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原來古代銅錢的面值是這樣區分的

中國古代的銅錢,主要是圓形方孔錢,除了年號基本沒有標明面值,比如開元通寶,銅錢上一半隻有這四個字,沒有面值。


▲開元通寶


▲乾隆通寶,小平錢

最基本的銅錢一般是通寶,也就是小平錢,是最基本的貨幣,最小貨幣單位,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文錢。這種銅錢如果標明面值就是:一文

  -----


▲大觀通寶,折二錢

折二錢,就是等於兩個小平錢,標明面值就是:二文


▲至正通寶,折三錢

這三錢,等於三個小平錢,標明面值為三文

  -----


▲洪武通寶正面,折五錢


▲大觀通寶,折十錢

大觀通寶,折十錢,相當於十個小平錢,價值為十文。

之後還有當五十、當百、當千,這種一般就把面值標明到銅錢上了,原因嘛,請接著看。


▲咸豐元寶

注意!原來古代銅錢的面值是這樣區分的

統治者的貪婪是無法輕易填平的,所以之後會出現當千、當萬的銅錢,這時發生了什麼?就是通貨膨脹

而且劣幣驅除良幣,老百姓會把重量更划算的小平錢全部留在手裡,而把重量打折扣的大錢儘快花出去,久而久之市場上的小平錢就會消失,造成市場上貨幣短缺。

重要的是古代經濟彈性又不好,通貨膨脹又加上貨幣短缺,古代人基本沒有能力搞定,進而就會經濟崩潰,改朝換代,所以歷史上的皇帝們都不太敢這樣搞。

這也解釋了前面的一個問題,在清朝咸豐之前,清朝沒有發行過重寶,咸豐之後,清朝財政緊缺,開始鑄造咸豐重寶,先是當十,然後當五十、當百、當千,這種銅錢不可能按重量來衡量,否則當百的銅錢要1斤重,所以只能標記面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