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發佈,最新的五大紅牌專業(最容易找不到工作的專業)為以下幾種:歷史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法學、美術學、生物工程。

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文科佔了半壁江山。更不用說如果擴大紅牌專業的名額,一定會出現的漢語言文學、哲學、社會學……文科生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似乎成了一種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但是,你知道在80年代的大學,文科有多火嗎?

  大學文科輝煌的歷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句老話: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文科生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把。那個時候,讀大學幾乎就等於讀中文系,因為在那個全民詩歌的年代,無論理工科、文科,甚至是醫學專業的大學生,都將讀詩寫詩作為生活的日常,整所大學就是一個大中文系。

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圖為1985年的夏雨詩社部分成員合影)

  1982年,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畔,一群來自不同專業但都熱愛詩歌的年輕人集結起來,創立了夏雨詩社。短短十年間,詩社便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詩人,例如宋琳、徐芳、張小波、旺秀才丹等,在80年代詩社形成以宋琳為首的城市詩派,影響深遠。如今文壇上被尊稱為大師的作家,也多在那個年代畢業於中文系,劉震雲、曹文軒、陳建功為北大中文系畢業,賈平凹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蘇童則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梁曉聲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生,這些名震四方的文壇巨匠,都是文科生。

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圖為上海市作家協會)

  當時的中文系不僅培養作家,企業家、商人、媒體人、公職人員等各個行業的優秀人員都有中文人的身影。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到了現在,中文系成了就業率最差的專業之一,相當多的中文系學生,還是被從其他專業調劑過來的。天津大學中文系的李想(化名)告訴校園司令:“我就是被調劑過來的,本來報的不是中文系,我覺得中文系的問題在於以後找不到好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賺不了很多錢。”

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不僅中國如此,全世界大學的文科都在衰弱。過去十幾年來,我們經常能在新聞上看到歐美國家裁撤公立大學人文學科、減少人文學科科研經費的報道,歐盟的博洛尼亞高改革計劃更是整體上將就業和應用作為高等教育的導向,放棄了洪堡所推崇的以自由研究為追求的歐洲大學理念。1970年,美國報刊《新共和》上的一篇文章說道:“英語文學專業正在走向衰落。”同樣的話依然適用於今天,2014年,《新共和》上還在刊登文科衰落的文章。其中一篇文章稱,在數十年內,當代文學專業將大面積滅絕,就和今天的古典系一樣,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學院才能開得起文學專業。

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圖為哈佛大學圖書館)文科專業存在的意義?在今天這個網絡發達、文學書籍隨處可以買到、文化活動豐富的社會,不禁有人問,今天,文科專業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往大了講,首先是文化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必定由這個國家的文學專業傳承下去,非文學專業的人可以寫詩,可以寫小說,可以寫評論,但系統的文學脈絡還需正統的文科學生繼承。對於個人而言,文科專業大概會培養一種說不清道不明但有別於其他專業的學生的氣質。當被問起學中文系有什麼用時,很多中文系的學生自己也說不清楚,但卻有一種底蘊在這四年中慢慢紮根於心,這就是文科專業的魅力所在吧。

學文科的沒出息:大學文科衰弱或成全球趨勢

  當然,即便衰弱,但文科專業的存在絕對是毋庸置疑的,這個社會不僅需要“有用的知識”,也需要“無用的知識”。所以別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也可以很有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