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01

世俗之人看世間的時候,看的是表象的果;而得道之人看世間,看到的是背後的因。

當你的人生呈現某一些狀態,出現某一些事情的時候,不要看錶象的結果,要看到為什麼會出現這一些事情,對於人生出現的某一些禍患,其實都是有源由的,當人生變得更糟糕的時候,去除心念的禍患根源,讓心性與言行找到一種平衡,才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老人常說這樣一句話: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

言行產生於內心,而最終影響的是自己的人生,很多人在為人處事的時候,經常因為言語不慎,沒有將心性的念頭調節平衡,內心偏激之後做出來一些偏激的行為,因妄念而產生過分的言行,則傷天地和氣,成為人生的罪魁禍首,甚至累及子孫。

所以在諸多智慧中都有同一個目的,那就是“修心”

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去除內心過高的慾望,去除那些偏激的妄念,這樣心性平和,言語平和,自己的人生自然無禍患。

對於人生來說,上天降臨在我們生命中的一些“天災”,我們無法避免,但是,由心生的“人禍”,可以通過平衡心性而去除。

就好像一個人永遠無法主導30歲之前的命運,自己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遇見什麼樣的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外,但是30多歲之後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掌握在自己手裡,你用什麼樣的心性去面對這個世界,你的內心是否有偏激和戾氣,都會影響著你的下半生。

就如同這樣一句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而你心內的一個念頭和言行的不合理,都會讓人生走向深淵。

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02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一念而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如果有一個念頭觸犯了鬼神的禁忌,說一句話傷害了人間的祥和之氣,做一件事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根,那麼這便是我們要切記並且引以為戒的。

人性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存在,它能夠結合善良與邪惡同存,能夠結合感恩與仇恨同在。人有七情六慾,而人生心念的問題就是因七情六慾而生。

當情感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會有失落和沮喪,甚至於痛苦,當內心有紛擾的時候,就會有偏激和邪念,所以古人常說“庸人自擾”,就是因為當自己的人生經歷了紛擾之後,因為內心七情六慾的摻雜,產生了戾氣和邪念,所以人生的禍患與問題也就產生了。

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所以《道德經》中提出這樣一個智慧: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意思就是說:聚集精氣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清除私心雜念,能心明如鏡沒有一點瑕疵嗎?

能不被世俗困擾,不被情緒左右的人,一個是聖人,另外一個是嬰孩,一個人能達到嬰兒的純真狀態,清除私心雜念,內心自然如明鏡沒有瑕疵,這就是一種“專氣致柔”的狀態,把精神與元氣凝聚,順應天地萬物之自然。

明末有一個大夫,很多人都說他醫術高。

有一天,一個人眼睛紅腫,不停流淚來找他求救,這個人說:“我的眼睛要瞎了,快救救我。”

這個大夫看了一番就說:“你這眼睛,用幾天藥就好了,但是眼痊癒之後腳心潰爛,這才是關乎性命的。”

此人一聽臉如土色,差點就要下跪了,大夫立馬就說:“你不用著急,還是有方法的,你按照我說的去做,自然會平安無事,每天睡前和醒後,各搓腳心360次,堅持7天,定能渡過難關。”

此人牢記大夫的話,回去試了7天之後,果然眼睛消腫,血絲消退,神清氣爽,他就來感謝這個大夫。

大夫就說:“我治的其實是你的“心”,你剛來的時候憂慮不已,以為要成瞎子,可見你這個人疑心重,好擔心,心事如此重,眼疾也是因為心火太旺,只要不去想這些事情自然也就好了,所以我故意編出腳生潰爛之事,就是讓你轉移注意力,而且搓腳心可以降火定神,所以你的眼疾自然也就好了。”

道德經:達到“專氣致柔”之態,便因內心平和而得“善果”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來源於自己的內心,只要能解決心的問題,人生自然平和,平衡心念,使心性適度,最終會收穫一個完美的結局。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