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人有七情,乃是喜怒憂懼愛惡欲。我看你六情都盡,惟有愛情未除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看歷史論: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中華典籍《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媒氏》:“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意思是:在周代, 男年滿三十歲才能娶女子、結婚 和 女年滿二十歲才能嫁給別人而結婚。 若無緣無故不遵守這規矩的,就予以懲罰。

《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中華文化之寶庫。

《禮記·內則》、《穀梁傳·文公十二年》、《公羊傳》以及後來的《尚書大傳》等史籍亦主此說,認為這是周代禮制規定的男女適婚年齡。 漢代學者對這種說法最為推崇。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在漢文化裡,愛就是網住對方的心,具有親密、情慾和承諾、依戀、情感的屬性,並且對這種關係的長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夠與對方分享私生活。在愛的情感基礎上,除了愛的跨文化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愛情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也發展出不同的特徵)。

愛情是人性的組成部分,狹義上指情侶之間的感情,廣義上還包括朋友之間的愛情和親人之間的愛情(愛的感情)。

《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老者跌腳嘆道:‘人有七情,乃是喜怒憂懼愛惡欲。我看你六情都盡,惟有愛情未除。’”

夏衍《關漢卿不朽》:“他是一個對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有愛情的人。”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翻開生物學論:

會看到生物學家會以一種理性客觀的說法給我們有一個別開生面的生物學的解釋:通過進化的力量主導,通過激素起作用,伴隨“愛情激素”的分泌產生性慾和一系列化學反應的生物程序

在生物學的傳統觀點是有兩個相愛的主要驅動器:

1、性吸引力(發春)2、依戀,其次是選擇配偶。

愛情的生物學模型往往把它看成哺乳動物的驅動器,類似飢餓或口渴的感覺。 而情慾(春心)是性慾望的感覺。

情慾為初始激情性慾,促進交配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愛情產生於腦部而非心臟,腦部圖像、激素和遺傳學能幫我們更好地解釋愛情的奧秘。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所以一見鍾情(在看對眼的情況下),會在1/5秒內你的腦袋就會釋放相關化學物質,產生的效果就像可卡因。

傳統觀點認為人類愛情和性渴望在感情關係確立未於初期達到極致,而後會日益淡漠轉而變為親情。情侶間如已相戀、又彼此相依戀戀不捨、意亂情迷的遐想狀態在雙方相處15個月內開始淡化,10年後已經漸變為親情,也有例外,若雙方是否懂得經營婚姻,從而使之化成相濡以沫的愛情,這樣愛情即不會於昇華為親情後消失。


神經科學論:

研究神經科學所涉及的化學品存在於腦和可能涉及當人們遇到愛,這些化學物質包括:神經遞質,神經生長因子,睪酮,雌激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催產素,和後葉加壓素。) 睪酮足夠的腦水平似乎重要的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性行為 ,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在一個關係的吸引力相較多常見,當內啡呔產生後人類或可進入婚姻殿堂。

化學物質觸發是負責熱戀和長期附著的愛情似乎更特別是兩人參與,而不是所涉及的特定的人的性活動。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腦科學表明人們墜入愛河的時候,大腦不斷釋放出一組特定的化學物質,包括神經遞質激素(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由苯丙胺(外語音譯又叫做安非他明)釋放相同的化合物,相同的化合物刺激大腦的愉悅中心和導致的副作用如心率增加,食慾減退、失眠,和強烈的激動,當內啡呔產生後人類或可進入婚姻殿堂。這個階段通常持續一年半到三年, 苯乙胺作為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釋放劑。

這就可以解釋愛情的過程:

當我們被某人吸引,可能是因為潛意識裡有我們喜歡他們的基因。並經三個階段墜入愛河: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 最初的好色階段

好色是由性激素睪酮和雌激素驅動的。睪酮是不僅僅限於男性,它也已顯示在女性的性慾中要發揮了重大作用。

睪酮在女性呈現出更為複雜的情況,不太一致的畫面,在女人的行為裡,被轉換為了雌二醇,其原因尚不明確。

性慾主要是由腦邊緣多巴胺途徑的活性(腹側被蓋區和伏隔核)調製


  • 隨後的互相吸引階段

一.多巴胺;

二.去甲腎上腺素;(開始出汗並心臟狂跳)

三.五羥色胺:一種愛情中最重要的化學品,而另一個可能是實際上給我們帶來暫時性的精神失常。

在本階段中,我們常常陷入了愛情。整個想法在對象,其他事情無法集中注意力。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 附屬階段

一.催產素;(愛或恨的激素、有時也被稱為“愛情激素” [25] )

二.後葉加壓素:另一種重要的化學品,在長期的承諾階段,這是腎臟的一個重要控制器。(和它的長期關係的作用被發現時,科學家研究了草原田鼠。)

三.內啡呔:(當其產生後人類或可進入婚姻殿堂,故稱“婚姻激素”。)

查出三個階段能感受到,即使是青少年更加強烈的愛情,經歷初戀和第一次發生性關係。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當然還有進化心理學論:

進化心理學認為愛情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去體驗愛情,已經演變為一個信號,潛在的伴侶(合作伙伴)將是一位好家長,並可能有助於通過基因傳遞給後代。

人類是依賴於父母的幫助,因此它也被視為一種機制,為了促進父母對兒童對這個較長的時間週期內的一種支持。


宗教論

而佛曰紅塵中真正的愛情中要愛上某對象:要懂得用對方的眼光去看世界;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世界;要學會經常地去體會對方的身、心感受,讓無私利他在愛情裡濃濃地發散。愛情、婚姻關係中處理的種種失敗、種種問題,終歸以自私為病根。慈悲、平等,乃轉化貪愛,處理好愛情、婚姻關係的關鍵。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於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世俗層面的愛情屬於貪愛 ,是屬於三毒貪嗔痴中貪的一種形式,它是煩惱的一種體現。

只有斷除貪嗔痴,才能達到身心的絕對自由。

在此過程中,不是愛有了問題,是屬於愛被私有化了,在愛中有了執著,在愛中有了佔有的觀念,越來越希望對方變成你希望的樣子,就有了要求,也就有了對抗,獨立的個體之間自由自在的空間就越來越少,任何人都不願意被他人控制、束縛,於是本來需要被分享的愛中產生了痛苦的可能。而通過了解佛之道理完全可以達到愛而不執的心態。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你若愛而不執,或者執著一起你就能予以克服,愛便會非常的有益。不過,一執著所愛,或執著愛的觀念,愛便受到汙染而易於變壞。由於執著能導致其他不良的傾向,如:期求、佔有和嫉妒,所以一有執著,愛即失純。——阿康仁波切


“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即: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禍患。——《殘酷才是青春》索達吉堪布


一切眾生,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圓覺經》(例如狗在遇到欲接近的狗時,會促使腦垂體釋放出後葉催產素。)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無量壽經》


佛家的“愛”包括:一、慈悲。其中的“慈”,是指衷心希望所有眾生能擁有幸福和幸福的因緣;其中的“悲”,是指衷心希望所有眾生能遠離一切痛苦。二、愛心,即喜愛所有的生命。——慈誠羅珠堪布


現代文學的說法:

愛情是個體與個體(多數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嚮往,以及無私並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它通常是情與欲的對照,愛情由情愛和性愛兩個部分組成,情愛是愛情的靈魂,性愛是愛情的附加屬性,並不是必要存在的,情愛才是愛情的根本與核心。


寫在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遇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愛情!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