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憶故人

清明祭,憶故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祭,忆故人

清明

清明祭,忆故人清明祭,忆故人
清明祭,忆故人

節日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節日習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

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艾草青團、清明糰子等等。

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

歷史淵源

眾所周知,每年公曆4月5日左右就是“清明節”,不過在古代,這一節日的準確日期卻不太好確定。古人按照太陽與赤道之間的夾角在全年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其中冬至後的第105天為寒食節,再後推3天即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節也在這一天。不難看出,清明節在農曆中不像端午、中秋那樣擁有固定日期,因此民間通常是參照官方發佈的皇曆予以確定,用以指導農業生產。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而得名”,《月令明義》中也有“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的論述,這說明“清明”一名的由來與氣候有關,此時太陽處於黃經15°,雨水日漸增多,天地清潔。在這一天,古代帝王會舉行隆重的“墓祭”之禮,民間也相繼效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