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 Type-C,一個至今都沒有被很多人完全搞懂的接口,卻又揹負著”統一業界所有接口形狀“的使命。小白用戶完全不需要,因為不知道他能帶來什麼。即使是極客用戶,買個Type-C設備也跟抽獎一樣,因為你不知道你手裡這個號稱集成萬千功能於一身的接口,到底支持幾個功能。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為什麼電腦要採用Type-C接口,以及電腦的Type-C接口該怎麼用。本文篇幅較長,約兩萬餘字,針對Type-C接口的特性,分為八個板塊:

① - Type-C的正反可插入

② - Type-C充電和顯示輸出

③ - Type-C的實際使用現狀

④ - Type-C的數據傳輸速度

⑤ - 雷電3 Type-C的應用場景

⑥ - Type-C的線材和轉接頭

⑦ - 各類Type-C口該怎麼用

⑧ - 主流各輕薄本的Type-C屬性大全

字數限制,分為上下兩篇,各講四塊。內容較為繁多,如果嫌字多請不要再評論區刷“太長不看”,直接關了就好。由於涉及內容較多,如果有疏漏和疑問之處也可以評論區留言互動。



1.【正反都能插的USB接口】

這事其實完全沒必要講太多,看到很多Type-C科普帖子都在這裡廢話特別多。一句話就是,Type-C接是歷史上第一個從形狀上完全不用區分正反面的原生USB接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各類形狀的傳統USB接口

上圖就是在Type-C口誕生以前,我們常見的幾種USB接口。其中大家接觸最多的是標準USB大口,學名,USB Type-A,用來充電、插U盤、插鼠標,以及作為充電器接口,都是USB較為常見的用途。

但是他們的接口形狀都是分正反面的,反過來插就會插不進去。隨手盲插USB口反反覆覆插不進去的場景想必很多人都有遇到過。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而正反面形狀一樣、無論怎麼插都不存在正反面問題,這是Type-C口在形狀上的最大優勢



2.【這個USB口還能接顯示器!】

2014年底,諾基亞N1平板電腦首次採用USB Type-C接口取代MicroB接口用來數據傳輸+充電。隨後,越來越多的手機、平板、以及數碼設備都採用Type-C接口作為充電+數據接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諾基亞N1平板採用Type-C接口充電和拷貝數據

而Type-C真正開始被吹捧成為“大一統”接口,當屬2015款蘋果MacBook 12筆記本的發佈,整機除了耳機接口只有一個Type-C接口,砍去了其他全部的常見接口,這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雖然在2014/15年前後,簡化接口的超極本產品有不少。但作為一個筆記本電腦,至少需要配備四種接口:充電接口、USB接口(數據)、VGA/HDMI/DP口(顯示輸出)、音頻接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2014年的YOGA3 Pro超極本接口

至於RJ45有線網口,很多輕薄本都採用USB口轉接RJ45網口的替代方案,所以多數場景下有USB接口就等於有RJ45有線網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MacBook12的Type-C接口

而15款MacBook12除了音頻接口外,上述其他傳統接口都沒有配備。按照大家的認知,Type-C接口最多用來給電腦充電或者充當USB口傳輸數據。

而從MacBook12開始,筆記本電腦的USB數據傳輸、充電、顯示三項功能第一次被整合到一個通用接口中。這是功能上,Type-C口和之前主流接口的最大差距

在過去,筆記本外接顯示器,至少需要兩根線:

一根是筆記本自己的充電線,插電源適配器,保證長期連接時筆記本的續航。

另一根就是顯示器和筆記本的顯示線,諸如HDMI/VGA/DP等。

如果顯示器帶有USB擴展功能,那麼還需要一根USB-A to USB-B的數據線連接在兩者之間。

如果筆記本和顯示器都配備了全功能Type-C接口,那麼通過僅一根CtoC的連接線(需要支持相應的供電、顯示功能),就可以讓過去的三根線合併成一根,極大的簡化桌面連接線數量。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一根線即可外接顯示還可以給電腦反向充電,還能擴展三個USB口

Type-C能夠整合顯示輸出功能,主要是藉助了DP Alt Mode(替代模式)功能,藉助Type-C正反面諸多針腳中的幾個定義為顯示接口。

所以如果是一個支持顯示輸出功能的Type-C接口,那麼他至少能夠支持DP1.2協議,也就具備了DP接口的多數功能,比如外接顯示器

至於很多人誤會的“USB3.1只有5G或者10G帶寬,不足以支撐DP總線,所以接不了4K@60Hz”,一會講帶寬的時候會給大家詳細說明。現在你只需要知道即使USB只有5G帶寬的Type-C,也有能力支持4K@60Hz就足夠了。



3.【Type-C接口真的那麼美好嗎?】

至此,基於USB總線,Type-C口可以做數據傳輸(包括SD卡),還可以轉接成RJ45做有線網絡。基於DP總線,Type-C口可以做顯示器接口外接顯示器。此外Type-C口也可以對數碼設備進行充電,幾乎整合了筆記本上主流的多數接口功能!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筆記本只要有一個Type-C接口,就可以取代之前的全部接口,不夠用大不了就多做幾個Type-C接口。萬物連接大一統,再也不用區分A口B口,豈不美哉?

這裡就要說到Type-C接口發展到目前的兩大問題:

① Type-C口的設備沒你想象那麼多!

② 不是所有Type-C口都集成多功能!

有關第一個問題,大家都會說新事物需要慢慢發展和被人們接受,行業產業鏈的進步,Type-C口的設備早晚會越來越多。但就目前來看,Type-C接口可以支持的三個功能:充電、顯示、USB數據/外設供電,除了充電之外,其他兩個功能的發展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快。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目前Type-C口各項功能的普及狀況


【3.1 USB數據和鍵鼠外設】

USB Type-A,也就是我們之前用的USB大口,不管是2.0還是3.0,過去最常見的作用就是插鼠標、插鍵盤、插U盤、插移動硬盤。應急的時候插個充電線可以給手機慢速充電。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Type-A標準USB口的常用場景

鍵盤鼠標,如今原生採用Type-C接口連接的鍵鼠有幾個呢?有線鼠標我是沒見過,而無線鼠標以及有線無線雙模的鼠標供電方面本身分為換電池和充電兩種。換電池的不說了,充電的好多還是用的 USB MicroB接口,比如我現在用的G903。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羅技打錢!

而且無線鼠標從連接上還分為2.4G/5G適配器連接的,和藍牙連接的。無線適配器更是很少見過Type-C接口的,如果一個電腦是全Type-C接口,那麼連接無線鼠標必然要用Type-C轉Type-A轉接一下。市面上全Type-C的本子大部分都主打“高端、極致纖薄、優雅”,長期連著這麼個尾巴用,甚是不雅。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官方吐槽S940,最為致命

鍵盤的相對好些,很多有線機械鍵盤也做了鍵線分離設計,只要鍵盤這邊是Type-C口,那麼買一根CtoC線就可以和純C口的電腦毫無違和感的連接。但放眼整個鍵盤行業,有線鍵盤裡面只有少數鍵線分離設計的,而這裡面採用USB-C口的又是少數中的極少數。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某款採用Type-C口的鍵盤

無線藍牙鍵盤倒是開始有一些USB-C供電的鍵盤出現了,而無線適配器連接的鍵盤,我是沒見過適配器是C口的。嗯,為了配G903,我鍵盤用的G913。

至於U盤和移動硬盤,倒是默默發展著C口普及,畢竟U盤可以做雙頭,之前沒有C口時候,就有針對手機的雙頭U盤,另一頭做個安卓手機的MicroB,或者蘋果的Lightning。如今換成C就可以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移動硬盤需要看是什麼類型的,傳統的移動機械硬盤,300塊買個1T的那種,基本都是MicroB 3.0的方案,這種口時間長了插不緊接觸不良的概率極高。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過去常見的USB3.0移動硬盤,採用MicroB 3.0扁口

而很多第三方移動硬盤盒,還有新的移動SSD,基本都採用了Type-C口,並且配備了USB CtoC雙頭Type-C數據線。當然也可以用CtoA的線連接標準USB大口,不過雷電3移動SSD還有3.1 Gen2 SSD,很多都推薦用CtoC方案實現更快速度。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不過U盤、鍵鼠,都不是什麼一年就壞的耗材(程序員算我沒說),所以幾年前的鍵鼠U盤,現在還能用。在這批人換設備之前,Type-A USB大口的這類設備保有量,依舊是佔絕大多數。


【3.2 給手機和電腦充電】

Type-C能做充電口,可並不等於所有的Type-C都能充電,手機因為接口空間有限,過去是USB數據和充電都整合在充電口,再來個3.5mm耳機口,如今好多Type-C手機把耳機、充電、數據都整合在C口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所以好多從小玩手機而不是電腦長大的孩子在接觸筆記本時候,看到他有個Type-C口,下意識想法一定是:“Type-C口,那一定是可以用來充電了”。

這方面,好多新興PC廠商做的比傳統PC廠商要快一步。他們沒有把C口充電當作賣點,而是作為一個移動互聯設備必備的功能。哪怕是最基礎的入門本,都是清一色標配支持充電的Type-C口+Type-C便攜適配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友商對於電腦支持C口充電的場景描述,比較符合大家的需求

直到目前,筆記本支持Type-C口充電的產品佔比依舊不算高,這裡需要整理下友商產品系列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可以看出,整個筆記本行業還沒有完全普及Type-C充電,表中沒提到的ThinkPad系列,倒是從18年就開始幾乎全家配備支持充電的全功能Type-C接口(P系列除外)。

更要命的是對於Type-C功能的描述,很多產品的官方介紹都含糊不清。有些支持全功能的在產品介紹沒有提到,似乎毫不在意這個功能。而更多的情況是本身C口不支持充電但是不說清楚,說了半天正反插、USB3.1,就是不願意說一句"USB-C僅支持數據傳輸"。

筆記本的Type-C並不全都支持充電,而即使是支持C口充電的筆記本,真的可以做到手機PC共用一個適配器嗎?

確實可以,但是實際的體驗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理想。制約Type-C充電多設備通用發展的3個要素是:充電功率、充電器體積和安全性、充電協議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先說充電功率,目前筆記本的C口充電,都是採用USB PD充電,經過最理想性能的Type-C接口和Type-C線,按照最理想情況,最大可以承載100W的充電。

而常見輕薄本的官配充電功率基本都是45W和65W,個別特例會做到90W左右,像蘋果MacBook Pro 15/16和聯想的Y9000X,這些都是官方宣稱的正常功耗小於100W的機器。

但到了遊戲本領域,哪怕是個i5標壓+GTX1050的配置,都至少要135W的適配器供電,就更不要說什麼2060、2070顯卡的旗艦本了。Type-C充電標準設計最大也就100W,即使像個別特殊版的Type-C充電器,也就是130W左右,遠不足以支撐主流遊戲本的滿負載高性能運行。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所以對於遊戲本,即使支持Type-C PD充電,也沒太大用處,基本是隻能讓電腦在超低負載下,保證電量不往下掉而已。這並不能把他作為一個替代傳統遊戲本充電器的方案。


再說說充電器體積和安全性,體積問題最近一年有所改善,代表性的產品有ThinkPlus 65W口紅電源、紫米65W適配器、倍思2C1A氮化鎵65W適配器,還有YOGA將推出的65W便攜適配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相比Type-C充電剛開始在筆記本上普及時候那種大肥皂盒充電器,比如MacBook的60W C口充電器,如今第三方的65W Type-C充電器在體積上都非常小巧。但在60W以上的充電器,比如蘋果的96W原裝充電器,基本還是大肥皂盒方案。

這還是第三方適配器的情況,而多數官方附送的Type-C電腦充電器,都是下面這樣子的。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各家的官配Type-C充電器,相比之前的磚頭充電器,只是把各種尺寸的圓口、方口統一成Type-C口,體積形態並沒有變化。這種“不思進取”,不僅僅是因為成本,更是出於安全性。畢竟一個東西成本再高,如果用戶需求旺盛願意掏錢買單,也沒有不做的道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一定要做三腳插頭的主要原因就是接地。上面的示意圖有些誇張,實際上筆記本電源不接地不會電死人。只是在手接觸電腦外殼時會有麻酥酥的感覺,有時甚至會有刺痛感。

這種電擊感不會電死人,也不會有嚴重的健康損害,只是用起來不舒服,會有客戶投訴。所以目前很多大廠的官配Type-C適配器,並沒有採用大家認知的兩腳Type-C適配器,而是兩段式三腳Type-C適配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至於蘋果,他的大肥皂盒是可以換插頭的,你可以自己更換成兩腳或者三腳,但這種方案就會讓適配器變成“大肥皂盒”,體積還是大。在牆插等場景,佔地面積大、“站不住”,體驗甚至不如兩段式適配器。

筆記本Type-C適配器的便攜性和安全體驗,得此就會失彼。不過根據“主流民意”反饋,多數是寧願偶爾電一下,也希望適配器瘦身,“天下苦磚頭充電器久矣”。不過倘若真有一天各大廠紛紛跟進,做了兩腳不接地的充電器作為標配,實際的用戶反饋會不會和如今的“民意”相同。


最後是充電協議,主要手機和電腦共用一個適配器的問題,市面上多數充電器,不管電腦還是手機,都會留一個電壓5V、電流2A的充電檔位,也就是10W充電功率,網友戲稱“1盧”。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手機端從2014年前後開始推行各種快充,高通有QC(小米等)、聯發科有PE(主要是魅族)、華為有FCP/SCP(自己用)、OPPO/一加自己獨樹一幟的VOOC系閃充,還有覆蓋極廣的USB PD(谷歌PIXEL)。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這些充電協議到目前都沒有辦法完全兼容,你必須用支持各自協議的充電器,甚至充電線也要限制。如果你用一個OPPO快充頭給小米手機充電,多半隻能5V2A 10W的速度慢慢充。既不能走OPPO的5V 6A 30W,也不能走小米的9V 2A 18W。

基於USB IF組織推行的PPS大兼容計劃,各家的官配快充除了自有協議,也開始支持PD協議。但也只是支持而已。一個支持自有協議40W快充的手機,用PD快充頭能識別,但可能只是能識別而已,充電速度並不會太快。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所以對於手機電腦共用一個充電器這事,如果你用一個只支持PD協議的65W Type-C電腦充電器,同時作為你手機和電腦的充電器,那充手機時候的速度可能比手機的原裝快充慢很多,習慣了快充的人分分鐘發瘋,最後還是要手機電腦各自用各自的充電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近期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OPPO的Reno ACE手機,支持65W的超級閃充。很多人看到65W這個數字就很激動,以為Reno ACE的65W充電頭可以直接給電腦充電,或者用電腦的65W PD頭可以給RENO ACE進行65W閃充。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實際上這兩個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充電協議。你用RENO ACE的65W充電頭給電腦充電,且不說功率、電腦可能都不識別他是個充電器。你用電腦的65W PD充電頭給RENO ACE充倒是可以充,只不過功率只有18W左右。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類似三星Note10+這種支持45W PD充電的手機,搭配便攜PD充電頭,可能才可以真正在不犧牲手機快充速度情況下實現“電腦出門共用一個充電器”的理想狀態。


【3.3 顯示輸出,外接顯示器】

Type-C顯示這個功能的使用頻次最少,而且大多數是被動觸發技能。意思是隻有當你的電腦沒有其他顯示輸出口了,你才被迫用Type-C轉接成HDMI或者VGA、DP來使用。內心深處,你需要的還是個HDMI之類的“正經”顯示接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如果自帶HDMI,誰又願意再外接呢?

如果說走Type-C顯示,相比之前常見的HDMI輸出有什麼優勢,那恐怕只有極限帶寬更高了。因為過去輕薄本HDMI經常採用HDMI1.4標準,擁有10.2Gbps顯示帶寬,連接常規的1080P顯示器(1080P@60Hz,約3Gbps帶寬需求)是沒有問題的。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一旦遇上超高分辨率的4K@60Hz這樣的顯示需求,就需要約12Gbps的帶寬,10.2Gbps的HDMI1.4帶寬不夠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還有一種情況是部分HDMI接口和線材不支持輸出144Hz高刷新率,最高只能120Hz。這些問題就必須要HDMI2.0(18Gbps)或者DP1.2(約21.8Gbps)的接口來搞定。而如果你電腦的Type-C接口支持顯示輸出,基本就默認支持了DP1.2接口,帶寬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但如果你的電腦有DP/miniDP接口,比如一些商務本和遊戲本,那Type-C顯示所具有的帶寬優勢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Type-C顯示輸出沒有比傳統接口優越太多,那Type-C顯示的意義是什麼呢?“方 便”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首先還是Type-C的形狀問題,支持正反插這一點,傳統的HDMI和DP也都不具備。

其次就是Type-C和HDMI等接口不同,支持的可不只是影像+音頻,前面說到的對USB數據和PD供電的支持都整合在一個接口上。

如果是顯示器帶一個支持充電的Type-C接口,搭配一個帶全功能Type-C接口的筆記本,以及一根全功能C專用的CtoC雙頭C數據線,筆記本就可以整合過去的三根線為一根線,連接顯示器顯示同時直接用顯示器電源反向給電腦充電,同時還擴展出更多USB接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把鍵鼠外設插在顯示器USB口上,上班時筆記本用一根線連上顯示器,回家時只拔一根線,這種感覺想想都很爽。

即使是針對不帶C口的顯示器,筆記本插一個Type-C擴展塢,顯示、網絡、USB全都連在上面,而連接筆記本的只有一根C線。下班/離家時,直接拔下Type-C擴展塢一根線即可分離其他桌面外設。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還有一種是由羅老師帶起的新一輪便攜顯示器熱潮,過去的便攜顯示器和筆記本之間連接至少需要兩根線:HDMI和USB供電線。如今依靠新式Type-C便攜顯示器搭配支持顯示的Type-C接口筆記本,外出時擴展顯示也只需要一根線,超薄便攜顯示器通過雙頭CtoC線從筆記本端“汲取”顯示信號和供電即可工作。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再就是諸如三星S/Note、華為Mate、錘子堅果等支持桌面擴展模式的手機,這種相當於過去的MHL變成Type-C的形狀,前面講過就不多說了。

說了Type-C顯示的這麼多好處,在Type-C顯示這塊的生態如何呢?少!

剛才說過Type-C顯示很多人被動去使用的 “我用Type-C顯示只是因為我電腦沒有其他顯示接口了,並不是我喜歡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想要使用Type-C一線直連顯示,需要等到Type-C接口成為顯示器上幾乎標配的東西。而目前支持完整Type-C顯示+數據+供電功能的顯示器很少。

有的Type-C顯示器即使有Type-C,但是功能也不夠完善,比如AOC Q2790PC,確實支持了Type-C顯示+充電,也擁有擴展USB口,但是反向充電功率15W,也只能充手機了,給電腦充的話體驗很一般,甚至直接充不進去。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還有的Type-C顯示器不帶擴展USB口,比如2000元左右的飛利浦276C8,支持65W反向充電,不過不能同時作為USB-HUB使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飛利浦276C8擁有支持65W充電的全功能C,但卻沒有USB擴展口

除了功能,價格也阻礙了大家入手Type-C顯示器。像剛才AOC那款,雖然Type-C充電性能一般,但是2K分辨率1700元還算是可以接受。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但像這款ThinkVision T25M,採用了一塊16:10的FHD高色域IPS,擁有65W供電+DP+USB3.0數據的全功能Type-C接口,日常價格就達到接近2000元,多數人很難接受。

現在想做Type-C全功能的顯示器,就得在供電上額外加成本,還需要做大量機型的筆記本兼容測試。因為即使是全功能Type-C口的電腦遇上全功能C口顯示器,也不能保證完美適配握手,有的顯示不穩定,有的充不上電。


【3.4 不是所有的Type-C都全能】

至此,Type-C接口可以“裝備”的三大功能都給大家介紹完了。理想情況看Type-C相比前幾代USB接口,功能要強大太多。

但實際情況是,Type-C只是個接口形狀,雖然支持100W PD供電、DP顯示輸出、USB數據傳輸等功能,但是Type-C接口的功能都是可以被增減的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也就是說廠商如果願意,它們大可以出一個只支持USB數據傳輸功能的Type-C,不能充電、不能顯示。也可以做一個只支持DP顯示和數據傳輸的Type-C口,不能充電。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Type-C接口功能的描述,多數全功能C的都會註明,不帶全功能的也就默不做聲了。只帶充電或者只帶顯示功能的倒是很少,典型例子有華碩靈耀Deluxe13/14、聯想小新Air13、華為MateBook13。

顯示+數據組合的Type-C接口,輕薄本里做有點匪夷所思。高性能遊戲本中倒是很常見,因為這類本子總功率遠超100W,你給他個Type-C PD充電也沒啥用。但還真有遊戲本做Type-C PD供電的,比如這位大哥。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第三節聊了這麼多,總結一下:

Type-C接口比歷代USB接口可以承載的功能都多,已經遠不只是一個USB接口。但Type-C的匹配生態不夠完善,有Type-C接口後不一定有足夠多的外設直連。另外Type-C的接口功能不固定,很多Type-C接口設備並不具備Type-C的全部功能。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就目前的情況看,Type-C接口遠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取代傳統數據傳輸、顯示、音頻、電力供應各類接口,實現“六王畢,四海一”的接口大一統,還有待整個產業鏈的完善。

結果還是那兩句 ① Type-C口的設備沒你想象那麼多!② 不是所有Type-C口都集成多功能!



4.【Type-C帶寬和USB3.1】

【4.1 USB帶寬速度】

有關USB3.1、帶寬還有雷電3,我都移到後面說,就是為了告訴大家:Type-C的充電、顯示、數據這些功能並不全都和它的所謂速度相關。很多錯誤說法,比如“USB3.1 Gen1 5Gbps帶寬的Type-C口不能顯示輸出,必須要10Gbps的3.1 Gen2”。再比如“雷電3接口才能支持 Type-C PD充電”,全都是以訛傳訛

這個“帶寬”,你可以理解為數據傳輸的一個單位,在我們今天聊Type-C這個話題裡,它的單位是Gbps,理論上帶寬越高,傳輸速度越快。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2.0,數據帶寬是0.48Gbps,約合480Mbps,約合48M/S的速度,而一個USB3.0的移動機械硬盤或者U盤,速度就可以輕鬆突破100M/S,就更不用說300M/S起步的移動SSD了。

USB3.0,數據帶寬是5Gbps, 約合500M/S,目前的USB3.0 U盤還有SATA3的移動SSD搭配這個接口,速度剛剛好。之前USB3.1出現後,USB3.0被USB IF組織劃撥為USB3.1 Gen1(第一代),開啟了USB3.1命名混亂的禍根。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而USB3.1 Gen2,名字看是第二代,實際上他才是正經USB3.1,傳輸折損由原來的8/10改善為128/132。數據帶寬翻倍變成10Gbps,約合1200M/S,傳輸速度開始以G作為單位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3.2。。又開始新一輪瞎起名,正牌的USB3.2數據帶寬基於3.1 Gen2又翻番,變成20Gbps,約合2000多M/S,基本趕上很多PCIe固態硬盤的速度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但這個USB3.2,被命名成USB3.2 Gen2x2。因為USB3.2 Gen2這名字給了USB3.1 Gen2(真3.1)。至於USB3.2 Gen1這名字,毫無懸念的給了USB3.1 Gen1(真3.0)。。。。

這種神奇改名的操作,如果用古代皇帝繼位的方式來講會明白些。USB3.1Gen1就好比是曹操,距離皇位一步之遙。他兒子USB3騷.1Gen2就是曹丕,終於篡漢繼位當了魏國皇帝,覺得老爹辛苦一輩子不是皇帝,本來是漢朝丞相,追封個帶“魏”字頭的“魏武帝”。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大家都知道,魏國正統開國皇帝是魏文帝曹丕,但是魏文帝非說他爹曹操是我太祖武皇帝,那你也沒辦法。這就是USB3.1Gen2(兒子)和USB3.0(追授USB3.1Gen1稱號,爸爸)。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至於USB3.2,架空歷史看,相當於孫子輩(USB3.2 Gen2x2)當了新皇帝,再給原來的父輩(USB3.1 Gen2)和爺爺輩(USB3.0 / 3.1 Gen1)一塊追封個稱號(USB3.2 Gen1、USB3.2 Gen1x2)

至於USB4,就是雷電3.但是雷電3總歸不是USB範疇的定義,所以給雷電3找了個USB的名字叫USB4,理論帶寬有20Gbps和40Gbps兩種,但實際用來走數據的帶寬沒有這麼高。USB4算是USB標準裡的一個特例,我們一會再說它。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多數情況下,“USB 幾點幾”這樣的稱呼,只是用於描述接口的數據帶寬速度,不代表這個接口其他任何能力,如能否PD充電、能否顯示!

所以一個USB3.1 Gen2 10Gbps帶寬的USB接口,有可能是Type-A的標準大口,而不一定是Type-C口,並且不支持顯示輸出和PD充電。比如YOGA C940,他的唯一一個USB-A口就是10Gbps的3.1 Gen2接口,僅供高速數據傳輸。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我根據現在USB的速度,匹配下對應的外設,讓大家有概念。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2.0就不說了,接什麼盤都覺得慢,如果目前你買的電腦還有USB2.0,那就用來接鍵鼠吧。

USB3.0/3.1 Gen1,3.0這個接口,上可以接SATA3速度的移動SSD,比如YOGA那個,續拷貝跑個幾百M/S速度也不成問題。如果接一個USB分線器,也可以多接幾個100M/S的U盤,速度也比2.0快多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另外,USB3.0 A口的對外供電能力比2.0要強很多,由原來的5V 0.5A起步,提升到5V 1A起步,給一些小的USB充電設備充電比較合適。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3.1 Gen2,除了上面3.0描述的場景,主要增益就是支持PCIe速度的移動固態,不過10Gbps帶寬也不能跑滿PCIe固態的最高速度(32Gbps),但是最高800M/S-1000M/S的速度,可以搭配拯救者出品的LEGION移動PCIe SSD使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3.2 Gen2x2,我還沒遇到專門匹配的線、甚至是較多的移動固態,西數好像做了一塊這個速度的移動黑盤,以後有機會接一個試試。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USB4/雷電3,匹配這個接口速度的固態價格比較貴,通常普通的移動固態512G在500-1000不等,但是一塊512G的雷電3固態硬盤,以三星X5為例,2000元左右。標稱速度1T版是讀2800M/S,寫2300M/S,這種屬於專業領域人群的特殊需求了。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當然了,雷電3也可以利用他的高帶寬擴展出多個滿速的USB3.0接口同時用。剛才講過,非雷電但是支持DP顯示的Type-C,就可以通過一根線外接顯示器和傳數據。而雷電3顯示器的意義就是連接超高分顯示器同時,還可以再擴展出好幾個顯示器上的USB3.0滿速接口。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還有一種就是取代過去的DP菊鏈,用雷電3串聯顯示器,這種已經是相當硬核的了,很少有設備支持。


【4.2 只有10G Type-C才能顯示輸出?】

這裡引申出一個有關10Gbps的番外問題,有人說Type-C口想要支持顯示輸出,必須是10Gbps的3.1 Gen2版,而3.1 Gen1版是5Gbps帶寬,USB3.0的速度根本不能“帶起來”外接4K顯示器。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兩個問題懟回去:

  1. 蘋果MacBook 12的唯一一個USB-C口,就是3.1 Gen1 5Gbps的,如何外接4K屏的?
  2. 按照4K@60Hz的需求,至少要12Gbps帶寬,那麼10Gbps的USB3.1 Gen2怎麼實現?

這兩個問題,我剛接觸Type-C開始瞭解時候也有困惑,其實答案很簡單:Type-C 的顯示輸出功能,也就是DP Alt Mode,並不是藉助完全數據帶寬來實現的,所以數據帶寬5G還是10G並不影響。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不嚴謹的說就是Type-C的USB數據傳輸和顯示輸出是各自獨立的兩條線,相當於一個Type-C口裡“蝸居”了一個USB總線和一個顯示總線,所以顯示輸出的時候,我只管我顯示總線這邊是DP1.2/1.4就行,大家各走各的路。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但為什麼說這不夠嚴謹,是因為Type-C顯示輸出雖然是正經的DP/HDMI顯示,但實際上還是借用了數據的一部分引腳。當一個支持DP顯示輸出的Type-C口,他的數據帶寬是USB3.1 Gen1 5Gbps時,那麼它無法通過一根線同時實現理應互不干擾的4K@60Hz和USB3.0傳輸。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如果你連接的是一個沒有USB3.0擴展接口的顯示器,比如飛利浦276C8(只有Type-C顯示和充電,不擴展USB),那麼它用起來沒問題的,哪怕顯示器是4K@60Hz的,也能完美輸出支持。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但如果你用的是類似ThinkVision T27P這樣的4K@60Hz+USB3.0擴展的Type-C顯示器,那麼這時候你就需要選擇,要麼是4K@60Hz顯示輸出+顯示器USB口變成2.0速度;要麼就是4K@30Hz輸出+顯示器擴展的USB口保持3.0速度。

「入門到放棄」Type-C/雷電3的兩萬字科普(上)

所以,Type-C口能不顯示這事,跟USB的數據帶寬,沒啥聯繫。再有人告訴你雷電3或者10Gbps的Type-C才能顯示輸出,可以給他科普了。


以上是上半部分的內容,給大家介紹了Type-C的正反插接口形狀、Type-C的多功能兼容性、Type-C在各個生活場景的實際應用、各類USB數據傳輸帶寬。

在後半部分,將為大家帶來雷電3接口應用的深度解析、Type-C線材/配件選擇、筆記本的不同種類Type-C要怎麼利用,以及全網目前最齊全的2019年各家輕薄本產品Type-C功能總覽。如果覺得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收藏、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