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漲漲跌跌背後的故事

  近日的國際油價暴跌,又再次看到了前段時間網絡刷屏的一個段子:“十年前,2008年3月20日,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國內油價6.3元;十年後的2018年5月26日,國際原油每桶75.56美元,國內油價7.4元。

可能是桶貴了!”那麼事實真是像段子一樣嗎?

中石化對此表示,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一度飆升至14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若按照成品油定價機制執行,國內汽油價格應保持在10元/升左右,遠高於6.3元/升。為了減緩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由國家對成品油價格實施調控,國內原油價格僅為80美元/桶。當年,承受嚴重價格倒掛的“三桶油”為高油價支付了1652億元,其中國家補貼632億元。

同時,消費稅的增長也讓我們普通消費者的降價體驗“很不爽”。2008年以來,成品油消費稅漲了近7倍。成品油消費稅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成品油時交納的稅費,在生產、委託加工、進口等起始環節由煉廠等主營單位繳納,徵收對象包括汽油、柴油、燃料油等7個子目,歸屬中央稅種。中國從1994年開始對汽油徵收消費稅,2008年,國內汽油消費稅僅在0.2元/升。2014年末至2015年初,國內成品油消費稅在45天內迎來三次上調。當時,財政部表示,中國的消費稅不是普遍徵收的,僅對“部分高耗能、高汙染、高消費等特點的消費品徵收”,“對成品油徵收消費稅,有利於促進資源節約,抑制對能源的過度消費,是國際上比較普遍採用的做法。”對於選擇的上調稅率的時機,財政部解釋稱“選擇油價下行時實施,不僅沒有因提稅導致油價上漲,還實現了提稅與降價同步,兼顧了宏觀調控需要和社會承受能力。”三次上調後,汽油消費稅為1.52元/升,維持至今。

除了消費稅外,中國消費者在購買成品油時還需要支付增值稅、城建稅等。粗略估計,流通環節的稅負成本在整個成品油價格中佔四成左右。


油價漲漲跌跌背後的故事

最後,油品的不斷升級也拉昇了我們的使用價格。中國眼下原油56%至57%依靠進口, 但進口原油質量不高,進口原油中約60% 是中硫油,10%為高硫油,大大增加了煉油脫硫的難度。將汽柴油標準從國三提升到國四,需要增加以及改造加氫裝置,與之相對應,每噸增加的成本大致為160-200元。而將油品標準從國四提高到國五,增加的成本只會更大,每升成本又增加了0.33元左右。

綜上所述,一國油價是高是低,不能只單純看總價的高低。各個國家原油獲取成本,運輸加工成本,稅費成本,油品升級成本以及環保控制等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判斷油價的高低,還是要綜合以上因素進行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