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在中國西南部的土地上,曾經存在著一個古老的國家——巴國。

巴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五帝時代。那個時候的華夏大地上還沒有國家的概念,人們以部落的群居方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山海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認為巴的遠祖是太葜,也就是伏羲。

據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峽江流域。已經出現了多個部落組成的巴人聯盟,因此巴人可以說是在現今三峽重慶地區聚居生存時間最久,人口最多的民族。

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各個部落也各自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生存模式。三峽地區原屬於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得益於遠古時代的地質運動,三峽地區擁有者奇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漁業鹽業資源。

而在古代,魚和鹽不但有著緊密的聯繫,

魚和鹽本身也是財富的象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魚和鹽都是生活必須品,並且由於鹽的不可替代性,使得當時的鹽成為了一種獲得各個部落廣泛認同的商品。

魚代表著食物,鹽代表著富足。有此兩樣,便可以奠定一個國家的強盛基礎。《國語·齊語》記載雲:“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譏而不徵,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齊國正是靠著魚鹽之利,為齊桓公稱霸奠定了經濟基礎。

一、魚鹽經濟為巴國的誕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三峽地區由於中生代的地質活動和板塊碰撞,使得這片地區多山陵丘壑,農田稀少且難以耕種。對於一個文明的發展來說,充沛的食物永遠是最基礎的條件。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夠發展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國家,與農耕文明的優勢是離不開的。

“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農耕的方式相對漁獵遊牧來說,能夠提供更加穩定的食物來源。同時農耕就以為著定居,勞動者與土地已經綁在了一起,這對人口的繁衍和生存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與之相反的遊牧文明,雖然能一時稱雄,但從文明的韌性來說終究比不過農耕文明。

如果說三峽地區的地貌不適合農耕的發展,那麼古代巴人又是如何在這裡建立起輝煌一時的巴國的呢?答案就在魚鹽上。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

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藉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三峽地區的豐沛的水系為巴人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而根據當時的儲存條件,魚類的保存離不開鹽,而在商代以前,巴人控制的鹽地的鹽產出還無法滿足自身需求,只能從當時壟斷三峽地區鹽資源的烏鹹國販運,而這一行為也促進了巴人鹽業貿易的展開。

巴人部落在成為大鹽商之後,在不斷進行的水上貿易過程中發現通過阻隔淡水,煎煮江水的方式也能夠獲得食鹽,而鹽泉的發現,使得巴人真正擺脫了在經濟上對烏鹹國的依賴。

“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因此,在當時一些國家還在食鹽上受制於烏鹹國的時候,巴人已經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而伴隨著經濟獨立的,還有巴人精神上的獨立和日益增長的野望,而這也成為了日後巴國興起 的基礎。對巴人來說,魚鹽經濟,魚是生存基礎,鹽才是強國之基。

二、鹽也為巴國帶來了無休止的戰爭

通過研究史料可以發現,巴人歷史的主要旋律就是戰鬥,除了與自然環境作鬥爭求生存之外,巴人在這片地區也與巫人、楚人、秦人爭戰不休。而他們征戰的焦點,就是鹽。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巴人在崇山峻嶺之間與猛獸爭奪生存空間,在江上打漁煮鹽,戰天鬥地,也形成了巴人極其用勇猛的戰鬥風格,戰鬥力極強。在武王伐紂時期,巴人就曾經在牧野之戰中幫助周王軍隊擊敗殷商。根據《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代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 《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

然而正是因為巴人的生產方式和分散聚居的生活習慣,使得巴國的整體國力並沒有那麼強大。春秋時期的巴人國土在陝南的漢水上游,與蜀國、楚國相鄰。隨著楚國國力的增強,巴國漸漸受到楚國的控制,因此不甘受制於人的巴人選擇舉國南遷至長江流域重新建國。

也就是在這裡,巴人通過外交手段,以及與楚國的關係,通過楚巴與鄧之戰,楚巴交戰等掌握了大量的鹽泉和良田,從而使得巴國成為西南地區有名的富庶之國。

“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巴國位於秦國南部,楚國西部。巴人若要發展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則必須向秦國或者楚國索取土地和資源。而在當時,巴人的戰力不如秦國,但強於楚國並且由於楚國的地形與氣候等都與巴人生存的環境相似,因此巴人最開始的戰略部署就是向東攻取楚國。

春秋初期,楚國為了獲得巴人長期的食鹽供給,對巴人十分拉攏。但在楚巴那處之戰,楚文王戰敗,楚文王的死去,楚巴關係自此惡化。而隨著巴人在對楚國的一系列戰爭中失敗,巴人不得不在楚國軍隊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並先後在現在的涪陵、重慶、合川、閬中四個地方建立都城。

在春秋到戰國這段時間中,大量的諸侯國被滅亡與吞併,巴人也不例外。巴人從商代一直到春秋時期積累的富饒土地和豐富的鹽資源,使得巴人成為了秦楚兩國眼中的一塊肥肉。對楚國來說,巴人所掌握的鹽泉代表著大量的財富。同時由於食鹽對國民和軍隊的重要性,使得楚國不願意將如此重要的戰略物資交由他國控制,經略西南一直是楚國的重要國策。

因此楚國一但強盛,其對巴國用兵已是必然。而對於秦國來說,拿下以巴國蜀國為代表的四川盆地的割據力量,除了巴國的食鹽財富之外,還能夠為秦國獲得一個安穩的後勤基地。巴蜀之地,天府之國。

三、興也魚鹽,亡也魚鹽

魚鹽經濟為巴國的建立與興盛提供了基礎。但是魚鹽經濟也為巴國的衰敗埋下了種子。在商代到春秋時期,漁業和食鹽貿易確實為巴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巴人的驍勇善戰也支持著巴人能夠走出山區在富饒的西南平原建立一個強大的巴國。但是巴人賴以生存的魚鹽經濟也終有一天走到了盡頭。

“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隨著春秋時期巴國在對楚戰爭的不斷失利,巴人相繼丟失了幾個大的鹽泉,使得巴國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爭相變法,國力日益強盛。楚國與巴國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

公元前318年,巴國苴國聯合進攻充國並滅掉了充國,但隨即又被蜀國擊敗。苴國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派著名謀臣張儀、大夫司馬錯、都尉墨獾等領三十萬大軍入川援助苴國,秦國在公元前316年春滅掉了苴、蜀兩國,同年,秦順手滅掉了巴國,統一了四川盆地,獲得了安定的後方經濟環境和優勢戰略地帶,為日後擴張進攻楚國打下了基礎。

當時的巴國由於統治階級貪圖享樂,國內的經濟社會改革滯後。巴國依靠食鹽產出發展經濟的形式一直沒有得到發展。食鹽暢銷帶來的財富積累不再用於軍事和社會的發展,而是用於奢靡享樂,因此在戰國時期的殘酷環境下,巴國的魚鹽經濟和秦國的耕戰體系相比已經完全喪失競爭力

。此時的魚鹽經濟能為巴國獲得財富,成為一個富國,但成為不了強國,也守不住自己的財富。

四、結語

對於巴人來說,魚鹽經濟的生存發展方式是巴人在嚴峻的生存環境下總結出來的一套在當時行之有效的經濟體系。這種經濟模式,主要還是依靠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對於巴人來說,魚鹽經濟是幫助巴人建國發展的利器,但這種經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發展。一個國家賴以存在的根基應當是其國民,而不是食鹽。

“成也魚鹽,敗也魚鹽”——魚鹽經濟與巴國的興衰之路

當楚國因吳起變法而強盛,當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崛起時,巴人依舊在依靠古老的食鹽商業獲得財富。這也是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巴人擁有如此雄厚的財富積累,依舊無法成為一個能夠與戰國七雄並列的大國。因為在魚鹽經濟的體系之下,巴國的本質依舊是貴族掌權的鹽商部落集體。

參考文獻

[1]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巴人與巴國

[2] 中國歷史上的文明古都:巴國

[3] “魚鹽之利”支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