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綠“英雄”

護綠“英雄”


護綠“英雄”


在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夾縫中的二師三十三團,因為有層層防風林帶的守護,農作物連年豐收。

站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一團一處30多米高的觀景塔上,只見果樹成林,沃土連綿,樓房林立……

而包圍著這一片綠意的,卻是粗獷、荒蕪的庫木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瑪干沙漠。

與它們的“咄咄逼人”相比,三十一團呈現出的綠色似乎有些“勢單力薄”。

但當你極目遠眺,便會發現一條以胡楊樹為主的灰綠色林帶,以三十一團為起點,向東南方向延伸,如一道綠色的圍牆,阻止了沙漠前進的“腳步”,讓人感到無比震撼。

穿行在這條鬱鬱蔥蔥的胡楊林帶內,三十一團護林員王先華興奮地為記者介紹相關情況,言語間滿是欣慰和自豪——過去近20年的歲月裡,他和妻子日夜看守著這條1.1萬米長、200米寬的胡楊林帶,守護著身後的萬畝良田、萬家燈火。

危急關頭,守護“綠色走廊”

據相關記載,18世紀左右,由於種種原因,塔里木河改道流入塔里木盆地北部,在河流下游的庫木塔格沙漠與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形成一道長473公里的天然“綠色走廊”,有效阻擋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會合。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資源匱乏,導致這裡土壤肥力下降,自然條件日趨惡劣,鹽鹼地、戈壁灘日漸增多,生態林面積不斷縮減,植被退化,兩大沙漠對人類家園的夾擊之勢愈來愈凸顯。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位於兩大沙漠之間的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三十三團、三十四團、三十五團等團場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每年春夏之交都會經歷數次大風、沙塵暴、低溫、霜凍等自然災害。

與此同時,兩大沙漠仍以每年前移3米至5米的速度向團場逼近。

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墾區種植戶種植的棉花連年減產減收,是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還是搬遷到其他地方,一度成為墾區群眾討論最多的話題。

危急關頭,墾區6萬多名兵團幹部群眾選擇重建“綠色走廊”,保衛綠色家園。

三十一團第一代軍墾人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打響了“與風斗、與沙鬥、建我家園”的保衛戰。2000年,在上級黨委支持下,三十一團決定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在兩大沙漠的夾縫地帶種植了1.1萬米長、200米寬的防風固沙基幹林,建起一道有效遏制沙漠合併的“綠色屏障”。目前,三十一團已成功建成一道1.6萬米長、500米寬的“綠色屏障”,使3萬畝沙漠披上了“綠裝”。

一場守護、重建塔里木河“綠色走廊”的戰役在塔里木墾區打響。

轉變理念,建成“綠色銀行”

以“綠色走廊”第一鎮三十一團為起點,三十二團、三十三團、三十四團、三十五團、三十七團、三十八團舉洪荒之力,用60多年的時間,沿218國道、315國道植綠護綠,打贏了一場生態環境保衛戰。

棉花種植戶王先華2000年主動請纓,前往距離團部5公里的沙漠邊緣,承擔起管理、看護林帶的重任。他說:“國家投入那麼多錢,全團人付出那麼多努力,好不容易才種活的樹,沒人看護不行。”

“沒有林帶保護,棉花種了也活不了。”王先華極為樸實的一句話,折射出了兵團人對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的初心。只有綠樹成林,萬畝良田才能豐收,基於這一認知,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隊伍當中。

如何在治理沙漠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林果業和沙漠經濟是二師人探索出的新路。

以三十一團為例,2000年以後,團黨委在抓好生態建設主體工程的同時,提出了“寧可少種棉花兩千畝,也要城鎮變綠洲”的口號。至此,全團開始有計劃地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林,種植紅棗、香梨、枸杞、葡萄等經濟林。

截至目前,三十一團林地面積達36萬畝,有效保護耕地近16萬畝,增加產值約1.05億元,增加效益約2600萬元,“綠色經濟”逐漸形成。

飽受風沙災害之苦的棉花種植戶,看到了團場轉型發展的希望。

三十三團棉花種植戶主動退出棉田,試種香梨、紅棗、黑枸杞等。為了保障他們的經濟利益,三十三團為退棉植樹的群眾無償提供果樹苗,發放果樹管理費,激發了大家退棉種果的積極性。

三十四團在種植梭梭的同時,又在梭梭林下種植肉蓯蓉,梭梭林防風固沙,肉蓯蓉每畝有6000餘元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近年來,二師啟動了“綠色城鎮、綠色社區、綠色連隊”創建活動,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實現因林而美、因綠而富,初步建成25萬畝紅棗園、20萬畝香梨園、2.5萬畝葡萄園、2萬畝黑枸杞及蘋果園等種植基地,綜合效益顯現。

和諧家園,堅持“與綠共生”

行走在三十一團胡楊廣場,老人、小孩,悠閒地在廣場上散步、踢足球,熟悉的廣場舞旋律響起,人們跟著節奏歡快地跳起舞來……道路兩旁,田間地頭,高大的楊樹、深綠的梨樹、已經掛果的棗樹……一片連著一片,一壟挨著一壟。

從高處俯瞰,生態環境保護林、經濟效益林、道路林、農田防護林、居民綠化林五道“生態屏障”層層護衛著這裡的農田和家園。而墾區各團場建成的防風固沙基幹林,又似一道綠色“長城”,橫亙在兩大沙漠之間,守護著這裡。

昔日悠悠古道,今日車水馬龍;昔日黃沙漫漫,今日鳥語花香,樓房鱗次櫛比,花草爭奇鬥豔,家禽林下啄食,儼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態畫卷。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綠色空間不斷拓展,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越來越多的人共享了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環境紅利。原來想著搬離、擔心種地絕收的人,終於可以安心生產生活了。

60餘載,胡楊樹從幼苗長成能夠護住一方水土的“綠色屏障”;

60餘載,植樹護綠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

60餘載,塔里木墾區的兵團人書寫了一部與風沙從抗衡到共生的詩篇,打造了兵團“生態衛士”的靚麗“名片”。

新時代,在兩大沙漠相距不足2公里、即將吞沒家園的危急時刻,二師塔里木墾區的三代兵團人克服重重困難,累計完成林業沙化土地治理面積32.14萬畝,建成一條寬14公里、長180公里的人造綠化帶,成功阻止兩大沙漠合攏,確保了塔里木河“綠色走廊”的暢通。


護綠“英雄”

二師三十一團護林員王先華看著自己參與種植並看護了近20年的防護林,很自豪。


(文圖:吳建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