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爸爸媽媽們,讓我們回想一下,日常我們下班回家跟孩子的對話是不是這樣的:

首先問,吃飯了嗎?眾所周知,在中國這是句廢話;問完不管孩子說吃了還是沒吃,緊接著問下一句話,作業寫了嗎?這是各位家長關心的重點。這時候,不管孩子說做沒做,緊接著是一頓很耳熟的長篇大論。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我們說了很大多,孩子聽的很少

如果做了,那還好一點,這麼早做完怎麼不找點作業做,你得努力啊,那隔壁家的誰誰誰都從來不玩手機,做完作業還自己找書看......結果是孩子把自己關進房間不理人了。

如果孩子沒做完作業,那完蛋了!家長通常就開始了焦慮模式:你怎麼就不知道努力,一天就不知道學習。我和你爸這麼辛苦的工作,還不是為了你!你不學習你以後打算幹什麼,怎麼養活你自己?靠你玩遊戲?

好,這樣一頓嘮叨,孩子要麼悶不做聲的回房間把門一關開始哭;要麼把門一摔,關上門生氣。

這樣的溝通在全國各地每天都在上演。但遺憾的是,孩子是一句都沒有聽進去,感受不到家長的良苦用心的同時,還會覺得我們很煩,漸漸地,孩子就不願意跟我們說話了。

作為家長的我們也很納悶啊:我們小時候沒有這種條件學習,家長也很少來輔導我們作業,有時候還得幫忙做做家務,現在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孩子就不理解我們做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爸媽們請注意:您現在的想法很危險,因為他才是孩子,我們是成人,要求孩子體諒家長的良苦用心,究其本源其實是孩子在照顧我們,我們潛意識發出來的信息是希望孩子來關心我們。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我們希望孩子能照顧我們的感受,卻忘記了他還只是個孩子

可是,他的人生才過了十年左右,如何去切身體會一個三十多歲的成人的不易呢?

我們總會看見身份顛倒的家庭,這或許有些難以接受。但是我們通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那個及其乖巧懂事的好孩子,通常都是孩子在充當父母,父母在扮演孩子。

孩子會照顧父母的感受,溫暖父母。的確,做這樣的孩子的父母感覺是很好,客觀來說也十分殘忍。因為我們在剝奪一個孩子的童年。

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也是父母的孩子!

作為好孩子的我們是不是成年之後也不敢輕易要求別人,也很難拒絕別人。因為小時候看見想買的東西都會被冠上“乖孩子,咱不買”這樣的頭銜之後,在想要也不敢輕易開口。

我們感受過這樣的疼痛,卻還讓我們的下一代重複這種疼痛就不必要了。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孩子感情上的滋養,來自於父母

第一步:承擔做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這裡不單指經濟上的支持,更多的是感情上的滋養。

家長都是愛孩子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要學會表達我們的愛意。

好比開頭的“吃飯了嗎”其實是句表達關心的廢話,孩子幾乎無法感受到這裡的關愛。中國的成年人都十分的內斂,孩子卻是簡單直接的。如果回家想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建議直接抱抱他,說一句媽媽(爸爸)今天想你了,你永遠是我的小寶貝,我永遠愛你。

配合具體的,符合孩子的誇獎,比如,今天回家孩子主動打了招呼,你可以說,寶寶真是個懂禮貌的孩子呢,媽媽感受到了你的關心,媽媽也很想你。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用孩子的方式

第二步:換位思考。

感受孩子的感受這點其實做起來不算難,因為我們都當過孩子。當時怎麼想的我們很清楚,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懶得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當我們和孩子表達愛意和日常溝通時,可以用孩子的口頭禪,以孩子的語言和他交流,可以拉近我們的距離,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正常要求。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儘量避免把不好的情緒帶回家

第三步:管理好自身情緒

在親密關係中矛盾和衝突在所難免。作為成人的我們,不光是孩子的父母,還是職場中的一員,是他人的朋友,是我們父母的子女,在各種社會角色中無法表達出我們的情緒的場景也時有發生。

但是,我們得做到自我消化,做到合理釋放,不能把外面的情緒帶到家裡,帶到孩子身上。

心理學界戲稱當代的父母是焦慮的父母,工作壓力造成的焦慮累積到了家庭生活,還有朋友之間的孩子一比較產生的落差。各種主流媒體宣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孩子們的智商都不低,為什麼有成績差的孩子呢?

當孩子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的時候,真的會差嗎?

現實是殘酷的,父母的爭吵,父母的負性情緒都會引發孩子的關注,甚至造成創傷,當孩子在關注我爸媽是不是又吵架了,我怎麼做才能讓爸媽和好呢?

或者揹負了,我爸媽是因為我才......的愧疚感的時候,如何去尋找自我,去提升自我呢?

所以,各位家長朋友,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千萬不要說,我和你爸沒離婚全是因為你這類似的話。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冷戰中最受傷的,往往是孩子

第四步:不要冷戰。

作為媽媽們似乎都經常使用冷戰對付丈夫。經常可見“你生氣了嗎”“我沒有”“真的沒有嗎”“真的沒有”然後丈夫心安理得的去睡覺了,妻子在朋友圈發了一句“不愛你的人,說什麼都沒用”引起其他媽媽們點贊。

這類模式傳遞到下一代:孩子考試沒考好,媽媽回家簽了考試試卷,笑著說“一次沒考好沒關係,下次考好就行”,然後孩子寫作業去了,此時都相安無事。可是孩子發現今天媽媽做的菜放多了鹽,媽媽吃的很少,媽媽經常嘆氣,媽媽還不怎麼理他。

假裝原諒了孩子,身體卻很誠實,孩子也覺得彆扭難受。

在人際交往時,最基礎的也是最動人的一個特質是:真誠。

當你真的對這個成績不滿意的時候,直接說“寶貝,今天考試辛苦了,媽媽覺得這個成績不是你應該有的水平,你還有發揮的空間,這次的成績讓我很難過,你可以做的更好的”說完說舒服之後,不要反覆提起這件事。如果話太多表達不完,晚上睡前拿個本子寫下來,然後撕掉。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和孩子說話,最好有話直說

第五步:少說廢話,有話直說。

這要有意識的控制,說話就事論事,長話短說,把該表達的話直接說出來,不要重複,不要拖拉!

很多家長,特別是媽媽,總是很嘮叨,甚至說著說著就跑題了。說到你一年前做了什麼什麼,三年前做了什麼什麼等等。

最後忘記了自己原本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半天沒說到重點,孩子的注意力早就跑偏了。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鐘,請把重要的話放在前面說,儘快表達清楚。

做好六步:搭建和孩子的溝通橋樑,高效溝通

時刻檢查目標

最後一步:目標可實施,有檢驗標準,一定要檢查。

我們和孩子會有約定,這樣的約定一定是可實施的!好比我的孩子目前是倒數第一,我不能要求他下次考班上前十名。

而且是有檢驗的標準的,不能要求,孩子,我希望你成為一個聰明的孩子,這樣表達也是句廢話。因為什麼樣的叫聰明的孩子呢?誰也說不好,但我可以說,孩子我希望你的數學成績在85分以上。這樣就有了標準了,檢查的時候也有評判標準,更顯得公平,可控。

可以這樣表達:寶寶我們拉鉤,下一次考試,數學成績考到優分以上好不好?考到優分以上媽媽就抽一天的時間,我們一起去做個蛋糕作為獎勵。既可增進家人的感情,也可達到家長的期望。

孩子是獨立的人,我們既要尊重孩子,也要理解孩子,愛孩子,也得沉下心來,聽聽孩子表達的內容,和孩子表達之外的意義。

世上最難,最辛苦的職業就是做一個家長,特別是做一個好家長,與此同時帶來的意義也是最大的最有發展前景的一項投資,各位家長我們共同努力,學會與孩子溝通,好好與孩子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