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看待升職加薪-寫在2020年春季調薪之前

標題”此地無銀三百兩“,難道工作不是為了升職加薪?難道我辛辛苦苦工作就為了一直是拿著入職薪酬的一線小兵?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廚子”

特別這不說著說著就到了春季調薪,以及一些互聯網公司的春季職稱評定的日子,大家關心點也變的越來越敏感,內心OS也是相當多,

xx公司討論

職稱評定那誰誰申請了嗎?

什麼,A沒申請上B居然上了,也太不公平了。

什麼,C居然申請上了,我這麼辛苦努力做到這個效果才晉升了,為啥人家生完娃啥都沒耽誤,沒看到什麼成績也能晉升?這晉升也太水了,真要變成屁屁踢工程師了。

......唉

Part 1 如何看待晉升

晉升只是某一個公司的評價體系 不代表市場的價值。

每個公司的評價體系不同,A公司以技術擅長,評審的時候會以技術深度為主要衡量;B公司以業務見長,評審的時候以業務價值創造為導向;C公司以XX見長。作為個體要選擇與自己專長match的公司。

每個公司的評價體系不同,A公司以技術擅長,評審的時候會以技術深度為主要衡量;B公司以業務見長,評審的時候以業務價值創造為導向;C公司以XX見長。所以會導致在評估的時候,不同的人在不同背景,不同leader下的晉升速度是不一樣的。如果自己是成長的,向上的,公司平臺又足夠支持自己向上,那就一定要聽毛主席老人家的話,打“持久戰”,體現出路遙知馬力,積蓄力量。另一方面,要堅持蜜汁自信,過分自信總比過分自卑好,是金子總會放光。真的自信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還在乎一個職稱評定嗎?

Part 2 怎麼判斷貴公司的晉升評價體系是公平還是不公平?

任何一個評價體系都有好有壞,某些衡量指標甚至失衡,不與時俱進甚至具有比較大的破壞性。舉個例子,某公司是個技術驅動型公司,多年來鼓勵技術深度作為工程師晉升的標杆,鼓勵個體脫穎而出。作為一個創業公司體量,甚至是中等規模的公司體量,是一個激勵個體創造最大價值的衡量體系。當市場轉向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型公司要做產品,同時公司變的龐大,個體之間的協作就變得更重要。

首先,技術要為產品服務,而不是一味炫技;其次,經過迭代的公司有了不少歷史包袱,公司內還會出現很多掃垃圾的活,誰來做這些掃垃圾的活?再者,部門體系之間可能會出現資源爭奪,甚至是同一項目的賽馬現象。

如果公司資源充足,鼓勵創新,可以大範圍試錯;如果互聯網已經進入精細化管理時代,資源有限,那就要一定程度上維護好能用好用的舊輪子,避免重複造輪子,並持續深入探索,創造出價值。

晉升本質上是資源分配,不管職稱授予還是晉升後的薪酬調整,從公司的角度,鼓勵和倡導什麼樣的行為,就應該講資源分配具有什麼樣行為的人。綜合以上三點,價值創造導向是一個正確的導向,避免人浮於事。

Part 3 對管理者來說,晉升是留人的方式和長期激勵手段嗎?

剛好在打字的時候把升職加薪,打成了“升值加薪”, 作為個體,不忘初心,“升值”才是個人更應該關注的事情。升職加薪帶來的快感,短則幾個小時,長則一個月,很快就可能消失了。而那些真正驅動我們內心的,是個體所做的事情的價值,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價值,是否能帶來價值,是否能驅動成長,甚至,更大一點說,長期從事的工作是否具有使命感,才是個體的長期驅動力。

任何一個評價體系,再為這個評價體系的目標服務,關鍵在於,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我想要創造的價值是什麼。我的價值目標是如何和團隊,公司的大背景結合的(借勢而起)?如果我的目標和團隊的不一致,該如何解決?生而為人,我想成為什麼,比我成為了別人期待的什麼更有意義。

Part 4 如果一個高成長潛力的員工沒有做出匹配的成績,但是本身潛力不錯,或者團隊十分需要,管理者該不該強力支持晉升?

基於個人驅動力才是團隊成員長期留任的動因,對於管理者來說,晉升只能作為短期的激勵手段,甚至只能作為一個結果激勵手段,也就是通過平時不斷的目標設定和任務分解,對問題的持續跟蹤,達到了一定的業績,該員工完成了個人成長,同時促成了團隊貢獻的同時自然達到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顯而易見,即使最終因為晉升不上,員工覺得是晉升失敗導致我信心受挫的離職,本質上還是平時管理潛力激發導致的離職,而不是一次晉升結果,因為平時員工的自我管理加上leader的管理資源沒有傾斜到,導致員工沒有得到潛力激發,因為晉升失敗,結果和打擊是雙重的。除非這個員工頭上有意向正在進行的,而且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工作,否則離職的可能性變得比較高。所以作為團隊管理者的要務之一是,設立一個團隊認同的aggressive的團隊目標,能拆解成可執行的路徑,不斷的為同學尋找有挑戰有發展空間的任務。寫下這段話的時候突然覺得更有壓力了。

Part 5 作為個體,該如何進行晉升答辯

為技術職稱評定的評委,或者有一定評價權重的manager, 評價的落腳點首先是和公司的評價體系保持一致, 然後綜合考慮同學的團隊和價值貢獻。所以個人在寫材料的時候,要清晰易懂,數據要有理有據,是最基本的尊重。晉升是個人的晉升,職稱述職也不是交作業。特別標粗了交作業這三個字,是因為不少一線工程師拿著一個半成品,或者找個別人的模板抄抄改改,就提交了上去。平時不太總結,到了晉升的時候寫不出,找不到材料,就變成應付式交作業的場景。可是,晉升不是老闆提名你晉升,也不是評委求著要看你的材料,而是一個藉此總結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 所以,學會對結果負責,小小的晉升也是一個考場。

對於是不是需要的晉升答辯,公司之間也不相同。如果你的公司是技術驅動型公司,一切都很簡單,不用答辯,那麼恭喜你,只要材料清晰可見即可。如果你的公司需要答辯,那就還涉及到一項比較重要的個人能力--sell的能力(人們也叫自我推銷的能力)

技術職稱答辯,切記不要變成技術分享。答辯的目標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術能力,以及呈現技術創造的價值。如果不是特別活躍,評委團的每個人也不一定都認識你,因此答辯的時候一定:

1、介紹清楚背景(因為評委不一定了解你)

2、介紹清楚問題是什麼,難度是什麼

3、問題和解決方案前後對應上,方案是如何解決的,方案難點是什麼

4、產生的收益是什麼

5、最後一點,講述的一個大架構的時候一定要講與己相關的部分

Part 6 什麼樣的同學應該晉升?

首先強調的,晉升的同學價值觀上要正。所謂的價值觀上要正,說的是晉升述職和答辯的工作應該是與己相關,不要把更高的高工所做的工作不說明和標註清楚,列為自己的工作成果。因為歷史上也做過評委,很多時候,一個大系統,level1升level2的同學也拿來講,level2升level3 的同學也拿來講,level3升level4的同學也拿來講,那到底你們誰做了主題設計,誰負責了主要實現,誰負責了哪一個模塊?如果放在一起答辯,是不是就互相穿幫了?現實情況是不同的職級往往分開評審,不會出現強烈的衝突,但是如果放在一起review看這些材料,就能看出問題。

其次,晉升系統的設計,應該為撿垃圾的同學設置一定的晉升空間。做技術,做從0到1的事情,依託平臺做事情,很容易見到效果,公司裡太多的smart worker,一方面創新空間比較大,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低效。晉升應該是價值導向的,比如一個勤勤懇懇的在項目中的同學,當然應該引導其用技術手段關注效率問題,但是先進入google,youtube的測試中間還在說我們少不了大量的手工測試,針對業務能力強的同學,是不是也需要給予肯定?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再次,具有創新精神,解決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具有協同意識,能創造價值的同學應該晉升。工程師在工作中要求的能力,不想學校,一張試卷定乾坤,更多的是你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問題的判斷力,講問題泛化落地,發揮推動協調能力,落地更多業務線,產生更大價值的能力。

Part 7 如何對晉升結果進行管理

有時候僅靠一次答辯就決定晉升其實也不一定公平,針對於展現能力較弱的同學會有一定的劣勢。也有可能有同學懷才不遇,因為某人被分到了一個好項目,機遇和平臺的加持讓收益放大。比如同樣一個技術,放在動輒幾十億流量的產品上,和放在一百萬量級的產品上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就能直接定論這兩個同學的技術的高低了嗎?

不管是工作還是人生都是一場馬拉松,一場晉升的得失,放在人生大事上來看完全不知一提,當時當下比較重要的事情,放長遠了來看誰還記得,就像誰還記得你初中高中每一次期末考試的成績?

但是又不得不說,晉升這個事情,因為公佈晉升結果,特別關乎到個人面子問題。這就要求一方面大家在日常管理中,對同學進行預期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設立一定的機制,我記得之前有個特別聰明的同事,在團隊內設立了“晉升保險”,晉升前大家購買晉升保險, 晉升成功的人,保險費就當bui費交了,晉升不成功的同學會得到雙倍的金額返還。

最後,不管是否晉升上,都要對申請的同學,進行一次one-one,one-one的不只是對晉升結果的告知。而是關於同學個人成長的一次交流。晉升成功的同學可以更多的探討,下一步工作的安排,新的職級上的要求和期待。晉升不成功的同學需要關注的同樣是下一步的成長和發展,更多的還有員工歷史成績的肯定以及如何提高的建議,如果情緒不佳,那one-one的目的僅僅變成情緒安撫本身也可以。

說了這許多,first of all,祝所有申請晉升的同學好運,second of all,希望我們都有有一顆自由和學習的心,不讓晉升的條條框框禁錮住自己的才華(繼續蜜汁自信);最後,即便如燕雀一樣小,希望我們有一天,有勇氣去開疆拓土,設立規則,服務用戶,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