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內容的第十三篇,也是佛學中對於殺生解釋的第三篇。我每週更新一篇“佛學內容”頻率似乎有一點低,不過如果您對佛學感興趣,

還是請持續關注,畢竟“王庶文講壇”除了佛學之外,還有其他內容,也請諒解。

我們先進行簡單的複習:在之前的兩篇佛學殺生的話題中,我們從佛陀殺人事件開始,一直講述到了佛學中殺生三種與業報三種,也知道了惡念才是墮入地獄的因。也就是說要滿足殺生罪業的前提,是必須懷揣惡念進行的殺害行為,如果心懷惡念哪怕是鞭屍、鋤草砍樹都會墮地獄。

有了以上基礎,我們就可以展開今天的討論了,殺害“一闡提”算不算殺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有必要對一闡提進行了解。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什麼是一闡提?

“一闡提”是梵文的音譯,如果按照意譯的話應該叫做“樂欲”,也就是喜歡縱情聲色,沉迷在五欲中享樂的人。希望您還能記得“五欲”分別指代五種慾望: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如果一個人喜歡攝影、拍照、旅遊等就叫“樂於色慾”;如果喜歡聽歌、聽戲曲這就是“樂於聲欲”;如果喜歡香水、香薰、聞香那就叫做“樂於香欲”;如果喜歡大快朵頤、美食美酒美茶那就叫做“樂於味欲”;如果對衣服、沙發、大床講究材質,不是高檔貨不穿、不坐、不睡就是“樂於觸欲”。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在《大智度論》中就曾經講過:“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意思就是說:追求五欲享樂的人,註定脫離不了輪迴,只能在六道中受無邊無際的痛苦。在《心經》裡也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在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有“般若智慧”,就可以看出“五蘊”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五欲”也就不存在了,才能擺脫輪迴,不再受苦。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今天的人好像沒有不沉迷於“五欲”中的,實在是可悲得不能再可悲的事情了,下面的內容如果您對號入座的話,很有可能引起您的不適;不過我還是希望您能夠對照一下,來甄別自己的行為。

“樂於五欲”的人在佛學看來就是“一闡提”,這種人一丁點善根都沒有,永遠只能在輪迴受苦。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殺掉一闡提算不算殺生?

一個人如果殺掉了“一闡提”算是殺生嗎?這無非是讓一個必將墮入輪迴的眾生,提前進入輪迴,把他從這個火坑踢到另外一個火坑而已,從本質上來說他們生活並沒有改變,既然沒有造成本質性的傷害,所以殺掉他們就根本不會造成罪業,更不會遭受惡報。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信等五法

在《大般涅槃經》裡其中更看重的是一闡提的另外一個特徵—誹謗大乘佛教,這也正是婆羅門經常做的事情。所以佛說:“婆羅門並沒有信等五法,所以殺掉他們是不會受惡報、下地獄的”。

“信等五法”指的是修佛的五種基本條件:信根、念根、定根、慧根和精進根,具備這“信等五法”,也就具備了成佛的潛質。

在之前的兩期內容中,佛陀是從動機出發,只要不存在惡念就算殺再多生靈也不會遭受惡報。今天這一期則是從被殺者的角度來講的,被殺者有沒有善根決定了殺生者的業報。螞蟻、蟑螂、老鼠雖然微不足道,好歹也有一點善根,所以殺掉他們會遭受輕度的惡報。

“一闡提”雖然是人,但是因為完全沒有善根,所以他們的生命還比不上螞蟻、蟑螂、老鼠,殺掉他們並不是罪過,無論殺多少,業報都是零。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金剛怒目

我們把視角再次迴歸到“佛陀殺人事件”中來,如果您是新讀者最好把前兩期內容都看一遍,再來看這一篇,歡迎擴展閱讀。

在“佛陀殺人事件中”,佛陀在前幾世修行“四無量”的時候殺掉了很多“一闡提”的婆羅門,佛陀並沒有遭受下地獄的惡報,這些“一闡提”反而需要對佛陀感恩戴德,因為他們死後必然墮入地獄,在地獄中肯定會心懷疑惑為什麼會到這裡受苦。

一旦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原來是誹謗大乘佛法的罪過。那麼馬上就可以轉投佛國,獲得10劫的壽命,繼續修佛。

這是典型的佛學中“方便行事”的例子,在世俗中眾生不能夠完全具足佛性,甚至對佛法進行誹謗,不妨就“方便行事”,既要菩薩低眉,還要金剛怒目,能夠行使霹靂手段,才能顯露菩薩心腸,一句話來說現在打你,罵你,殺你都是為了你好,都是希望你能夠明白因果不虛的道理。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什麼才是人?

在大部分宗教裡都會有一條明文規定:不許殺人。但是對於“人”的定義,人類自始至終是模糊的,在奴隸主看來奴隸算不算是人?古代中國的狄夷論下,少數民族是不是人?基督教的世界觀裡,異教徒是不是人?

我們發現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中,我們真的無法定義“人”,哪怕到了現在也是一樣植物人算不算是人?器皿裡養活的大腦算不算是人?

佛陀在很久以前就將人類的定義看破了,並且發現人根本無法完整的定義“人”,所以他的戒律不從人出發,而是講究“眾生”與“善根”。

有善根的眾生,哪怕卑微如螞蟻我們都不應該輕易殺死;相反的,沒有善根的眾生,哪怕堅強如天神,我們也應該不給他好臉色,甚至可以“方便行事”。這也正是佛學的高明之處,看待問題的角度總是比世俗要高好幾個維度。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不過話說回來,在晉朝的時候高僧竺道生在認真的鑽研《大般涅槃經》以後,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一闡提可以成佛。這一理論的發表,佛學界頓時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爭論,在爭論之後還產生了一個更驚人的觀點:善不受報。

這兩個問題,也就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評論。好了,關於“佛學一闡提及殺掉沒有善根的人不受惡報”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一闡提指的是沉迷於“樂享五欲”的人,他們還有一個核心特質就是誹謗大乘佛法;第二、殺掉沒有善根的眾生並不受惡報。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