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風口背後的風口

上週美團成立十週年,讓我想起中國互聯網其實也經歷了一個百年不遇的大風口。


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對媒體人來說,十年過得太快,2010彷彿就在昨天,但中國互聯網已經大變天。


去年採訪一位騰訊前100號的創業者,我說你手裡的股票真是賺了。他說我2008年就套現離職了,如果是當年入職鵝廠且堅持十年的,可比我賺得多!


從2010年開始,騰訊和阿里的市值各自漲了至少20倍,像美團、頭條這樣的“10後”公司更是坐上了火箭。


過去十年中國的超級風口有哪些?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房地產。後者太複雜,本文只談前者。


好像王興在內部講過,什麼是國運?其實就是風口背後的風口。那什麼又是風口?十年前雷軍講“順勢而為”,後來把這四個字說得更加通俗易懂:風口來了,豬都能飛。


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十年前的這個風口就是移動互聯網。無論是騰訊阿里這樣的老炮兒,還是美團頭條小米等新貴,都是這一波紅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是3億,其中通過PC、筆記本上網的用戶是2.7億,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是3千萬左右。而到2018年底,中國網民數量是8.2億,其中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是98.6%。


PC互聯網用戶數量遞增直至最大值的過程,也是獲客成本逐步走向巔峰的過程。


2010年上半年,百團大戰拉開序幕。一位電商老兵告訴我,當時的獲客成本是20到50元,但到了年底,這個成本就變成了100到120元。2012年千團大戰結束的時候,已經漲至幾百元。


不斷推高的獲客成本本質上是用資本給未來加槓桿。2010年還發生了兩件看似平淡實則影響深遠的事件:一是樂視登陸創業板,正式進入資本市場,二是恆大地產成功發債13.5億美元,創造了中國房地產企業全球發債的年度最大規模記錄。


多年以後,互聯網和房地產成了中國去槓桿的兩大重災區:一個是流量越來越貴,一個是房價越來越高。


某種程度上,團購網站把PC互聯網的獲客成本拉到了歷史最高峰。與此同時,BAT開始成為創業者身上的三座大山。如何以最低成本找到新的流量來源,是擺在所有互聯網創業者面前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給PC時代的流量Loser們打開了廣闊天地。


從2010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流量有多便宜呢?這麼說吧,當時的應用商店就像各地園區瘋狂的招商引資一樣,求著開發者入駐。


像HTC、聯想這些國內第一批智能手機廠商更是飢渴難耐:為了做大應用生態,免費為開發者做應用預裝。據說今日頭條最早的獲客渠道,一個是360,一個是手機預裝,其中聯想手機是走量大戶。那還是中華酷聯的時代。


微信、外賣、網約車、信息流等幾乎所有爆款應用都是搭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順風車。


也正是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PC市場的出貨量連年走低,智能手機的銷售則恰恰相反,一路走高。


智能手機成就了中國移動互聯網,誰成就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


答案是:開源的安卓和成熟的山寨機產業鏈。


有人說是iPhone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但真正讓應用開發生態落地生根的,是安卓。


在安卓之前,塞班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草根開發者生態,但是塞班系統不穩定,到了第三代系統時還需要苛刻的認證,最關鍵的是塞班上的流量不是實時聯網的。而iOS系統封閉、強勢的准入門檻並不比塞班低多少。


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手機廠商在全球產業鏈上扮演者“血汗工廠”的角色,左手拿著MTK封裝好的板子,右手拿著電焊棒,就是硬件組裝工人。


而開源、開放的安卓,讓中國手機產業第一次敢碰軟件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一個傳統制造加工行業真正變成了互聯網行業——沒錯,變成了移動互聯網。


如果說安卓催生了大量應用開發者,山寨手機則培育了智能手機最關鍵的一環:Design House。小米、華為最初的爆款智能手機都離不開這些Design House的參與。


後來有人說,千元以下價位的智能手機終結了中國山寨手機行業,但把智能手機送上風口的,依然是山寨機江湖的老玩家。


沒有MTK,就沒有山寨機;沒有山寨機,就沒有聞泰、龍旗這些Design House;沒有Design House,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就沒有發動機。


有人說3G、4G時代的到來才是智能手機普及的關鍵,但是,智能手機和智能手機產業是兩個概念。為什麼全世界的手機都在中國生產、製造?就在於中國已經有了完整的功能機和山寨機產業基礎,而 Design House則是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彎道超車的關鍵先生。


從2008到2013年,中國山寨手機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1.7%,大大高於正規手機(主要是功能手機)同期的4.4%。事實上,功能機與山寨機的主要區別,一個是先領證後上車,一個是不領證就上車。從工具屬性來講,差別不大。當然山寨機更便宜。


當年UC在山寨手機上,就相當於今天的拼多多+頭條+陌陌+QQ音樂……準確滴說,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應該是始於山寨手機,從珠三角到長三角的工廠宿舍裡,誕生了最早的互聯網下沉市場。


山寨機之於智能手機的意義,套用偉人的話就是:山寨機是宣傳隊、山寨機是播種機。


山寨手機是中國山寨產業的集大成者,但不是唯一玩家。在山寨手機之前,中國先後出現了山寨VCD/DVD、山寨MP3、山寨上網本。某種程度上,當年的電腦攢機也是一種山寨形式。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VCD突然成為中國家庭消費的新時尚。1995年中國VCD銷量是60萬臺,一年之後這個數字整整增加了10倍。到1997年,銷量突破1000萬臺。


中國第一家VCD企業萬燕,當年用2000萬美金的研發投入創造了一個新市場,但很快市場份額就從100%跌到1%。


原因很簡單:大批湧向VCD行業的中小企業一沒技術二沒資本,既不能像日韓企業那樣可以做到縱深垂直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又無法複製萬燕高舉高打的拓荒路徑。


怎麼辦?中國製造崛起的秘密誕生了:產業分工。


知乎網友水晶球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一批專業的物料配套、主板生產、模具和外殼廠商在深圳和東莞紛紛成立,向這些中小企業供應主板、模具和外殼,即所謂的“公板公模”:多家下游客戶共用主板和模具,只在外觀包裝、開機畫面和品牌LOGO上做少量改動,承擔非常簡單的後端組裝任務,將技術開發、物料採購和備貨帶來的成本和風險最小化。上游的芯片廠商由於自己的人手和技術支持力量有限,難以支持眾多中小客戶的需求,在提供關鍵技術的Turnkey方案後,也樂於支持這些中間環節的主板和模具客戶,通過他們的網絡支持更多的下游的中小客戶。


後來的DVD、MP3、山寨手機,都是靠兩條腿走路:公板公模和Turnkey方案。前者養活了珠三角成千上萬家中小配套企業,後者做大了聯發科。這兩套人馬歷經江湖二十年,長盛不衰的原因就在於,行業會變,但產業分工不會變。


當年做VCD的,後來改行做了電話(座機)和小家電;當年做BP機的,後來改行做了手機和數碼產品(MP3);當年做MP3的,後來做了手機,比如魅族和藍魔做手機之前,主業就是MP3;當年做山寨手機的,後來改行做了可穿戴和新型小家電;當年給山寨手機提供打包方案的聯發科、龍旗,後來開始給智能手機提供打包方案。


城頭變幻大王旗,風口的背後還是風口。對中國製造的產業升級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事件,無疑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


2001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總額是4500億人民幣,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萬億人民幣,佔全國出口總額的20%,同時接近於1993年全國的GDP總額。


我想說的是,國運才是一家企業最大的風口。20年前的入世對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有何影響?看看騰訊和阿里當年是如何渡過生死劫就知道了。


2000年,也就是與美國簽署入世協議的第二年,中國電信行業為了應對入世後的競爭(根據協議,電信領域是外資進入的重點),從中國電信分離出一家獨立的新公司:中國移動。


而為了儘快在市場上站住腳,中國移動模仿日本的電信運營商NTT,於當年推出了一項移動增值業務,即移動夢網。當年8月15日,剛剛成立不久的深圳移動就與騰訊簽署增值服務合作協議,移動拿1.5成,騰訊拿8.5成。直到幾年後上市,騰訊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增值服務。


沒錯,當年春天互聯網泡沫破滅,中國移動的這個無心之舉,挽救了寒冬中的騰訊。同時被中移動挽救的,還有網易。


中國入世最大的受益者是外貿行業,這正是20年前阿里巴巴的主要賽道:中國入世之後,阿里2003年每天收入100萬元,2004年每天盈利100萬元,2005年每天納稅100萬元……


和騰訊一樣不幸,阿里在第一個互聯網週期就趕上了互聯網泡沫,但和騰訊一樣幸運,阿里在第一個互聯網週期就趕上了中國入世帶來的巨大紅利,儘管這種紅利以一種措手不及的方式到來,就像天上掉下的餡餅。


今天的形勢與中國入世前後的情形極為相似: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國家正在重新制定遊戲規則,互聯網公司遭遇成長的煩惱、緊接著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其實再難,也沒有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難。當年中國9.6億人口,有7.7億是貧困人口,也就是說10個人裡有8個人是“困難群眾”。那一年深圳只有1家電子產品工廠,當時誰會想到深圳日後會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首都”?


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WTO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開放、順應世界大勢。所謂風口,就是認清形勢。國運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