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以源遠流長的存在時間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書寫中佔據一席之地。從繁體化為簡體,從甲骨文至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的演變,無不承載著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多元豐富的美學觀念。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複雜,並不容易如同英語一般成為全球通用性的語言,然而縱觀東亞文化圈,不難發現漢字在歷史上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廣泛的使用範圍,迄今漫步日本街頭,以中文寫就的廣告標語仍然處處可見,可是韓國與越南已寥寥無幾。那麼,漢字何以造成如此磅礴的文化輸出?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早早廢止漢字使用,日本卻沿用至今呢?本篇文章將一一為大家解讀。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一、強有力的文化輸出與越南之變

清朝之前的中國,並未經歷連年戰爭與貪腐的吞噬,國力強盛,文化繁榮。作為繁盛和雅的古國,在世界舞臺上始終作為領軍人物,引領著全球的風潮趨勢走向。

在東南亞地區,這種風向更是極為顯著,中華文明完善的體系、多元的面貌與一脈相承的中庸儒家文化無不使得其傳播能力與可借鑑程度急速攀升,相繼迅速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造成廣泛而有力的影響,中國也因此而成為了頗具影響力的文化輸出大國。而漢字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的文化載體,理所當然擴大了傳播範圍,得到多國的通用,煥發強有力的生命力。

漢字在越南的傳播歷史可謂悠久流長,幾經變化,宋朝之前,越南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而存在,直到公元968年以後才真正脫離中國的管轄,1945年,經歷了一場廢除漢字的運動,漢字在越南越發寥寥可見,逐漸銷聲匿跡。

雖然廢止了漢字的通用,但許多中式的習俗仍然在越南得以流傳,如中式象棋就是許多越南人的休閒方式,過春節的各類習俗、婚喪嫁娶的各種形式都與中國相近,寫漢字的越南人也被尊稱為“圖翁”。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或許許多人認為日本、韓國的文化與中華文化有相近相通之處,卻少有人知越南才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與薰陶最為深遠的國度,行走在越南的街市,以漢字書寫牌匾的古建築,如庭院、寺廟、古村落等隨處可見。雖然越南的漢字廢除歷史僅僅六七十餘年,但如今的越南人已經對漢字相當陌生,甚至連用漢字書寫的祖先牌位都無法理解含義,這一切都源於越南的推廣國語字運動。

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者的到來阻斷了越南的漢字歷史,實行羅馬拼音的越南文字取而代之,與漢字形式南轅北轍,從此,漢字形式的文化載體在越南土崩瓦解,越南也成為了一個失去歷史的國家。

二、朝鮮與漢字的疏離之路

朝鮮與漢字的疏離之路,與越南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一個是主動疏離,一個是被動改變。關於漢字傳入時間的時間點,並不能明確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西漢時期,朝鮮半島的一大部分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中,因此西漢是一個文化輸入的高峰期,而在此之前,朝鮮一直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社會發展進程緩慢,漢字的傳入使得信息有了傳播的媒介,得以大量複製留存、快速傳播,朝鮮半島的文明發展進程迅速加快,形成了複雜化的社會體系。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然而外來的漢字與當地流傳的語系相差甚遠,無法並行,使得讀寫產生障礙,因此,朝鮮人對漢字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公元7世紀出現的“吏讀”,就是一種以漢字為基底創造的專為社會上層人士使用的新型方式,雖然以漢字書寫,但遣詞造句的順序如同亂碼,即使是古代的中國人看到,也只能認識字,並不通曉含義。

然而吏讀仍然對使用者的文化水平造詣有相當的要求,因此大部分朝鮮人仍然無法順利讀寫,社會內部存在文化的隔閡。及至15世紀中葉,李朝世宗為解決讀寫問題,提升民族自尊心與凝聚力,發明了一種由漢字演變而成的“諺文”,然而推行效果並不佳,屢遭反對與禁止,漢字又在朝鮮引領了近四百年的主流。

及至19世紀末期,清末的中國狀況每況愈下。朝鮮本土民族主義空前上升,朝鮮民眾對於中華民族的景仰之情淡化,廢除漢字的聲音逐漸開始出現,1910年的日本殖民者的出現,則是促使漢字在韓國加速消亡的主因。短短几十年內,韓文被視作了愛國的象徵。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然而漢字畢竟承載著韓國多年的歷史文化,一朝被拋棄,便造成了如同越南一樣可怕的文化斷層,在韓文下成長的新一代年輕人無法理解本國的歷史,因此,近年來韓國激烈反對漢字的聲音開始上街遊行示威,而探尋民族傳承迷思的觀念成為了一代人的困擾。

三、漢字在日本的傳承

縱觀韓、越兩國的漢字傳承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兩國傳承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對於漢字的驟然取締,導致了民族文化可怕的斷裂,民眾不知自己生從何來,民族歸屬感潰散,而日本在這一方面的處理顯然要更為周全圓滿。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在日本的歷史同樣悠久,早在三國時期,日本已有學者對於《千字文》等中國經典書籍進行書寫與研讀,及至八世紀,日本人在漢字楷書、草書的基礎上創造了用於標註日本語與漢字的音的片假名與平假名,漢字在日本的本土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及至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全面西化的進程,甲午戰爭也使得日本對中國的孺慕淡化,逐漸開始出現廢止漢字的觀點,但審慎的日本政府並沒有“一刀切”,而是採取了漢字逐步遞減的政策,公佈了僅包含2669個漢字的《標準漢字表》。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 日本卻堅持至今?


二戰後,美國試圖用殖民式語言的方式,以英語對日本文化進行滲透,奈何漢字已在日本民眾中根深蒂固,調查顯示無法讀寫漢字的人口僅2.1%,漢字得以在日本倖存,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推進,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高,日本對於漢字學習的熱情也開始回升。

觀察韓國、越南、日本的漢字傳承歷史,不難發現,對於漢字過於粗魯的取締,直接導致了國家歷史與文化難以填補的空白與缺失,常言道:“欲滅其國,先亡其史”,便是此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