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朋友的孩子目前上3年級,前日她向我抱怨,說受疫情影響,孩子這段時間都快廢了!

首先,每天睡到自然醒,學校的網課也不上;

其次,每天不讀書、不復習,作業也不做;

最後,天天不是電視就是手機,不給玩就哭鬧!

我感覺這孩子不是快廢了,而是已經廢了!我說你幹嘛去了?她說我講也講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就是講不聽呀!

我認為,孩子變成這樣,媽媽要負一定的責任。這個疫情,考驗無數家長的耐心,也驗證了無數孩子的自控力,相信疫情一過,孩子的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

有些家長停課不停學,每天給孩子安排得妥妥的;有些家長覺得特殊時期,認為所有孩子都一樣鬆懈了,跟著孩子一起混日子;有些家長則持放任態度,愛咋咋滴。孩子不自覺,家長管教不到位,養廢一個孩子,一個疫情就足夠了。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而什麼樣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優秀自律的孩子呢?為了更好地說明與對比,我特地觀察了三個家庭,同是三年級的學生,同為男孩。

1、表妹家的孩子

表妹控制慾很強,在家基本是她說的算,因為全職在家,加上比較注重教育,所以有大把的時間去管教孩子。但因為愛攀比、過度焦慮,對於孩子的教育陷入了“非白即黑”的極端,在她的教育理念裡,孩子的成績就是一切,也是以後能不能出人頭地的關鍵。

在家,她從不讓孩子幹一點家務,蘋果永遠是切好的、吃飯永遠是她喂的、衣服永遠是她幫忙穿的、學習節奏永遠是她安排的,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好好讀書,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傀儡生活。

這個疫情,孩子不用上課,但表妹每天還是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不讓玩不讓看電視,成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那麼孩子的成績怎樣呢?中等偏上吧,這讓表妹稍感心安,覺得自己的方法可行,從而更加的變本加厲。

但她顯然忽略了,比成績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素質教育與自理能力,一個缺乏生活能力的人長大後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2、朋友家的孩子

朋友是個職場媽媽,平時孩子由老人看著,也就是剛開頭我們講的。她是個典型的懶散媽媽,自己非但不自律,還喜歡叨叨唸。對於孩子的教育,她的理念是要“嚴格”,不打不吼教育不出好的孩子。

所以每次一回到家看到孩子作業沒完成,不分青紅皂白先罵一頓再說,孩子如果不服還頂嘴,朋友就“開打”。慢慢的,孩子非旦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叛逆了。

這個疫情,朋友上班,家裡的老人管不了,孩子就像放飛的風箏,失去了控制,就像朋友抱怨的:這個疫情孩子快廢了!其實即便沒有疫情,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早晚也會廢,只是疫情加速了孩子“變壞”的腳步而已。

當父母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她就不會去改變,當她不會去改變時,孩子也無法變好,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父母卻始終不自知。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3、同事家的孩子

同事是個脾氣相當溫和的一個女人,說話永遠都是慢條斯理的,給人的感覺是:如淋春風!

因為雙方老人的身體不好,所以孩子三歲前都是她自己帶,三歲後送幼兒園時才開始工作。疫情得到控制後,她也開始上班,當時我問她:你上班了孩子咋辦?她說,自己在家呀!

當一個媽媽放心把一個9歲的孩子放家裡並沒有表露出任何擔心的跡象時,說明了孩子平時的自理能力有多強。她說每天會跟孩子一起把學習計劃制定好,然後把午飯準備好,孩子基本都可以很自覺的去完成。

我說你的孩子這麼自律是怎麼培養的?她說沒有呀,我平時很少管他的,很多事都讓他自己決定拿主意,可能我比較民主吧。但我覺得有一個關鍵性因素是:同事脾氣不僅溫和並且也很積極上進,孩子受媽媽的影響,潛移默化中也就養成了自律、獨立的好習慣。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這三個身邊的故事給出了一個現實與啟發,孩子的成績好不好,跟這個疫情無關,關鍵的是看父母平時如何引導與教育,這是一個量的積累,到了關鍵時刻才有質的爆發。所以,想要孩子自律並愛上學習,父母不妨做好這幾點。

1、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與學習氛圍

環境是一個孩子性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帶去好的示範,那麼這個孩子通常不會太差。

比如,想讓孩子愛上學習,那就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不要一回家就捧著手機,而是跟著孩子一起看書。我發現,在家如果我看書,兩個孩子也會跟著看書,如果我看手機,他們立馬就會圍過來一起看。

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非常重要,就像董卿說的:”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句話足以表明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2、給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與學習規劃

疫情期間,很多孩子的作息規律全亂了,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一旦到了開學,就變得很難調整。其實放假期間,除了週末,其他時間最好還是按照原來的作息來,第一,讓孩子養成規律,第二,避免產生開學綜合症。

另外,跟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儘可能羅列詳細,一來讓孩子知道他一天的學習安排,二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習慣養成了,孩子也就變自律了。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3、勞逸結合,讓孩子享受學習的樂趣

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精神良好的情況下學習會事半功倍,所以,在學習上一定要讓孩子勞逸結合,千萬不要認為玩是在浪費時間。當孩子休息了、也玩了,他們內心會相對滿足,學習起來效率也會更高,並且一些益智類的玩具或遊戲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與動手能力。所以,玩也是學習的一種,家長一定不要排擠。

我家大寶就是典型的先玩後學,並且有一定的條理性。比如,他一定要在洗完澡後學習,太早或太遲都會影響他的學習效率。有時我就想,早點複習吧,雖然他接受了,但注意力很不集中,平時20分鐘可以完成的課程有時要多一倍的複習時間。

所以,當孩子已經安排好了學習計劃,父母就要按他的節奏進行,不要焦慮,也不要替他著急,當你尊重他,對他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孩子反而更配合了。

4、與家裡的老人溝通,避免陷入“手錶效應”

"手錶效應"也稱“手錶定律”,是指只有一塊表,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像一些雙職工父母,上班後孩子就交由家裡的老人看管,父母一定要跟家裡的老人溝通清楚,就是當他們已經為孩子制定好學習計劃時,爺爺奶奶一定要起到監督作用,幫助嚴格執行,並不要輕易對孩子妥協、破壞或改變。只有雙方的意見一致了,孩子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

另外,當你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先請爺爺奶奶離開,或把孩子叫到房間單獨跟他們溝通,切忌在老人面前對孩子進行說教,因為溝通過程,爺爺奶奶可能會忍不住摻和兩句,從而給孩子的心理帶去影響。


疫情過後,孩子成績將出現“兩極分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總之,父母永遠別指望孩子能夠自律,因為“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其實孩子是一面鏡子,折攝出來的都是父母的影子,當你在抱怨孩子不努力、不用功時,請回過頭來審視一下自己,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以身作則去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