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的核心問題:生命真的只是數據和算法嗎?


《未來簡史》的核心問題:生命真的只是數據和算法嗎?


作者認為人類的信仰在歷史上經歷了“自然信仰(原始)- 宗教信仰 - 人文主義信仰 - 科技信仰” 這個線性的變化過程,其中科技信仰統治人類社會的時間最短(甚至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統治)但卻極具殺傷力,很可能使智人失去控制權。

智人是否會失去控制權可能取決於以下幾點:

  1.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2. 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
  3. 數據和算法能否創造出“自由意志”?

關於第一個問題:在第五章中,作者寫到:

宗教最在乎的其實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而科學最在乎的則是力量,科學的目的是通過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療疾病、征伐作戰、生產食物。

第六章中則寫到:

前現代人放棄了力量,他們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了意義。

作者認為人類相信人生需要意義,然後他們選擇了相信宗教定義的人生意義,而放棄了科學所提供的“力量”。既然意義是由宗教提供的,那麼就意味著其實人生本沒有意義,意義是定義出來的。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為核心,我們可以不去理會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因為如果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人生的意義,或者自己去定義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人類連自由意志都沒有的話,那又跟誰談人生意義呢?

如果每個人的一生只是河水中的一片落葉,從進入河水的那一刻到最後消失在茫茫大海或腐爛在某一潭死水裡又有什麼區別呢?即使旅途中的風光再美好又與落葉有何關係呢?畢竟它只是參與了歷史的演出,卻從來沒決定過自己要往哪個方向漂。

“自由意志”在我們的課本上被稱為“主觀能動性”,馬哲告訴我們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但我卻沒有看到它是怎樣證明這個結論的。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只需要相信就夠了,哪裡需要什麼證明。

而本書作者則試圖通過基因學、神經科學和生理學的知識來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

書中寫到:

“人類有自由意志”看起來彷彿不是倫理判斷,而是對世界的事實描述。然而,雖然這種說法在洛克、盧梭或傑斐遜的時代可能很有道理,但根據生命科學的最新發現,卻已經不再成立。

那麼,生命科學真的證明了“人類沒有自由意志”嗎?

談到自由意志時,作者至少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1. 認為基因決定大腦作出所有選擇

而到了20世紀,科學家打開了智人這個黑箱子,既沒找到靈魂,也沒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經元,遵守著與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學法則。時至今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個人刺死,學者想問原因,再說“因為他自己做了這個選擇”已經不再具有說服力。基因學家和大腦科學家反而能提供更為詳細的答案:“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特定基因構造讓大腦出現某種電化學反應,而基因構造反映的是從古至今的進化壓力及突變的結果。”

如果這段論述成立的話,那麼法官可能是首先失去工作的群體,因為每個人的違法行為都是基因決定的,沒有自由意志的嫌疑人又怎麼需要去承擔相應的責任呢?

  1. 以偏概全

所謂“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慾望行事”。

但問題是:自由意志是不是同時還包括人可以選擇壓抑個人慾望行事?

  1. 用“絕對自由”來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

如果這隻動物真能“自由”選擇吃什麼、與誰交配,自然選擇就無用武之地了。

作者認為動物只有“想吃石頭就能吃石頭、想吃有毒的食物就吃而不會對身份產生傷害”才叫做“自由”;只能吃無毒的食物就是不自由。

  1. 偷換概念

但這裡最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鸚鵡或人類能不能根據內在慾望採取行動,而是究竟能不能選擇要產生什麼慾望。為什麼鸚鵡想吃餅乾而不是想吃黃瓜?為什麼我想把討厭的鄰居一槍斃了,而不是把另一邊的臉頰轉過去讓他打?為什麼我這麼想買紅色的車,而不買黑色的車?為什麼我想投的是民主黨,而不是共和黨?這些都不是我的“選擇”。我之所以覺得腦中浮起某個願望,是因為大腦裡某種生化過程創造出的感覺。這些過程可能是生物預設,也可能是隨機發生的,但絕不是自由意志。

作者認為慾望可能是生物預設,也可能是隨機發生,但絕不是自由意志。他的內在邏輯是:生物預設或隨機發生決定慾望,而慾望決定行動,所以人的選擇不是自由的。但正如第2點中說到的一樣,慾望並不能決定行動,所以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你不能說因為慾望可能是預設的,就認為行動也是預設的,慾望和行動並不對等。

書中有一段話提到神經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

在人類感覺到自己做某項決定前,大腦已經啟動了指示人類決定的神經,大約提前幾百毫秒到幾秒。

這個實驗可能是證明人並不存在自由意志的最有力證據,但這樣的實驗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值得懷疑的。人的所有行動在自己意識到之前都能通過神經系統的電變化預測到嗎?電變化是由什麼引發的呢?電變化帶來的選擇是否在人的意識範圍內?另外人的行動並不是單一的應激反應,而是人的意識與行動在持續的反饋中不斷調整的過程,到底是電變化引起人的意識,還是人的意識引起電變化,這可能才是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根本問題。

第三個問題其實才是未來社會可能形態的決定因素,作者試圖通過否定人生的意義和自由意志從而得出“生命就是數據和算法”的結論,但至少作者在否定自由意志方面的論述是存在很多問題的,哲學家們在自由意志方面的討論可能會比作者要嚴謹得多。

但我認為作者的這個思路本來就是錯誤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通過否定自由意志來得到“生命就是數據和算法”的結論,畢竟生命或者說自由意志在人類現階段的認知來看還處在“黑盒”階段,大腦的運行原理還充滿著未知,但不妨礙我們創造出一個功能與人類大腦類似的黑盒出來。

生命不一定只是數據和算法,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數據和算法模擬出人類的大腦;我不確定這將會促進人類對大腦的認識,還是會讓人類停止對人類大腦的研究,而把未來寄託於人造的大腦,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造大腦”的研究應該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像科幻片中出現的通過嚴格的圖靈測試的機器人必然會出現,機器人代替智能人的社會也可能會出現。

但我對“機器人會統治人類”這種預測是持懷疑態度的,原因是我相信人類的自由意志是存在的,不甘心被機器人統治的智人必然會與可能威脅人類本身的科技進行抗爭,未來的社會形態必然是由“抗爭”的結果決定的,科技的力量不是隻能為生產力服務,同樣也可以用於追求人生意義和維護自由意志。

另外,如果人類沒有自由意志,其實智人和機器人並沒有什麼區別;當我們開始擔心數據和算法可能會替代人類時,已經說明人的生命不只是數據和算法。但數據和算法確實有可能威脅到人類的價值。

未來人類會被進化後的數據與算法所替代?或者人類會阻止數據與算法的進化?還是會讓自己進化成遠遠高於數據和算法的生命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