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在中國傳統相聲中,文哏段子始終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往今來,偏愛使文哏的相聲名家大有人在,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馬三立和蘇文茂,而偏愛聽文哏的觀眾更是不計其數。文哏相聲的魅力所在不只是表面上的詞句文雅,更是對幽默的高級詮釋。使文哏活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文人氣質,聽文哏活同樣需要觀眾具備一定的欣賞水平。這樣相聲、演員、觀眾三者之間才能產生笑的共鳴。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那問題來了,文哏傳統相聲真的都是詞句文雅耐人尋味的嗎?也不盡然,也有極少數帶倫理哏和暗春的段子,比如《五行詩》這兩樣就都佔全了。入正活的第一個字“金”就佔了倫理哏,一個岳飛一個岳雲。後面四個小字,捧哏是“父子英雄”,逗哏是“隨父盡忠”。至於底包袱老觀眾都熟悉,也是暗臭的底。當然《五行詩》是文哏段子中極個別的例子,不能一概而論。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不過,郭德綱對文哏傳統相聲卻又有不一樣的看法。他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過:“文哏算是相聲裡面有身份的節目。可是你記住了,所有的文哏最後一定是以倫理哏結束,因為它找不到底。要想流傳下來必須得有倫理哏,必須得說我是爸爸,你是我兒子。”郭德綱給文哏的定性真的準確嗎?事實真如他所言嗎?今天就來聊聊傳統相聲裡的那些文哏段子。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文章會》,中國傳統相聲中的一顆明珠。“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的老話自古有之。雖說不好演,可幾乎是說相聲的都會這段,也都有自己使的路數。但無論誰演,無論怎麼改編,也沒有哪個演出版本里帶著爸爸兒子的倫理哏,更不用說低俗的臭包袱了。如果單憑《文章會》還不能說明一切的話,來看看其他“清白”的文哏段子。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歪批歪講的段子裡有沒有倫理哏呢?《批三國》《批聊齋》《三字經》《講四書》《講帝號》都是老觀眾再熟悉不過的經典,這些用故意曲解的手法來製造包袱的相聲裡也不存在半點倫理哏。除此之外,《八扇屏》《西江月》《雙字意》《楊林標》《文廟》《窩頭論》......等等膾炙人口的文哏傳統活也不符合郭德綱給文哏下的定論。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而所謂“文哏必須要以倫理哏找底,否則就沒辦法流傳下來”的說法更是荒誕謬論。“找底”就是一段相聲的底包袱。文哏相聲想要被傳承發揚,底包袱就必須用“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兒子”或是“你媳婦跟我如何如何”嗎?隨便舉個例子,《文廟》這段裡知縣老爺用四句詩當底包袱,“文朝丈廟兩相移,和尚不該說打齊。哪有先生查自曲,氣壞本縣賽東皮。”這是典型文哏段子的底包袱,沒依附倫理哏照樣被傳承至今。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再來看侯寶林的《講帝號》,用宣統和總統當了底包袱。侯:宣統......本來就懸著呢,拿棍兒一捅,吧唧掉下來了。郭:不對,他正字叫宣統。入了民國就改總統啦。侯:是啊,他這不是往外宣佈總統了嘛。郭:誒,那總統怎麼也沒做長呢?侯:總統嘛,上去一個捅一個......到了蔣介石也當不長啊。郭:誒,蔣介石可是大總統。侯:更壞了,大夥一塊捅!侯寶林不管是歪批宣統還是總統、大總統,似乎也沒有用到徒孫口中的倫理哏,但底包袱一樣精彩絕倫。

被郭德綱“抹黑”的文哏相聲要自證清白!傳統相聲沒你想象的不堪

  傳統相聲有精華也有糟粕,去粗取精才能讓相聲代代相傳。如果真像郭德綱所說,文哏相聲離開倫理就得失傳的話,這樣的文哏也就不能稱之為文哏了。事實上,諸多流傳至今的文哏傳統相聲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純粹性,也證明了這種觀點純屬無稽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