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的神祕之石

帖木兒的神秘之石


哈薩克斯坦中部卡爾薩克帕伊地區的阿爾金-克拉克山脈附近出土了一塊刻有銘文的石塊。


該份銘文由雙語寫成。石頭的頂端有三行阿拉伯文字,看起來已經模糊不清了,只能隱約辨認出:“以仁慈偉大的真主之名……”底部的銘文有八行,都是用察合臺維語(古烏茲別克語)書寫而成。

在A. I.波諾馬廖夫“修正了描述帖木兒的內容”之後,銘文的內容已經比較清晰。這段關於帖木兒的銘文顯示,在七百九十三年——也就是1391年夏,帖木兒舉兵攻打脫脫迷失可汗,這段歷史證實了史料的記載。有趣的是,除去年份,尼扎姆·阿丁·沙米還註明了更準確的時間---其月的第23天,即4月28日。而且帖木兒的銘文中還提到了圖蘭的蘇丹,這表示在十四世紀時,就有這樣的政治術語。

以下是帖木兒銘文的雙語翻譯,該銘文寫於1391年4月6日,就在他攻打脫脫迷失期間。

Tariq yettı yuz yıl toqsan üçintä qoy yaznıŋ ara ay

Turannıŋ sultānı Timurbäg üç yuz miŋ çärig bilä

Islām üçün Toqtamışqan bulɤar qanıqa yurıdı

Bu yergä yetip bälgü bolzun tep bu obanı qopardı

Täŋri nısbat bergäy inşalla

Täŋri ul kişikä rahmat qılğay bizni duā bıla yād qılğay

用現代烏茲別克語翻譯之後如下:

Tarix yettı yuz toqson üçinçi qoy yıli yozi oyi

Turonnıng sultanı Temurbek uch yuz ming cherig bilan

Islom uchun Toxtamishxon bulg”or xoniga yurdi.

Bu yerga belgi yetib Bo lsin bu deb obani o rnatdi

Tangri nisbat bergay inshalla

Tanri ul kishiga rahmat qilgay bizni duo bilan yod qilgay.

俄國對該雙語銘文的翻譯如下:

“七百九十三年夏,羊年春月中旬,圖蘭的蘇丹帖木兒陛下為伊斯蘭率領三十萬軍隊攻打脫脫迷失可汗。到達該地後,陛下下令建造此碑以資紀念。這是神的旨意,他必將執行正義!神必將降福於該地!是的,他們一定會每日禱告並銘記我們!”

延伸閱讀:

帖木兒的神秘之石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1336—1405年)是其奠基人。1336年生於撒馬爾罕以南的謁石(今沙赫裡薩布茲),卒於1405年2月18日。蒙兀兒斯坦的察合臺后王禿黑魯帖木兒在1360年平定河中,以其子也裡牙思火者為河中總督,帖木兒被任命為也裡牙思火者的參贊,不久,帖木兒逃走,同其姻兄、迦慈罕之孫忽辛會合,共同舉兵。

1362年右腿因傷致殘,故又稱跛子帖木兒。1364年打敗和驅逐河中的蒙兀兒統治者。1370年,帖木兒又殺其盟友忽辛,滅西察合臺汗國,成為河中的最高統治者。帖木兒稱霸河中後,便進一步向周邊地區擴張。1375—1379年間,帖木兒東攻察合臺汗國;1388年征服花拉子模;1393年,征服伊兒汗國,而後北上進攻金帳汗國,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終於建立一個僅次於蒙古帝國的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在世時曾將領土分給子孫,並指定其長子賈汗吉爾之子皮兒·馬黑麻為嗣君。皮兒·馬黑麻率軍前去爭位,被哈里勒打敗,退回阿富汗,後被部下所殺。帖木兒第四子沙哈魯,以為皮兒·馬黑麻報仇為名,進軍河中,奪取帖木兒的王位,因此,原帖木兒王朝的所有領土,除西波斯以外,都由沙哈魯統一起來。西波斯的帖木兒後裔不久為黑羊王朝所滅,而沙哈魯所建立的王朝則享國較久。沙哈魯死後,帖木兒帝國大亂。河中的政權最後落到米蘭沙之孫阿布·賽義德的手中,而呼羅珊地區則被帖木兒次子烏馬爾·沙黑·米爾扎的後裔蘇丹·侯賽因·拜卡拉所佔據。沙哈魯的帖木兒朝遂分裂為二。1494年,阿布·賽義德第四子、統治費爾干納的烏馬爾·沙黑及其長兄,佔據撒馬爾罕的蘇丹·阿赫馬德先後死去,繼前者統治費爾干納的巴布爾,繼續同蘇丹·阿赫馬德的後繼者爭奪撒馬爾罕。最後是率烏茲別克人南下的昔班尼汗取得勝利。1501年,滅河中帖木兒朝。

擴張

1402年春,帖木兒的軍隊進攻奧斯曼帝國,連下數城,兵鋒直逼安卡拉。奧斯曼帝國正處於上升階段,勢力不容小視,在西部前線已經把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只要這個門戶一開,基督教世界就暴露在眼前。帖木兒去進攻這樣的對手還是冒了一定風險的。他動員的軍隊在14萬左右,以騎兵為主(還有戰象30頭),最主要的突擊力量是騎兵。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綽號“閃電”,從名頭上看絕非泛泛之輩。他動員了7萬軍隊,在安卡拉附近的林地設防,以降低帖木兒騎兵的機動優勢。

帖木兒看到奧斯曼帝國軍隊佔了地利,雖然自己兵力佔優,也無把握直接衝那個口袋。於是他決定繞開奧斯曼軍防線從南方包圍安卡拉,把奧斯曼帝國軍隊誘到平原上決戰,其軍隊根本不理巴耶塞特的大軍,照了個面就走了。這讓巴耶塞特大吃一驚,立刻拔營而起馳援安卡拉。帖木兒很得意地撤了圍,稍作後退,設立了防線等待奧斯曼帝國主力部隊到來。

巴耶塞特的軍隊經過強行軍趕到安卡拉戰場,不及休整,1402年7月28日晨6時,雙方列陣完畢。帖木兒軍全部是騎兵,人數為14萬,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重騎兵是主力,人馬皆披鎧甲。配備弓、戰斧、長矛、彎刀。輕騎兵人馬都沒有甲冑,攜帶2-3張弓、3個巨大的箭袋和一把短彎刀,帖木兒把主力擺在兩翼,並準備了預備隊。戰役結果證明貼木兒的安排是非常正確的。按照奧斯曼軍的習慣,巴耶塞特一世將軍隊分成三個部分,即左、中、右。左翼軍團由歐洲召集而來的僱傭軍和塞爾維亞國王斯提芬率領的塞爾維亞騎兵組成。右翼軍團由從安納托利亞地區原突厥公國所徵募的士兵和韃靼軍隊構成。而中軍則由加尼沙裡軍團和奧斯曼正規軍西帕希騎兵構成。

戰鬥從10點開始,奧斯曼軍左翼塞爾維亞騎兵表現出了強大的攻擊能力,“韃靼人”(帖木兒軍)右翼被強勁對手壓著打。加尼沙裡軍團和西帕希騎兵還沒有投入作戰。就在雙方的戰事正在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奧斯曼軍的右翼出現了大規模的混亂。原來奧斯曼軍右翼軍團所面對的敵人,幾乎都是以前被巴耶塞特一世趕出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公國的王公。基於此,巴耶塞特一世右翼的突厥士兵和韃靼士兵中出現了大面積的戰前倒戈。如果不是奧斯曼中心陣營精銳加尼沙裡軍團的支援,巴耶塞特一世的右翼早就已經就不復存在了,但左翼以塞爾維亞國王斯提芬為主的歐洲僱傭軍團,卻出人意料地忠誠於巴耶濟德,奮勇迎戰如潮水般湧向左翼陣營的貼木兒大軍。不過還是有一些反叛的士兵匯同貼木兒的部隊左翼士兵,趁著混亂衝向了巴耶塞特一世的中軍。

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左翼塞爾維亞軍隊和加尼沙裡軍團中的精銳力量,發動了閃電般的反擊。正處於勝勢的貼木兒中軍轉眼就被衝亂,並且被擊潰。受到巴耶塞特一世的影響,漸漸頹廢的奧斯曼軍隊士氣頓時一震隨即扭轉了戰場上的局勢。而中央突破的奧斯曼加尼沙裡軍團已經險些攻破貼木兒的中部軍帳,左翼塞爾維亞軍隊則擊退貼木兒大軍數輪強攻,由歐洲重甲騎士和巴爾幹驃騎兵組成的奧斯曼僱傭軍,甚至向龐大的貼木兒軍大象陣和突厥-靼韃騎兵方陣,發起了數次衝鋒。貼木兒面對奧斯曼軍隊的強力突擊,很鎮定的調動了後備部隊5萬人。眼看就要攻到貼木兒大帳下的奧斯曼軍隊被一批新的生力軍給趕了出去。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蘇萊曼·查拉比放棄陣地逃之夭夭。左翼人數越戰越少的塞爾維亞軍團,率先被兵力源源不斷的貼木兒軍團擊潰,塞爾維亞國王斯提芬率餘部撤出戰鬥。貼木兒切斷了撤回中央戰線的奧斯曼加尼沙裡軍團補水供給線,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加尼沙裡軍團和西帕希騎兵竭力戰鬥到傍晚,他帶著三百名“西帕希騎兵”退守到附近的一個小山丘卡特爾山。在太陽西下之時,戰事接近結束。整個奧斯曼軍團全軍盡沒,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突圍時坐騎中箭,落馬被俘,但斯提芬公爵率塞爾維亞騎兵餘部突出重圍。安卡拉的總督見狀只有獻城投降。貼木兒順勢攻陷了奧斯曼帝國在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布爾薩。到此奧斯曼帝國和貼木兒帝國的戰事基本結束。奧斯曼帝國以慘敗而告終。

帖木兒獲勝後,覺得目的已經達到,把後顧之憂給剪除了,所以並沒有乘勝把整個奧斯曼帝國滅掉,而是把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分給了巴耶塞特一世的四個兒子,帖木兒帶著從奧斯曼帝國境裡俘獲的工匠,被遷到撒馬爾罕,班師回朝。這期間發生了鬼力赤殺死北元最後一任皇帝坤帖木兒,自立為大汗,廢北元國號,改稱韃靼,嚮明朝進貢求和的事情。坤帖木兒的弟弟本雅失裡流亡到了帖木兒帝國。

滅亡

奧斯曼帝國被打敗之後帖木兒從探子那裡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大體得到的信息是明朝的軍隊動員能力在110萬,而且戰鬥力不低,城市眾多,但有完善的城牆防禦體系保護,不易強攻。帖木兒帝國要打這樣的國家確實不太容易,像打敗奧斯曼帝國一樣,細做準備,開始動員頃國之兵準備東侵。很多史書載其動用的軍隊達130萬,實際上真正的主力戰鬥部隊也就70到100萬左右,其他為後勤,要維持這樣一支大軍,以帖木兒帝國尚不太穩定的經濟供應看風險比以往的冒險要高。如果不能立刻擊潰明軍主力獲得大量補給,持久戰是有問題的。

明朝方面,雖然內亂導致國力有所損失,但軍隊因戰亂戰鬥力得以保持增加。1404年11月帖木兒揮軍往東,時明朱棣奪取帝位不久,軍威正盛。但是,1405年2月18日帖木兒在行軍途中病亡,大軍未與明軍發生大規模交戰即停止了東侵。

帖木兒王朝的覆滅

帖木兒在世時曾將領土分給子孫,並指定其長孫皮兒·馬黑麻(帖木兒長子賈汗吉爾之子)為嗣君。帖木兒去世後,其後裔立即開始爭奪王位的鬥爭。皮兒·馬黑麻因遠在阿富汗,撒馬爾罕遂為帖木兒的另一孫子哈里勒所奪據自立為汗。原帖木兒王朝的所有領土,除西波斯以外,都由沙哈魯統一起來。與此同時,土耳其人、賈拉爾人、土克曼人在西部開始恢復失地。結果,西波斯的帖木兒後裔不久被土克曼人的黑羊王朝所滅,其領土落入黑羊王朝(據有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和白羊王朝(據有迪亞巴克兒和阿塞拜疆)手中。沙哈魯的控制區只限於河中、阿富汗和波斯東部。

沙哈魯命其長子兀魯伯駐撒馬爾罕鎮守河中,自己則仍以赫拉特為首都。沙哈魯當政時,波斯、中亞同中國明朝之間,貢使往來不斷,官私貿易十分活躍。但沙哈魯死後,帝國發生內亂。在爭位戰爭中,兀魯伯被自己的兒子阿卜拉·拉迪卜所殺,而後者又被兀魯伯的親信殺死。河中地區的政權最後落到米蘭沙之孫阿布·賽義德的手中。而呼羅珊地區則被帖木兒次子烏馬兒·沙黑·米爾扎的後代蘇丹·侯賽因·拜卡拉所佔據。沙哈魯的王朝遂一分為二。

帖木兒的神秘之石

帖木兒戰旗

1451年,阿布·賽義德·米爾扎(Abu Sa'id Mirzaابو سعید میرزا)將大部分的帖木兒帝國舊地統一起來,擊敗了東部強敵察合臺汗國,並且重新將帖木兒帝國的觸角伸向了波斯地區。隨後其與盟友黑羊王朝統治者賈汗·沙赫達成協議瓜分波斯。1466年黑羊王朝君主賈汗·沙赫入侵白羊王朝,被白羊王朝雄主烏宗·哈桑擊敗,應賈汗·沙赫的要求,阿布·賽義德.米爾扎也加入黑羊王朝一方參與戰鬥,最終賈汗·沙赫與阿布.賽義德.米爾扎相繼被烏宗·哈桑擊敗,1469年阿布·賽義德·米爾扎被俘後為烏宗·哈桑處死。

阿布·賽義德·米爾扎死後帖木兒帝國分崩離析,呼羅珊帖木兒王朝為海塞因米爾扎所統治,其餘的帝國分為艾哈邁德統治下的布哈拉,撒馬爾罕,Hissar(三地在艾哈邁德死後分裂),烏馬爾米爾扎統治下的費爾干納,馬赫穆德統治下的巴爾赫和米爾扎烏魯哈統治下的喀布爾。1500年,朮赤(成吉思汗的長子)的後裔昔班尼汗率領烏茲別克族遊牧部落攻佔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建立烏茲別克布哈拉汗國,帖木兒帝國滅亡。1501年,烏茲別克汗國滅河中帖木兒王朝;1507年5月,滅呼羅珊帖木兒王朝。河中地區形成由烏茲別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但帖木兒的家族並沒有因此全部消失,帖木兒的五世孫巴布爾以喀布爾為根據地力圖復辟,失敗後進入印度,於1526年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延續了帖木兒帝國。莫臥爾王朝可以說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版圖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具有完備行政統治,各宗教的關係以及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係較融洽,經濟和文化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