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62節]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益州3——蜀道與秦南谷地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三國時代的入川通道,並沒有在陽平關鎮轉而向南順嘉陵江河谷而下。造就關城道的這條谷地也沒有在嘉陵江河谷戛然而止,而是繼續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越白龍江直至嘉陵江的另一條支流——涪江河谷。如果在行政地圖上觀察的話,分佈其上的陽平關鎮、白龍湖、青溪古鎮等地標,可以幫助大家更準確的鎖定它的位置。位於四川境內的青川、平武兩縣縣城,亦都位於這條谷地之中,其中在三國時被稱之為“廣武”的後者充當著谷地的西南終點。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整個谷地的位置可以被概括為“西秦嶺山脈南麓”,為此我們可以將之標註為“秦南穀道”。從漢中盆地到涪江河谷,直線延伸的秦南穀道總長約210公里。結合剛才列舉的地名,大家會很容易在地形圖或者衛星圖上將之識別出來。請大家務必把它給找出來,因為這條穀道不僅能夠告訴我們,當下諸葛亮和姜維加起來十幾次的北伐,都是藉由什麼樣的路徑出川,還能夠幫助解決“陰平道”位置的千古謎團。

在嘉陵江以西,與西秦嶺共同成就“秦南穀道”的已經不再是米倉山,而是一條叫作“龍門山”的山脈。“龍門山脈”在地理上一般被認定為岷山的東部延伸,平均海拔約在1000~1500米。而岷山的平均海拔則在2500米,山脊更是超過4000米。這使得二者雖然結合緊密,但還是很容易將之分離出來。分區來看的話,岷山屬於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龍門山脈則直接參與圍就四川盆地,尤其是與之相接的成都平原。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龍門山脈和岷山山脈的西南端都為岷江河谷。這裡說的岷江並不是白龍江上游那條總長只有100公里的羌水,而是發源於岷山西北的四川省松藩地區,沿岷山西麓南行至四川省汶川市境內後,向東穿透山體進入成都平原的岷江。

比起位於宕昌的那條羌水,這條僅幹流長度就超過700公里的岷江,地位可要高得多。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認定金沙江才是長江正源之前,它一直被認定為是長江的源頭。除了滋養成都平原之外,還可以幫助我們確定龍門山脈的起點。在中國範圍內以“龍門”為名的山體有很多,比如洛陽龍門石窟所在的龍門山。但凡以此為山體命名者,所認定自己看到的這座山與“鑿龍門”治水的大禹有關,四川盆地西北側的這條龍門山亦不例外。顯而易見的是大禹並沒有涉足過四川,不過龍門山倒的確和一項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關。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偉大的都江堰工程,正位於岷江東出龍門山南沿的位置上。將龍門山脈視為一條獨立山體的話,其範圍自都江堰起向東北方向延伸約280公里至嘉陵江河谷。以位於山脈中的北川羌族自治縣老縣城為界,還可以將之分為南北兩部分。其中較窄的南段與岷山走勢一致呈南北向,直接參與造就了成都平原,較寬的北段則更接近於東西走向。

以北龍門山脈的位置來看,其實你很難說它到底是岷山、秦嶺,還是大巴山脈的延伸。這一地理特點不由得讓人想起由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及喜馬拉雅山脈共同造就的克什米爾山地。如果說克什米爾的得失關乎著印度半島的北方安全,那麼關乎成都平原乃至整個四川盆地北方安全的“北龍門山脈”,可以算得上是四川的克什米爾山地了。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換個角度理解:南出北龍門山脈的那些河道,包括:嘉陵江、白龍江、涪江,作用是提供進出四川通道;以岷江為代表的東出南龍門山脈之水,作用則是潤澤成都平原、打造天府之國。當然,流經成都平原的這些河流同樣能夠有通道作用,只是它們所對接的是高大的岷山及青藏高原。最起碼在三國時代,蜀漢政權並不需要過於擔心來自這個方向的威脅。

除了“龍門山脈”這個地理名稱以外,這條山體還有一個地質名稱——龍門山斷裂帶。雖然作為一條山脈,龍門山脈為川西的穩定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作為一條不那麼穩定的斷裂帶,它卻與地震二個字聯繫在一起。發生於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得“龍門山斷裂帶”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羅列出那次受災最嚴重的幾個縣市,如:汶川縣、北川縣、青川縣、都江堰市、平武縣等等,你會現它們都位於龍門山脈之上。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強烈地震造成的損失雖然大,但畢竟是個低概率事件,並且也沒有辦法預測。開發和利用那些山地通道,是人類所能做的為數不多的改變之一。具體到金牛道的開拓來說,從武侯鎮經行60公里到陽城關鎮(陽安關——關城)之後,道路可以繼續沿“秦南谷地”延伸至白龍江河谷。時下這個位置已經因為水庫的修築而變身成為了一個人工湖泊——白龍湖。巧合的是白龍湖與陽城關鎮之間的距離同樣是60公里。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關於白龍江與洮河的通道連接問題,在之前的內容已經解讀過了。對於蜀漢來說,白龍江河谷意味著一條通過隴右高原西部,乃至河湟地區的通道。兩漢時建制的“羌道”及後來姜維屯田駐軍的“沓中”,都在白龍江的上游。單憑連接白龍江上游與秦南谷地的位置,白龍湖的位置也不應該被無視。在這個重要節點上,兩漢三國建制有白水縣,也就是三國演義中提到的“白水關”,具體位於青川縣營盤鄉五里埡。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白龍江與嘉陵江在穿透龍門山脈之後,於四川省廣元市西南的“昭化古城”相會。很顯然,位於兩水交匯處的昭化古城的位置也是一個節點。即便以後的入蜀通道開始走嘉陵道,也不會影響它的地緣政治地位。在秦漢及三國時代,昭化古城建制有叫作“葭萌”(或“葭明”)的縣。鑑於它扼守重要通道的作用,世人多通稱其為“葭萌關”,在三國演義中,張飛與馬超挑燈夜戰之處便是葭萌關。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相比陽平關鎮之南的嘉陵江河谷,白水關與葭萌關間的白龍江下游河谷要更為的寬闊。對於金牛道的開拓者來說,這意味著更好的通行條件。正因為如此,先秦及秦漢的“金牛道”才沒有在陽平關鎮之南轉入嘉陵道,而是西行60公里後由“白水關”轉入白龍江河谷再南入葭萌關。這條古道在三國時代有一個專屬名稱——馬鳴閣道。

馬鳴閣道雖然總體較嘉陵道更為寬闊,但同樣有部分路段需要架設棧道,這點從名字便可以看出。所謂“閣”道通俗點講就是架設在空中的道路,放在谷地中就是棧道的另一種稱呼,其棧道遺址又被後世稱為“粗石棧”。遺址位於昭化古城西北的寶輪鎮境內)。有趣的是,以白水關、葭萌關為端點確定馬鳴閣道的交通距離,你會發現同樣是的60公里。

離開葭萌關之後,接下來將面對的將是整個蜀道最南端的一段,也是最為著名的“劍閣道”。不過葭萌城的戰略位置雖然顯著,但卻沒有成為姜維抵禦魏軍南下的最後選擇。這是因為沿馬鳴閣道南行的魏軍並不需要攻下葭萌城,而是可以在距今昭化古城約5公里的寶輪鎮境內轉向西南。在這個位置上,龍門山脈與它的南部延伸山地間,拉開了一條劍閣縣城、東至寶輪鎮,東西長約20公里的寬闊谷地。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當然,這裡所說的寬闊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是一公里左右寬的河谷沖積平原,已經足以讓在蜀道中艱難穿行的人感到驚喜了。造就這一小段河谷平原的是白龍江的一級支流——清江河。清江河又名清水河、青竹江,發源於白龍江水系與涪江水系的分水嶺——摩天嶺之上,向南由青川縣清溪古鎮穿越“秦南穀道”,之後在縱穿龍門山脈後轉向東北方向匯入白龍江。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藉助清水江河谷,劍閣縣城至馬鳴閣道的這段“劍閣道”通行起來是非常方便的。只是走完這20多公里的河谷大道之後,接下來的南段行程又將變得艱難了。一條由南向北在劍閣縣城匯入清水江的溪流——劍溪以及沿峽谷修築的棧道,將幫助那些從秦國而來的石牛走完最後的蜀道。這段曾無數次被蜀漢所用的峽谷通道,也是成都平原最後的守護者,狹義的“劍閣道”亦僅限於此。

劍溪其實分為兩條:小劍溪與大劍溪。前者發源於劍閣縣漢陽鎮,正北向流淌;後者發源於劍閣縣劍門關鎮,西北向流淌。兩條溪流在縣城之南2公里處的“兩河口”(古稱“水會渡”)相會共同注入清水江。公元217年,劉備在小劍溪源頭處建制了名為“漢德”的縣,以控守蜀道的起點,不過劍門關的位置卻是位於劍門關鎮。換句話說成就“劍閣道”的是大劍溪峽谷。當下將漢陽鎮、劍門關鎮、劍閣縣城、寶輪鎮串連起來的108國道,可以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劍溪-清水江河谷,以及劍閣道的位置。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如果說“關城”是蜀漢的北大門,那麼“劍閣”就是蜀漢的“命門”。失了大門固然會讓自己陷入危險中,但若是“命門”有失丟的可就是命了。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等將領率五路大軍伐蜀。在陽安關、關城、陰平、白水關等重要關口紛紛被攻破的情況下,姜維決定收縮防線並集結數萬蜀軍於劍閣道做最後的抵抗,久攻不下的鐘會被迫後撤。如果不是鄧艾出陰平道繞過劍閣道直取成都,相信蜀漢雖最終仍然難以逃脫覆滅的結果,但魏蜀雙方應該還會再拉鋸一段時間。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清晰的從這片複雜的山地中,剝離出了一條由漢中盆地通道四川盆地金牛道主線。以當下的行政區做連線的話,自東往西可供大家參考主要地標包括:勉縣武侯鎮、寧強縣陽平關鎮、青川縣營盤鄉、廣元市寶輪鎮,劍閣縣城及其下轄的劍門關鎮。以之所經的地理單元為標識的話,則是涉及到:秦南谷地、白龍江下游河谷、清水江下游河谷,以及大劍溪峽谷。悲劇的是,由於整條金牛道的樞紐點“白水關”一帶已經蓄積成了名為“白龍湖”的水庫,時下並沒有一條高等級公路能夠幫助我們走完全程。

之所以說白水關是整條金牛道的樞紐,是因為它不僅能夠向東經“秦南谷地”連通漢中、向南經白龍江水系進入四川,還能夠向北、向西打通兩條重要的戰略通道。沿白水江上溯的通道前面已經描述過了。它能夠通過兩漢所置的“羌道”、姜維屯田的沓中打通一條連接洮河,進入隴右的通道。後來司馬昭五路伐蜀之時,鄧艾亦是藉助這條通道反向攻入白龍江河谷。現在要說的並不是白龍江河谷,而是它南面的白水江河谷。

白水江與白龍江最重要的支流。時下沿白水江河谷建制有兩個縣,上游為隸屬四川的九寨溝縣,中下游為甘肅省最南端的文縣。相比後者,前者那宛若仙境的風景使之要知名的多。不過神仙呆的地方總是不那麼接地氣,這一特點應該能讓大家意識到,在位置上已經處於岷山山脈中的九寨溝地區,並不是人類開發與博弈的重心。退回到三國時代,更有煙火氣的文縣可比九寨溝要重要的多。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但凡對三國略感興趣的人,沒有不知道鄧艾出陰平偷襲蜀漢的故事。在三國故事中,“陰平”一詞有三重含義:陰平郡、陰平城與陰平道。所謂陰平城的故址便是在文縣縣城西北五里的位置上。陰平城在兩漢時的名字是“陰平道”,經由之前的解讀大家應該明白,這裡說的“道”並不是指道路,而是在氐人聚居地所建制的縣級行政區。好在曹操在佔據白水江河谷之後,將之改製為“陰平縣”,使得我們不至於在稱呼道路屬性的“陰平道”時,將這兩個概念混淆。

曹操之所以做出這個改變,是因為它決定將兩漢的“廣漢屬國”改制成以陰平城為中心的“陰平郡”。在兩漢的行政區劃中,關城、白水關以南,直至成都北部的區域被建制為“廣漢郡”,屬於益州的核心板塊。白水關以西地區,包括白水江河谷及與之隔分水嶺相望的涪江上游河谷,退而求其次的建制了控制力稍弱的“廣漢屬國”。在這個屬國中,除了位於文縣的陰平道以外,還有位於九寨溝縣(原名南坪)境內的“甸氐道”和涪江上游平武縣城位置上的“剛氐道”,三地同屬西漢“十三氐道”的成員。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以陰平城的位置來說,一定會有一條沿白水江而下連接白水關的河谷通道。白水關所在的位置當時又被稱為“景谷”,這條連接陰平城與白水關的河谷通道,遂被稱之為“景谷道”。在整條景谷道上還有一個重要節點,那就是白水江與白龍江交匯之地。

公元247年,魏將郭淮曾與蜀將廖化在此對抗並築壘以自守,史稱“郭淮城”,後世在此還修築過名為“玉壘關”的關隘。不過這個節點最為知名的出場,是最後一戰時的姜維在從陰平退軍之時,曾在此遭遇魏將諸葛緒的圍堵,險些無法退守劍閣。這個兩水交匯的位置在那一戰中被稱之為“橋頭”,基於其位於陰平郡東南角的位置,後世多稱之為“陰平橋頭”。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景谷道的存在讓白水關進一步變成了一個三叉路口,而這還不是它的最終定位。不要忘記,在從這片大山中剝離出“秦南谷地”的概念時我們曾經說過,這條谷地向西一直延伸到了涪江上游河谷。涪江上游河谷能夠與白水江一同劃入陰平郡,意味著二者之間同樣會有有道路相連。更為重要的是,在涪江河谷還有一座決定蜀漢命運的關口——江油關。其位置在今平武縣南壩鄉的位置上,北距平武縣城約50公里。這意味著我們要找的,應該是一條能夠連接白水關與江油關的通道。

連接江油關與景谷(白水關)的這條道路,並不是一條正式的官道,在歷史記載中被稱之為“步道”(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所謂步道,通俗點講就是不能供車馬通行只能步行的小道。考慮到這條小道原本為邊緣板塊屬性的“廣漢屬國”所有,沒有被正式開發並不讓人奇怪。鑑於其作用在於連接江油、白水兩關,我們可以更具體的將之標註為“江白步道”。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而江油關以南沿涪江而下的古道,在鄧艾襲蜀的計劃中被稱之為“左擔道”(又名“左儋道)。江白步道+左擔道的價值在於能夠自白水關起,打通一條經由江油關斜插入成都平原的小道。這條能繞過劍閣道的通道,戰略意義到底有多麼重大,相信三國迷們都不會感到陌生。

對於這樣一條小道的存在,蜀漢並非不重視。事實上,江油關並不是一個在兩漢時就存在的關隘,而是劉備在控制蜀地後,向北攻取曹魏控制下的陰平、武都兩郡後才分剛氐道南部興建而成。它的作用就是為了封堵這個可能的入口。整條“江白步道”的主體位於秦南谷地之上。需要注意的是秦南谷地與涪江河谷的連接問題。秦南谷地雖然一路向西延伸至現在的平武縣城,也就是西漢剛氐道的位置上,但谷地延伸至青溪鎮一帶已成強弩之末。此後“江白步道”開始向西南方向偏轉,最終接入涪江河谷的江油關。

關城與劍閣——四川盆地的“北大門”與“命門”

通過剝離“秦南谷地”和“江白步道”,不僅能夠讓大家更清晰的感受白水關的樞紐位置,更有能幫助大家瞭解陰平郡的交通問題。然而這樣一條路線,是否就是鄧艾陰平奇謀中所要利用的道路呢?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受篇幅所限,想要從地緣角度解開這個千古之迷,還是要等到歷史線延伸至事件發生時。如果大家有足夠耐心的話,一定能夠等到謎底揭曉的那一天。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