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老家的菜園


鄉村記憶:老家的菜園


在過去的大集體年代,我老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菜園子,也就幾釐地,這個小小菜園子就成了老家人自由的空間,可以靈活地種菜栽樹,任意地發揮它的潛能。因那時種菜、種糧都沒有市場,栽姜、種蒜還有專門到村子收購的,老家人大多都栽姜、種蒜,這是那個年代來錢的渠道,賣個零花錢不成問題。

老家的菜園,其實老家人也都叫姜地,以生產隊為單位分佈在東河、北河、南河和西河岸,因大姜、大蒜都是需勤灌溉的作物,所以,都靠近河,灌溉方便。生產隊裡再按人口割地,分配到各家各戶,地鄰間再商量好,在地邊界立上志石,這是很嚴肅的一件事,志石以內就屬於各家的“地盤”。

劃分好了地,還得能澆上水才能種植作物,菜園雖說都在河岸,可也離河水有數十米甚而數百米遠,那個年代澆灌工具相當簡陋,只有一把鍁,最多再加一隻水桶,這樣怎麼能澆地?遠離的河水解不了近“渴”。怎麼辦?有人就想到了挖井,於是,幾家、十幾家、幾十家就合夥在自己菜園周遭挖井,一眼眼水井就出現在一片片的菜園裡,也給菜園帶來了靈動的氣息。有了水井,有的就商量著湊錢買上了“水車”,有的做上了轆轤,有的製作了拔杆子。在自己的地頭上挖好了水溝,就萬事俱備,只等種作物了。

種姜可不是一二人就能幹了的活兒,那是全家七手八腳一齊乾的營生。有鏵溝的,有順溝澆水的,有栽姜的,有施肥的,有扶嶺的。缺了一道工序就影響進度,因而,每到種姜的時候,大都是全家出動,有的還請親戚來幫忙,這個時候,東西南北的河岸線上可就熱鬧了,真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男女老少都派上了用場,男子在鏵溝,少年在澆水,女人在栽姜,老人在施肥,配合的是何等默契,呈現著一幅幅靈動的鄉村耕作圖。再聽大姑娘、小媳婦歡笑聲,不是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嗎?這一片片菜園裡唱起了多少臺戲,再配著钁起钁落的“唰唰”鏵溝聲,提水潤溝的“嘩嘩”流水聲,多麼和諧的旋律,匯成了鄉村田野裡的大合唱。天長日久,在菜園裡時間長了,地鄰間的人們也像鄰居一樣,關係很密切,種植、澆灌大姜等作物的時候,都相互幫忙,直到幾十年後的今天,他們還依舊保留著這種地鄰間、地鄰般的感情,他們更難忘那段不尋常的經歷。

鄉村記憶:老家的菜園


菜園也有寧靜的時候,大姜、大蒜“吃“飽了肥,“喝”足了水的時候,一如人一樣安然地睡去了,菜園裡一片寧靜。可一旦“餓”了、“渴”了,就給人的眼色看看,一天天看著作物苗不見長,這就需要追肥了;看著作物苗不正氣,這是需要澆水了。老家人真像“辛勤的園丁”,整天往菜園裡跑,用心呵護著這些大姜、大蒜們。

大凡種過大姜的人都知道,大姜吃水特別勤、特別多,有時隔個三五天就得澆一遍。到了大姜澆水的時候,一片片菜園又靈動起來,彷彿是一片片流動的畫卷。一個個拿著鐵鍁、扛著轆轤往井的方向奔去。假如井空閒著,就忙著支起轆轤或搖起水車澆地,有一人或兩人搖著轆轤澆地的,搖轆轤的時候檢驗著力度,放轆轤的動作顯示著瀟灑,一圈一圈捲起的鋼絲繩承載著力量;有兩人搖著水車澆地的,兩人需配合好,用齊了勁,有時還喊起號子,加快速度,一節節的井水就會隨著皮錢奔湧上來;有一人用拔杆子提水澆地的,找一塊較粗的圓木,橫放到一個石柱的支點上,一端固定住一塊石頭,另一端固定一根長杆子,固定上水桶,利用槓桿原理,減少了人的用力,一拽一把裡,顯得是多麼瀟灑自然,涓涓流水繞著彎彎的溝渠流進了姜田;還有用牲口或幾人推著水車像推模式澆地的,這種水車利用齒輪原理,平行推著水車就可上下提水,這種水車的最大好處是可用牲口或幾人一起提水澆地,既節省了人力,又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搖起了滾滾活水。

鄉村記憶:老家的菜園


水車、轆轤、拔杆子提水聲齊響的時候,也是別處體驗不到的奏鳴,水車的“嘩啦嘩啦”聲,轆轤的“嗚嗚嗚嗚”聲,拔杆子的“吱呀、吱呀”聲,打破了田野的沉寂,這不同的提水聲裡,似乎在同一時代演繹出的不同時代的調子,唱著不同的歌,述說著誰也聽不清的故事。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的不斷髮展,不知從那一天起,“165”“175”“195”柴油機走進了農家生活,這些現代化機械逐步代替“水車”“轆轤”和“拔杆子”,機聲隆隆,那是代表新時代的歌唱,那是新時代的變奏曲。

有了機械澆地,節省了人力、物力,澆地速度還快,可遇到天旱的時候,也是沒有辦法。這時候,大多的水井都在忙著,有時一天二十四小時輪流轉,一家一戶地先排上號,有時排的號老長、老長,水井還不夠抽的,等一家、一家地澆完了地,不知等到哪一天,真是心煩人。遇到像今年這樣特別旱的時候,許多人乾脆捲起鋪蓋捲到井沿上、地頭上睡,開始野戰,夜戰。尤其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效果尤為明顯,一隻只馬燈在田地裡來回晃悠著,像傳說的狐狸煉丹一樣,夜深人不靜,夜晚的菜園裡呈現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天旱人不懶。”其實這是天大旱逼出來的,老家的人們睡覺少了,堅守在井沿等水的人們更是睡不安穩,盼水心切,望眼欲穿。他們不敢睡時間長了,睡一會兒就起來,用手電往水井裡照一照,只要水位一上來,就馬上抽,經驗告訴他們,這樣勤抽著,水上得快,可也擠兌了他們的睡眠時間,天旱的菜園是忙碌的菜園。

鄉村記憶:老家的菜園


老家的人們之所以在菜園裡下這麼大的工夫,因為菜園裡有豐厚的回報,每年出產的大姜都是可觀的收入,即便最差的年份也夠本,民間都流傳著“姜夠本”的說法。到了收穫大姜的時候,又是一次全家大行動,男女老少齊上陣,刨的刨,剪姜苗的剪姜苗,裝的裝,推的推,一簍簍大姜裝進了偏簍,一車車的大姜推到了井子沿,菜園裡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盪漾著收穫的喜悅,笑意寫在他們的臉上。

人們把菜園裡出產的大姜存放到開挖的姜井子裡,遇到好的行情就賣,遇到行情不好就放一放,有的時候也像下賭注一樣。記得有一年,大姜價格每斤升至12元,鄰村一位王老漢覺得該出手了,就把存放三年的三萬多斤大姜全部出售,純收入三十萬元,小城媒體記者搶抓了這條消息,以《王老漢的喜事》為題,以花邊新聞形式刊登在當地報紙頭版,這個王老漢一下子轟動了整個平度城,老家也出了不少“萬元戶”,這都是菜園裡養出的“萬元戶”。

老家的菜園不知哪一年消失了,現在想來,我覺得有點懷念它,因為那裡留下了農人的發展夢想,留下了我的堅實腳印、辛勤汗水,更留下了我的美好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