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她彎下腰,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親吻了一下。刀子在小人魚的手裡發抖……”其實不是所有童話的結局,王子都和公主從此生活在一起。


安徒生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童話作家,其中《海的女兒》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的靈感來自於安徒生自己的一次情感經歷,他由自己一段失敗的情感經歷,聯想到《亞格涅格》中女主人公的遭遇,然後腦海裡有了小人魚這個故事的雛形。

小人魚遇到了自己深愛的王子,為了能和王子生活在一起,小人魚失去了美麗的聲音,每天雙腳承受著劇痛,最後還差點變成海上的泡沫。在這篇童話故事中,安徒生打破了傳統童話故事的結局,小人魚最終沒有跟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今天,我將從兩種對立關係出發,分析一下為什麼小人魚註定無法與王子長相廝守。故事中小人魚為愛做出的冒險與犧牲,其實都是我們普通人面對愛情時的真實寫照。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將基於《海的女兒》的藝術特色,結合我自身對這篇童話的理解,分析三個作者呈現主題的方法。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01、兩種對立關係註定了小美人魚無法與深愛的王子長相廝守

不管是格林童話裡《白雪公主》,還是歐洲民間童話故事《灰姑娘》,結局都是公主與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而安徒生創作的《海的女兒》卻偏偏反其道而行,這種結局不僅是安徒生呈現主題的需要,也是由故事中的兩種對立關係所決定的。

①小人魚和王子的對立:不對等的關係註定兩人無法相守

小人魚雖然擁有部分人類的外形特徵,但從本質上來說,她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小人魚與王子的對立很明顯,他倆屬於異類而非同類。

小人魚明白要想獲得王子的愛,她得先變得跟人類一樣。她深知自己的尾巴是自己追愛道路上的一種阻礙,所以她想盡辦法把“魚尾”變成人類的“腿”。為此,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當小人魚喝下巫婆給她的藥,她才擁有了與王子相愛的“准入證”。

可即便小人魚擁有雙腿,在王子看來她與常人無異。但在骨子裡,不同種族在認知上仍存在很大差異。如果不是同類,很難達成相同的認知,又如何能知情知趣地相戀呢?

故事中,小人魚愛王子,她也渴望被王子愛上。並且,只有被王子愛上,兩人過上幸福的生活,小人魚才能得到靈魂的永生。

在小人魚眼中,愛情是生活的全部。為此她願意被巫婆割去舌頭,她願意離開自己的家人哪怕再也無法回去,她甚至願意承受變成泡沫的風險。

然而,在王子眼裡,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在與小人魚相處的過程中,王子被小人魚吸引,也越來越喜歡小人魚,但他從未想過要娶小人魚。雖然王子喜歡小人魚,但他在內心深處看不起小人魚,稱之為“啞巴孤女”。

在我看來,小人魚與王子的對立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小人魚追求的是異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雙方關係不對等。小人魚把王子視為生活的全部,而在王子眼裡,小人魚更像是一個暫時陪自己玩的“寵物”——哪怕小人擁有與王子相同的外形。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②主觀意願和客觀現實的對立:主觀與客觀的矛盾註定了小人魚的悲慘結局

小人魚對王子的愛及其付出,其實都是小人魚主觀意願,她從未考慮過客觀現實。這種不計後果、奮不顧身的愛註定了小人魚的悲慘結局。

  • 小人魚冒著生命危險救起王子;
  • 小人魚為了王子,被巫婆割掉舌頭,失去自己迷人的歌喉;
  • 小人魚在姐姐們的幫助下,原本可以抓住回到海底的機會,但她自己放棄了。

小人魚在做這些選擇和決定的時候,不曾考慮過客觀現實,她甚至沒有想過自己的付出是否能換來同等的回報。

祖母對小人魚說:

“只有當一個人愛你,把你當作比他父母還要親切的人,把他全部的思想和愛情都放在你的身上,讓牧師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裡,答應現在和將來永遠對你忠誠的時候,你才會得到一個靈魂,才能享有人類的快樂。但這類事情是從來不會有的,因為在海底所認為美麗的東西,比如魚尾巴,在人類卻是醜陋的。但是比起人類,海底的生活要幸福和美好得多。”

祖母告知了小人魚得到王子的愛情和永恆的靈魂是不可能的,但小人魚卻說:

“只要我能夠變成人,哪怕在那兒活一天,我都願意放棄這兒所能活的幾百歲的生命!”

當時的小人魚才15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人,便覺得那是生命的光,為了能與心愛之人在一起,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值得的。於是小人魚堅決選擇了這飛蛾撲火般的愛情。但事實證明,當主觀意願與客觀現實相沖突的時候,願望往往會落空。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02、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童話中小人魚的割捨,是普通人面對愛情時進行取捨的真實寫照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好的藝術作品在隱射現實生活的同時,又能讓每一位讀者感同身受。這個童話故事中為愛付出的小人魚,其實是普通人面對愛情時的真實寫照。

①小人魚的付出:愛情需要勇氣和冒險

父母出於對兒女的疼愛,希望孩子的愛情可以長久而甜蜜。他們不希望孩子為了愛情付出太多,更不希望孩子為了愛情而冒險。女孩子則更是被教育應該要矜持,否則你的另一半不會珍惜你。

但在我看來,面對愛情,無論男女都需要勇氣和冒險。在《海的女兒》中,小人魚為了愛情共做了三次冒險。

第一次冒險是小人魚冒著生命危險救王子。小人魚對王子一見鍾情,因此在王子遇難時,小人魚冒著被木板砸死的危險救起王子。

第二次冒險是小人魚以舌頭換取巫婆的藥。小人魚為了獲得與人類一樣的外形,找巫婆要來一服藥,服下藥後,小人魚的魚尾就會變成雙腿。而小人魚為了得到藥失去了自己的舌頭。

第三次冒險是小人魚不忍心將刀刺進王子的心臟,失去了變回人魚的機會。小人魚姐姐們以自己的頭髮作為報酬從巫婆處要來一把刀。只要小人魚在王子結婚的早上把到刺進王子的心臟,讓血流到自己腿上,她就能變回人魚。第三次的冒險其實是小人魚的犧牲,小人魚不忍心刺死王子,選擇了犧牲自己。

在《海的女兒》這個故事中,其實王子並不知道小人魚為他付出了多少。從某種意義上說,王子這個角色不過是安徒生筆下注定要辜負小人魚的一個客體。儘管小人魚最終並沒有與王子結婚,但她追求愛情、理想時的勇氣以及勇於冒險的精神,仍然令人動容。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②小人魚失去聲音:象徵著在愛情中失去了主體意識

小人魚為了愛情傷害自己的身體,甚至失去了性命,是她在荷爾蒙的作用下做出的不理智的選擇。被巫婆割掉舌頭是小人與不幸命運的開端,“失聲”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失去話語權、失去主體意識。

在愛情中,有一個有趣的效應——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效應指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延伸到愛情中,同樣如此。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我們對某個人的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付出的時間、精力、情感的總和。得不到的那個人,往往朝思暮想、輾轉反側,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情感;而被偏愛的那個,往往沒有花費一絲一毫的力氣。

當我們付出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愛對方,愛得越深,於是付出得更多,反之亦是。

在小人魚和王子的愛情中,雙方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等的。作為生活在海底的生物,小人魚似乎沒有與王子在一起的資格。為了獲得與人類相愛的通行證,小人魚以失去聲音、親人、家園作為代價。而王子呢?他什麼也沒有做,便輕易得到了小人魚的愛。

在愛情中雙方關係平等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情況下,往往有一方因為更愛另一方,或者更缺乏安全感,便開始遷就另一方。慢慢地,遷就成為了習慣,於是雙方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對等。長此以往,其中一方就會為愛情放棄自己的原則、失去自我。而喪失獨立人格的人,鮮少有獲得幸福結局的。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03、基於《海的女兒》的藝術特色,我會結合自身對童話的理解,分享三個深層次理解童話裡多元化主題的方法:

長大後再看《海的女兒》,才發現安徒生所呈現的主題是多元的。我將從童話中主、配角形象的塑造及安徒生個人經歷出發,分享一下理解多元化主題的方法。

①從童話主角形象的塑造,看懂安徒生對愛的思考,愛讓人變得勇敢

不管小人魚最後的結局如何,不可否認她面對愛情時非常勇敢。小人魚的勇敢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為了知道王子的住址,她遊了很遠很遠的路,原文中是這樣的描寫的:

現在她知道王子住在什麼地方。在這兒的水上她度過好幾個黃昏和黑夜。她遠遠地向陸地游去,比任何別的姐姐敢去的地方還遠。

在去找巫婆的路上,小人魚也用愛擊退了內心的恐懼:

她以前從來沒有走過這條路。這兒沒有花,也沒有海草,只有光溜溜的一片灰色沙底,向漩渦那兒伸去。小人魚在這森林面前停下步子,非常驚慌。她的心害怕得跳起來,她幾乎想轉身回去。但是當她一想起那位王子和人的靈魂的時候,她就又有了勇氣。

為了愛情,小人魚敢於捨棄自己的聲音;為了愛情,她敢於游去陌生的地方;為了愛情,她敢於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園……不得不說,小小年紀的人魚,遇到愛情的時候,變得勇敢非凡。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②從童話配角形象的塑造,看懂安徒生對生活規則的思考

小時候看《海的女兒》覺得巫婆很壞,明明可以幫助小人魚,卻偏偏要用小人魚的舌頭作為報酬。在幫助小人魚的姐姐們時,巫婆也要以她們的頭髮作為回報。長大後才明白,巫婆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生活中的規則和秩序。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凡事有得必有失。所以,小人魚想要人形,便得用最珍貴的東西去換;姐姐們想要小人魚平安快樂,就得用頭髮作為交換。

出於對孩子的疼愛,我們對孩子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不勞而獲,變得予取予求。但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要想獲得一樣東西就要以同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換,這是成人世界的規則。讓孩子儘早明白這種規則和秩序,有利於孩子理性看待得失,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從《海的女兒》看懂“童話大師”安徒生對愛情與生活規則的思考

③愛情中的小人魚是安徒生的縮影

安徒生出生於一個鞋匠家庭,童年生活很貧苦。他屢次戀愛失敗,終身未娶。安徒生曾在日記中寫道:

“由於我長得醜並且將永遠貧窮,誰也不會願意嫁給我。”

“如果我長得漂亮,或者有錢,又有一小間像樣的辦公室,那我就會結婚成家。”

所以,他把自己感情上的不順歸為窮和醜。不難看出,安徒生在面對愛情時內心充滿自卑。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註定了他感情路上的坎坷。

愛情中的小人魚其實是安徒生的一個縮影。面對心愛的王子,小人魚也因自己的外形而自卑。哪怕後來她擁有了人形,在愛情中仍處於劣勢,以致最後悲劇結尾。

總結一下:

《海的女兒》雖然是一篇童話,但仍值得成人細細品讀。故事表面寫了小人魚渴望愛情卻得不到,但故事深處蘊含了小人魚身上勇敢的精神、善良的行為、對理想的追求。

本文我從兩種對立關係出發,分析了小人魚無法與王子長相廝守的原因,從小人魚對待愛情的態度看到人普通人面對愛情時的模樣。在第三部分,解讀了理解童話多元化主題的三個方法。如果有時間,你也可以再重溫一下這篇童話,希望你也會喜歡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