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引言

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沿著可預期的平淡軌跡度過;但如果某一天,一通電話,一封信或一個陌生人的來訪,突然擊中了你,甚至將以往的日子都顛覆,原本相信的東西由此崩塌。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戲劇性正是這麼產生的,《45週年》中的主角夫妻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鑑於他們已共同度過了45年,走向人生的暮色,這種變故帶來的震盪就更加劇烈了。

電影《45週年》,於2015年2月6日在柏林電影節首映,主演是英國的資深演技派夏洛特·蘭普林與湯姆·康特奈。兩位更是憑藉該電影雙雙摘得當年度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女/男主角。

故事講述了凱特與丈夫傑夫的45週年結婚紀念日即將到臨,此時一封意外來信通知傑夫,他50年前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意外喪生的女友遺體被找到了,因為冰封,她甚至還保持著年輕時的容貌。傑夫從此將自己封閉在回憶的閣樓裡,而凱特則在準備紀念日party的同時不斷忍受著不安和嫉妒。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女主角夏洛特·蘭普林

影片拍攝背景是廣袤而多霧的英國鄉村,稱得上風景如畫但絕不是晴朗明媚。女主角凱特的社會身份為一名受人愛戴的退休教師。這一切都為電影定下了剋制壓抑的基調,伴隨著濃濃的英式口音,緩緩展開這並不激烈但極具深意的故事。

45週年的婚姻,通常稱為“藍寶石”婚,距離50年的“金婚”只有一步之遙。此時兩人已攜手度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共同走向暮年,多半是可以說“塵埃落定”的時候了。而電影的主角又是如何在短短一週內,就面臨婚姻破滅的可能呢?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恩愛的凱特和傑夫

一、 愛情:它的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本質卻從來都不可捉摸

女主角的婚姻本是45年“穩穩的幸福”,在她開始懷疑丈夫更愛的是別人時,突然如履薄冰。

“愛情”已經是現代人最熟悉不過的概念了:多少名著小說,多少電影電視都圍繞著它。不誇張的說,當代人尤其女性多多少少是在偶像劇愛情童話的餵養中長大。但愛情究竟是什麼呢?“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在700多年前提出的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懸在人類的頭頂。

丈夫傑夫接到那封意外的信,立刻像失了魂一樣,喃喃地說“她的樣子定格在1962年,而我卻是現在這副模樣”。不必說朝夕相處的妻子,鎮上隨便誰看一眼都知道他不對勁。最初他還向妻子解釋幾句,漸漸地索性自己一個人沉入回憶的深淵——半夜來到閣樓上,播放許久以前的照片幻燈。

傑夫完全變成了一個痴呆的老人,或者說變回了一個任性的孩子,全不管結婚紀念日的事情,只顧在閣樓上不斷翻看、回憶、呢喃,甚至還計劃動身去瑞士看“前女友”。這樣的行為,讓凱特不禁懷疑,或許那個50年前死在阿爾卑斯山上的女人才是他的最愛?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一起閱讀的凱特和傑夫

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得而知。“愛情”,這簡單的兩個字之所以能發端出古往今來無數的故事傳奇,原因正是其本身的不可捉摸。我們可以知道光的速度,瞭解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但從沒有任何機器或手段可以測量愛。

既然無法觸摸本質,人們只能從表象入手:用對方對自己“好不好”來代替“愛不愛”。精心挑選你喜歡的禮物,記住你最愛吃的東西,生病時候的親身照料······我們相信“時間能證明一切”。45年的相伴相親下來,凱特或許從沒想過傑夫會“不愛”自己。

但表象並不總是能反映本質。一封意外來信,讓45年筆直順暢的日子突然轉了個急彎。得知前女友出事時正懷著孩子,凱特更是大受震動。

“如果當時她沒有發生意外,你們會結婚嗎?”她終於問出來。

“會。”傑夫幾乎是脫口而出,沒有多少心裡掙扎。

在故事開頭時,曾借來訪者之口告訴觀眾:他們夫妻沒有孩子,家裡也沒有任何合影。凱特隨口說是傑夫不喜歡拍照,一切都順其自然。而如今閣樓上那保存良久的老照片,那個沒能出生的孩子,以及傑夫躲在閣樓裡的態度,難免讓凱特懷疑:她這些年會不會只是做了另一個人的替身?不要孩子,不要合影也都和那個人有關?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落寞的凱特

一旦她有了這種懷疑,平靜幸福的生活就此裂開了巨大的豁口,再難縫補了。

“愛是無法衡量的。”共同走過了45週年,但僅僅一封信、幾張照片就將她變成了丈夫眼裡的透明人。這是凱特所絕沒料到的。而那封信如果不出現,她這一輩子也不會知曉,原來還有那麼一個人在丈夫心中佔據著比自己更重的分量。

這部電影的設定有些獵奇,但情感卻真實的讓人害怕,尤其是對愛情理想主義者來說甚至是致命的。因為它提出了一個可怕的可能性:在愛情上,用表象代替本質或許並不可靠,也就是說你可能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被愛或者在愛著。

人人都在談論著愛情,人人也都摸不準愛情。如果朝夕相處45年的時光都可以在幾天內被一封短信掀翻,那我們拿什麼去相信自己對愛情的判斷呢?而現在堅信著彼此相愛的人,誰又能料到屬於他們的那一封信什麼時候來呢?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產生隔閡的凱特和傑夫

二、 婚姻:建立在愛情和平等基礎上的現代婚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脆弱

如果說愛情是一種簡單的“靈魂的感覺”,那麼婚姻則是更復雜的社會意義下的關係。在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愛情”遠沒有這樣崇高的地位。那時的婚姻結合,對於大家族來說是為了門當戶對,利益相關;對於底層人民,則是搭夥過日子,謀求共同溫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女性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越來越認同婚姻應當建立在“愛情”和雙方“平等”的基礎上。但官方數據顯示,這樣的現代婚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脆弱。在我國,國民離婚率從2003年起連續呈上升趨勢;美國、俄羅斯離婚率在50%作用,而歐洲和比利時,離婚率甚至高達71%

電影中的凱特和傑夫是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妻。由於沒有孩子,所以這個家庭全憑夫妻間的感情作紐帶。他們過著平靜的退休生活,凱特偶然開車去城裡採購食物,傑夫就留在家裡修修抽水馬桶,他們閱讀、談話,算得上相敬如賓。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凱特

這樣和諧美好的生活,為什麼會在短短几天內被顛覆呢?

首先,現代婚姻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正如前文所言愛情這回事捉摸不定,一旦其中一人對愛情失去了信任,猜疑爬上心頭,那麼婚姻的地基就直接動搖了。

再談“平等”,這意味著雙方心靈上的對等,而現實中不免對應了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對等。夫妻關係和睦時,“平等”是促進他們進一步加深交流,相互照顧的有利因素;當雙方有了嫌隙或者感受到“愛情”幻滅後,平等正是推動他們離開彼此的動力之一,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沒有了傳統婚姻的利益捆綁和生存劣勢,失去了愛情的夫妻很容易分道揚鑣,畢竟“誰離開了誰,也都能好好活下去。”

正是這些建立現代婚姻的基礎,決定了其脆弱的本性。

終於等到了紀念日的那天,Party上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用別人家的照片拼湊出了他們夫妻的照片牆,音樂和歡笑聲中,一切好像恢復了正常。傑夫在發言時甚至留下了熱淚,感謝凱特這些年的相濡以沫,說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男人。人群將他們簇擁在一起,凱特和傑夫相擁跳起舞來。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結婚紀念日

到這裡,幾乎要回到傳統的大團圓結局上了。音樂響起,是傑夫堅持要用的《smoke gets in your eyes》,他們的結婚典禮上也是同一首。”Yet my love has flown away, I am without my love······”凱特突然醒悟,或許這45年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錯誤!連最初的這首歌曲也只是為了紀念他們的愛情!

凱特終於甩開了傑夫的手——故事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

在此之前故事都是無比壓抑的,觀眾不禁為凱特叫屈和不值。直到一曲終了,她露出痛苦但堅定的表情甩開丈夫的手,才終於讓人有了過癮的感覺。

現代婚姻裡,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感受到了愛情的幻滅甚至欺騙。所以即使45週年的共同生活,一段令人稱羨的“藍寶石婚”,也不能阻止她甩開的手。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傑夫

三、 兩性: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說了幾十年依然奏效

《45週年》這部電影有趣的是,男女觀眾的體驗差異較大。

身邊看過的女性朋友,無一不為凱特心痛,哭訴著“她45年都生活在謊言裡”,直接大罵傑夫“渣男”的,也不在少數。而男性朋友這邊,卻冷靜地多,他們分析著“傑夫這也不算欺騙啊,更不是精神出軌,就算那是年輕時候一個男性朋友的屍體被發現了,也會震驚好幾天吧。至於這麼嚴重嗎”。或許也有那麼幾個人在心裡默默覺得凱特有點“作”吧。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是美國作家約翰·格雷的心理學著作。對照著凱特和傑夫的故事,可見兩性差異仍然是親密關係破裂的元兇之一。

收到那封信後,凱特質疑為什麼我之前不知道你們關係那麼好,甚至還有了孩子?傑夫解釋說我剛遇見你這麼漂亮的新女友,怎麼可能提這些細節,而且畢竟是傷心的事。這裡傑夫可能察覺到了妻子對自己保有秘密的不滿,於是藉著內心的起伏,向凱特傾訴起自己和前女友的往日時光來······結果當然是讓凱特更加生氣。“我不想再談她了”,妻子表示了拒絕。但傑夫忍不住陷在回憶裡,於是半夜起來去閣樓獨自翻開照片,不再打擾妻子。而這一行為卻更加激起凱特的嫉妒和不滿。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男人用語言傳遞信息,而女人則用來表達情緒。傑夫只聽到了妻子的表面意思,卻沒有去探究她的情感內核:無論是一開始想要了解他的過去,還是後面的拒絕談論,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希望丈夫仍然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那個過去的人。

男人通過躲進“洞穴”來解壓,而女人則害怕突然沉默的伴侶。那個收藏著老照片和筆記本的閣樓就是傑夫的“洞穴”。坦白說面對突如其來的信他內心的激盪絕對不小,同時也面臨了妻子的質疑,這些壓力最終推著他走上安靜的閣樓,在沉默裡尋求解決辦法。而這一行為,在凱特看來卻分明是對自己的迴避,在閣樓上丈夫和死去的前女友才是夫妻,自己只是外人。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出版發行以來,已將近過去了20年,兩性差異依然影響著親密關係的和諧。即使是凱特和傑夫這樣攜手共度了半生的夫妻,面對突然狀況,也可能因為忽視了兩性差異而栽跟頭。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結語

總的來說《45週年》是一部餘味十足的電影,適合一個人靜靜欣賞。看完後沒有一般好萊塢電影的暢爽,反而覺得心頭被什麼堵住了,甚至在回想時有那麼一絲害怕:原來即使45年的婚姻,倒塌起來也僅僅是一瞬間的事。

“每一對戀人都是一個奇蹟”。越是經歷豐富的人越是能體會愛之艱辛,我們需要化解多少誤會,忍住多少衝動,甚至承受多少委屈才能一直握著彼此的手呢?電影中不難看出,凱特和傑夫都為維持這段婚姻付出過努力······《45週年》表現了導演對當代愛情和婚姻的真誠態度,悲觀中帶著尊重。鏡頭貼著生活的脈絡記錄老年夫妻平凡的日子,所有的不安都有理由,所有的沉默都不難理解,而最後的結局竟在無奈中包含著必然了。

《45週年》|愛情、婚姻、兩性,為何“藍寶石婚”走向破滅?

凱特

至於電影的核心問題:傑夫是否真的更愛那位前女友?他的行為是否真的構成欺騙甚至是背叛呢?由於近兩個小時的時長不可能展示生活的所有,也可能是因為電影語言獨有的曖昧屬性,觀眾無法作出絕對的判斷。畢竟按照凱特的視角,他們的婚姻生活可能從頭到尾都籠罩在丈夫紀念前女友的陰影下:不拍合影,不要孩子,連婚禮上的歌曲都是為紀念死去的愛情。但若真要追究起來,在傑夫的角度也完全可能是巧合或無心而為。“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這也是電影的魅力之一吧,提出問題卻並不給答案,任由每個人在心裡投射出他們自己的影子。

不少影評人把《45週年》列為“不適合情侶/夫妻一起觀看的電影”,更有甚者直接說是“看了會分手”的電影。 在一片“愛情偉大”歌頌聲中,這個故事確實給了我們全新的視角:天真地相信愛情永恆、“從一而終”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的我們需要看到愛情的變幻無常,洞察婚姻脆弱的本性,並在尊重兩性巨大差異的基礎上構建新時代的婚戀關係。拋棄盲目樂觀的幻想,去擁抱真實人生中的無奈和兩難,我想這是《45週年》的意義,尤其對年輕觀眾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