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離開工位的第46天,想它,想它,想它...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受疫情影響,很多人都已經開啟了居家辦公模式,然而一天忙下來,結果卻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工作進度2.5%”。平時在辦公室五分鐘就能解決的事,在家磨蹭半小時才剛起了個頭。

明明也沒幹別的事兒,一整天都坐在電腦面前,甚至比在公司工作時間還長,為什麼效率就是上不去呢?

如何才能擺脫居家辦公的魔咒呢?這事兒倒是可以從古人身上,好好取取經!

儀式感很重要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居家辦公,一個獨立的房間太重要了,像這樣的房間現在可以統稱為工作室。

咱們居家辦公一定要闢出這樣的工作室,現在家裡的工作室一般就是書房,就算沒有獨立的書房,臥室也行。而古人的工作室大體上也就是書房。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是古代讀書人考取功名建功立業的重要根據地,或詩書畫卷筆墨揮毫,或三兩好友奇文共賞。

而且古人都比較文雅,他們大多會為自己的書房取一個別致的名字,比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蒲松齡的“聊齋”、劉禹錫的“陋室”、陸游的“老學庵”等,其中“齋”是古人書房最常用的字之一。與房相比,“齋”一字,也許更有了一些出世的意味。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明朝《遵生八箋》上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審居室安處者,為得安樂窩。”

聯繫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彷彿枯燥無趣的工作生活,也平添了一絲韻味。為此,我也仿著古人,為自己臥室一隅也取了個私以為雅緻的別名——知更館。

從此榻入“知更館”竟十分真切的生出想要奮筆疾書的工作狀態。

佈置不得馬虎

居家辦公,環境佈置也不可馬虎,許多人即便尋得一片自在天地,卻是飲料茶水、零食瓜果擺了滿桌,甚至還有貓狗作伴,更不談不離手的手機,沒有一點心思工作。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古人對書房的追求,除了名字上的雅,對於佈置更是講究。古代書房有很多精妙的設計,但崇尚的是“宜簡不宜繁”,力求“高雅絕俗之趣”。

比如明代文學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描繪了自己書房的陳設:

“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銅石鎮紙一。左置榻床一, 榻下滾腳凳一,床頭小几一,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冬暖爐一。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一。如吳中雲林幾,式佳。壁間懸畫一,書窀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之,禽鳥人物不與也。或奉名畫山水雲霞中,神佛像亦可。名賢字幅,以詩句清雅者,可共事.....”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這便是富貴人家的書房,高端大氣上檔次,卻也不會讓人覺得有過於絢爛喧賓奪主之處,每一物都恰到好處的陪襯一股濃厚的書卷氣。

但這樣的書房在古代還是少數,倒不是人們不重視書房的陳設,而是因為畢竟有錢人還是少數。不過這並不影響古人對書房的喜好。條件簡陋的,一桌一椅一盞燈,再有幾架書,足可成書房。

比如南宋文學家陸游在《新開小室》詩中說:

“並簷開小室,僅可容一幾。東為讀書窗,初日滿窗紙....”

這間“僅可容一幾”的小書房,是陸游八十多歲時才重新開闢,陸游可謂相當滿意:“窗幾窮幽致,圖書發古香”。還有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對他著的“陋室”抒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嘆。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要是經濟再好一點,想讓書房雅緻脫俗,賞心悅目,人們便會在此基礎上再添些物件。

比如讀書人最愛的茶水擺件。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還有先秦時古人就喜愛的焚香,與飲茶一樣,後來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人稱“雅習” 。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空間足夠的情況下,古人的書房還會必備一張几榻。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古代的幾塌比國外的沙發要早出許多年。而且功效更齊全。伏案累了可以坐在榻上休息,文人雅集也可以坐於榻上吃茶暢談,工作至夜深還能直接臥榻而眠。

一物三用,實在周到。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所以說,即便是在我是一腳臨時搭的小桌板筆記本,也不要隨意待之。只要好好收拾一番,工作的氛圍立馬上頭,想搞事情的勁兒誰也攔不住。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預防打擾,學習古人的定力

有人要說了,即便我將工作臺收拾得再好,名字取得合心意,但架不住家人盛情難卻,父母時不時進來送點水果,伴侶偶來關心工作進度,孩子或者寵物還要來撒個嬌,工作效率也拉低了啊。

此時可以提前跟家人打好招呼,幾點到幾點之間有工作不要進來打擾。或者在“工作室”門口貼一張條:“君有急詔,小人領命;切莫打擾,凱旋再聚。”,即增添家庭樂趣,也表達了不想被打擾的意思,家人或者室友看到也會開心的支持。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當一切佈置完畢,門口的小紙條也已經貼好,一切不相干的事都被隔絕在門外,那是不是就能專心的工作了呢?好像還有一個最嚴重的問題,老愛摸下手機、看下窗外、瞅瞅家人、思想跑偏怎麼辦?

咱們繼續從古人身上找方法,學習一下古人的定力。

話說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隱士叫管寧,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有一天他和好友華歆同在一張桌席上讀書。此時有一個陣仗十分氣派的達官貴人從門口經過,引得路人紛紛為官,華歆也被吸引跑出去觀望。等他回來準備繼續學習時,卻發現管寧已經將他們的席子割開,說道:"你這樣沒有定力的人,不是我的朋友。"

居家辦公效率低?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割席斷交”的由來。

總結

所以說,即便外部條件再好,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定力要足夠。即便是在家辦公,也不要為外物所擾。

疫情讓每一個行業都生存艱難,能夠安然坐在家辦公的我們,已經是最幸福的人了。願我們每個人的付出,都對得起最後的回報。


-完-

上文所有圖片除水印說明,全部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你看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巴巴歷史】,支持下作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