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蘿蔔裡,有中國鄉土社會的人情物態

畢節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蘿蔔裡,有中國鄉土社會的人情物態

沒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難稱完滿,有機會的話,最好不要錯過。

在“逛吃貴州”的青綠山水、尋常巷陌,有一個看得見、遇得到、聞得著、吃得上的貴州等你來。

看到眼饞處,便是出發時。

老友某君,畢節人,在微信上讀我的專欄,批評我說,“為何不寫寫我們畢節的和菜,請你品嚐一下”。

所謂“品嚐”,跟我這種寫美食專欄的作者一樣惠而不費,發來一篇文章,讀得我口水滴答,恨恨不已。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老友寫到,“和菜是冬日每家的傳統菜品。做法簡潔,火爐上放一織金鐵鍋,用少許油將餈粑辣椒和蔥薑蒜炒熟,加水和幾瓢豬油成大鍋湯,瘦肉、白菜、洋芋片等一起煮之。鐵鍋上搭一木板,上面放著最具畢節特色的蘸水,這蘸水有多種做法,有放胡辣椒麵和鹽,佐以金沙禹謨醋,有的放入細辣椒麵、地道的大方豆鼓粑,加入少許醬油,條件好的煉點脆哨,切細,加點辣椒麵、折耳根和芫須。一家人圍坐爐邊,邊吃邊蘸,邊吃邊聊,爐煙、水汽、菜香、笑聲瀰漫在屋中,久久的,久久的,升騰起一縷縷虎踞山下的思戀”。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這是好文章,而且深得一飲一啄的真意。我說過很多次,所謂飲食,無非是兩件事,一是鄉思,二是親情,從他的文字裡面,都能讀得到。

和菜,也有寫作“合菜”的。前幾年,文昌路上,也開得有一家畢節風味的合菜館子,有朋友相約特地去吃過,做法相類似,唯獨又辣又油,腸胃有些受不了。且家常火鍋其實更適合“家嘗”,一家老幼又或者三五好友,圍爐閒聊,不緊不慢,隨添隨煮,那種樂趣可絕不是餐館裡能有的。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畢節的美食,我個人最偏愛者,無疑是康家脆哨面。面系特製的雞蛋細面,滾水快煮,將將熟便用竹簍子撈起,奮力甩幹,不留水分。扔進碗裡,加脆哨、辣椒麵、蔥花、醬油、醋,最後淋上一勺熱油。接下來就講究了,食客到手,得迅速拌勻,配上一碗紫菜豆芽湯,面勁道,哨子又脆又香,光是寫著都忍不住流口水。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而康家脆哨面早就不屬於畢節人民的專享了,據說當初創始者的幾個兒女分家,有人遷居貴陽開店,完完整整地將其移植過來,味道一模一樣正宗。我比較熟悉的一家,就開在法院街上,正巧在我父母家樓下,時不時便去光顧一把。早年間,主勺的老闆還在世時,可說是街上一景。老闆大約五十歲左右年紀,任何時候收拾得清清爽爽,梳一個大背頭,髮油打得油光錚亮,唇上留一撇小鬍子,看他煮麵甩面,動作乾淨利落兼具從容瀟灑,真是一種享受。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偶爾也會遇到老闆炒制脆哨,所用的豬肉偏瘦,切得極細小,更入味,也更香脆。十年前,差不多就要賣到一百五六十元一斤,且非極熟的客人不賣,賣也最多隻賣半斤。買回家當零食吃,下茶佐酒皆宜,而且是非常奢侈的零食。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說起畢節,還有一個難忘的記憶,是當地出產的蘿蔔非常好吃,每到冬季打霜過後,味道更雋。曾經有那麼幾年,經常到畢節出差,當地朋友請吃飯,先上一大盤片好的生蘿蔔,甘脆多汁,往往還要添補。我讚不絕口,不料結束公務,告辭上車,朋友給了個驚喜,“知道你喜歡,所以早上專門到地裡弄來幾麻袋,已經放在後備箱了,拿回去慢慢吃”。

毕节的和菜、康家脆哨面和萝卜里,有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物态

感動莫名。回到貴陽,把幾大麻袋蘿蔔扛到單位一樓大廳。打開看時,蘿蔔上沾著的泥土還帶著新鮮潮溼的氣息,好幾十斤,根本吃不完,於是分贈同事,皆得一嘗其鮮,恰是陸放翁詩裡所寫的景象,“時分菜把餉比鄰”。

嚴冬將至,想起畢節的蘿蔔,真覺得當年朋友饋與此物,其中何止是泥土氣,更是中國鄉土社會的人情物態,而這個,也正是美食裡面最感動人的滋味。

編審:陳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