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筵席禮俗

潮州有“海濱鄒魯”、“嶺南名邦”之稱,是禮儀之鄉,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積澱孕育了潮州人儒雅的特點。潮人餐俗吃中有乾坤,是道德禮貌的一種外在表現。潮州民間歷來餐規俗例,下面按請客、設席、接客、擺席、入席、上菜、席間、退席等依次說來。

一、請客

二、設席

昔時請客吃飯絕大多數都在家宅,也有借用公廳(宗族祠堂、鄉里祠堂)的,其由有四:一是酒樓少,二是不時興(流行),三是“儉錢(節約)”,四是顯得“鬧熱”,喪事可去晦氣,喜事則“吃興丁”。因此,非達官貴人講排場外少有上酒樓的。

在家的則這樣安排:設席規矩按廳內側為大,外側為小,左是大畔,右是小畔的原則安排,主桌設於家宅大客廳正堂內側,大的客廳可擺上八桌,靠正堂外側是次桌,其順序如圖1,六桌依次類推減少,“七”數字潮州人最忌,“白事才做七”,除喪事外忌擺上七桌。如客人有增有減,只能在座位上增減。 喜事擺桌取雙數不取單數,有“好事成雙之義”,特別提醒的是潮州人對“四”並不忌諱,倒有“四平八穩”、“四通八達”之意,以上是喜事的擺桌數字宜忌。而白事的擺桌數字則是宜單不宜雙。碰到客人多,大宅人家可擺到內客廳,外客廳,左廂房,右廂房,從厝、外埕。

若客人多家宅又坐不下,可借用鄰宅擺桌,參照家宅規矩設席,只是入座客人多為外親、鄉里叔孫。潮州人有“好借人送喪,孬借人拜堂”之說,那是因為借人家作白事,晦氣可隨其帶走,借人家做喜事,“興”氣卻隨之而去。可潮人又有“金厝邊,銀厝邊”、“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十分珍惜鄰里關係,故很少拒絕人家做喜事借客廳的,只是末了討對潮州柑“大吉”,討點糖“甜甜”,心裡也就平衡了,但實際上,不等你開口,借者早已準備好了柑糖,這是潮人約定俗成的規矩。

三、接客

要內外庭院打掃乾淨,擺設床桌、椅凳,預備茶水以招待客人。請人喝茶,要稱“飽杯茶”,而不是現在的直稱吃茶。要客、長輩則坐在廳中太師椅,一般客人、平輩、下輩則於二廂、內埕,甚至大門外埕停歇,配以相應主人(如長輩對長輩,女客對女客)招呼(接待)敘家常世情,做得工夫(細緻周全)的還有冬熱夏涼麵巾擦臉掃塵,做法是用木桶裝水,放上幾條新面巾,撈起擰乾,須雙手捧與客人。面巾多人多次使用,沒有現在的消毒和一次性概念。而這種做法已是大戶望族之禮了。做人客(客人)要在約定時間提前赴席,以示重視和尊重,萬不得已,遲到了,要作輯入座以示歉意,但這多少還是有“不恭之嫌”。

四、擺席

擺席要在客人到來之前就擺設完畢,方桌宜用椅條,圓桌宜用圓凳、椅頭。要客、長輩坐太師椅、交椅。餐具擺設依次為箸、碗、匙、碟,箸須橫置於座位中間近桌沿處(不能直放,那是拜祖的放法),碗居箸前面左旁,匙橫置其前面右邊。碟盛醬料,每桌四份,均放於2位或3位中間。

菜式:喜事要頭甜尾甜,十二菜桌以前就算得“滂沛(豐盛)”了,但現在有至十六菜式或更多的,盤碗均須雙數,如八盤四碗,四盤二碗。喪事則是單數,“功德菜”是不能少的。

五、入席

1、席位:潮州人做桌餐檯有四方床(桌)、圓床(桌)二種,叫方桌俗稱八仙床,可供8人用餐,大的可12人就座。八仙床以靠正堂一側為大,對面次之,再次為其左其右。圓桌也以靠廳正堂一側為大,以左右側順序次之。現在,人們為了簡便,喜歡以圓桌無講究為由,隨意入座,減少讓座的麻煩,其實是與時俱進的做法。各種桌式,末位是“篩(倒)酒”、“敬茶遞煙”位,末第二位是讓菜位,負責上菜、擺菜、退菜、換碗、換匙、換箸、添湯等。

2、入座:入座前全桌人須基本到齊並有禮貌地稍站,等大位安坐完畢,其他人方可依次坐下,桌數多的,須等首席入座完畢後,其餘各桌才能順序坐下候餐。

六、席間

1、上菜。開席上菜當以首席為先,而每道菜又得先擺在首位座前,等下道菜上後,才依次擺退。開席要由首位挾頭筷,如首位不喜歡吃或不想吃,也須象徵性地用箸點一點,以示開席,其他人才能下箸,茶酒亦然。有整隻雞(雖已切碎,但仍擺有雞首,雞尾也一樣),整尾魚都必須頭朝首位。喜桌上菜如太快,桌面放不下盤碗,可重可疊。若是喪桌切不可重疊,必先退下前菜,有空間才放上新菜,以避“重喪”之忌。

2、基本坐姿與食態。潮州人有“坐如山(或坐如鐘),食如海”之說。上大場面如此,在家內吃飯也一樣,忌隨意離位走動,東張西望,捶腳擲手,大聲擘喉。何謂“食如海”,那是要像大海那樣雖有吞風吐雨之勢,但鎮定自如,坐穩己位,啜納有度,不易顯露聲色。咀嚼時牙齒不得外露,更不能發出“唧唧”之聲,不然會被視為無財氣,偶遇骨鯁喉,也得靜靜離席,自行處理,不能在席上剔齒,更不能用手搗口中牙間瘀物。另外餐間不能隨意上廁所,這樣才有財氣,“矢氣”也得忍住,將聲音調到最低,吃湯忌“噓”之聲,忌餐間多話。

3、盛飯規矩:盛器要用碗,不可用小盤、碟,否則有吃後腸肚淺之忌(心胸狹窄,易生氣),不用缽盛,有下人粗人之虞,將來不能成為文雅之士。即使用碗盛飯,也以八九成為佳,太錐了,會說是拜祖(潮人拜祖公的杯飯是雙杯飯相向堆高),最忌的莫過於在飯碗上插雙箸,那是死人“飼生”的盛飯形式。

4、餐間幾點忌諱:

①忌全部吃光:平時用餐講究吃乾淨,不浪費,過去也是如此,但上了“桌”就不一樣,講究儒雅,不能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乾淨利落,要留有少許的壓盤底。魚要留下頭、脊骨、尾,如果全部吃完,會有“吃光”之忌,吃光的人“兇龍” (厲害之意),寓意”吃空”、“沒家底”。

②忌灶上吃、砧頂吃、鼎中吃、鍋中吃,這當然是指就餐者,並非做餐者。有的人平時在家中見到鼎中、鍋中烹調菜餚,喜歡拿起勺就吃,從生食到熟,這是性急的象徵。在現實中,喜歡未熟就到喉的人,多性急,易怒。

③忌連筷重筷:即上餐桌見到適口的菜,不能一要再要。

④探底或翻菜:即就餐時不能選精揀肥,要一箸定乾坤,挾到什麼就吃什麼。

5、箸的忌諱:

忌敲鍋敲缽——敲打食具,是“衰型(不祥之兆)”之象。

忌箸打孩子——孩子會因此“糜皮(沒出色)”。

忌折箸——箸是萬萬折不得的,就是平時清洗也得仔細。折箸有斷子絕孫之忌。

6、先前潮人吃菜的餐具,除了箸子,基本是瓷器,這就難免有不小心失手打碎。若遇到這種情況,桌中就會有人立即滿臉笑容說一聲“扣掉缶,子孫一大圍”、“缶開嘴,大富貴”。這樣一來,失手者不致尷尬,主人也不致心中不快,甚或有人即興吟詩,惹得滿席大笑,反而餐間樂趣橫生。餐間不慎失手箸掉下地,有時當事人也很尷尬,但一句“丟落箸,加一頓”卻使大家在笑呵呵中消化掉。

7、敬酒、敬茶:

那是潮人熱情的客套,也是調動席間氣氛的一種做法。下輩敬上輩、同輩相敬,多以“試味”、“飽點仔”,上輩挾給孫輩,多以“‘惜落順勢”之詞。受者多以謙詞“對不起”、“有勞大駕”、“當吾起”、“那就笑納”……等。如受者客氣推諉,敬者會以“勿惜嘴”相勸。另外潮人敬酒講禮貌,喜歡以“隨意”之詞,少有豪飲、暴飲,以免醉酒而掃眾人之興。

8、齋人、忌食牛、羊等者:

不喜歡某些食物的人,如有人不慎挾忌物相敬,總是以“善哉、善哉”婉辭。特別指出的是,蛇、狗之類以前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七、退席

喜桌餐畢,要請客人喝上幾杯工夫茶,然後才送其退席,客人也應向主人道謝致別,排座位越後者要越慢離席。主人陪客人,要輩分地位相當。退席前,如確實餐畢,就餐者要把碗輕放,箸橫置其上面以示吃飽。要擺齊,否則有“三長二短”之忌。喪桌餐畢退席,要不辭而別,不得回頭走,主人心不必送行。

八、相敬不如從命:

“吃桌”餐中敬酒、挾菜萬萬不能一推了之或用“免用”、“飽死”等詞。一是忌,二是無禮。先以“恕哉”婉推,恕有寬恕之意,謙遜之語,“卻之不恭”。確實推之不去,只能受之,但可用“相敬不如從命”等詞回敬,暗示對方不可再相敬,這樣既不傷和氣,又其樂融融。如果硬推不受,此君會被人認為無教示。


潮州筵席禮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