗”孩子

很多老人都會主動地給我們分享育兒經驗,有些經驗有理可循,可有些經驗卻毫無道理。比如孩子走路早代表身體好、孩子睡平頭更好看、順產的孩子更聰明之類的言論。這些言論是無科學依據而言的,所以

家長不要因為這些錯誤的謬論而有意打亂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

  • 順其自然的基礎上,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那麼家長就要努力做好示範作用。讓孩子順其自然發育的基礎上,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了模範作用。

比如每次回到家,家長不是玩遊戲而是看書或是做家務,這個畫面印在孩子的腦子裡就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每次放學回家,他們便不會看電視玩手機,而會看書或者幫忙做家務。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孩子成長,家長要懂得順其自然

結語

“反季節”蔬果看似甘甜可口,很多卻帶有“毒”性。任何逆著自然生長規律發展的事物,最後都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培養孩子也是一樣,孩子的身體、心理、智力都有他們自身的發展過程,家長要做的是建立好規則,順其自然地尊重孩子的成長,適當地給以引導。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最健康最美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