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婚姻故事》講的是愛情、婚姻、生活本身。 電影對於生活的呈現實在真實細膩,也觸目驚心,十分鐘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

說著傷害彼此的話,卻刺痛自己的心

婚姻,在宣誓的時候有多神聖和美好,在別離的時候就有多虛偽和自私,結婚把彼此黏連得越緊,離婚就把對方撕扯得越深。婚姻故事裡沒有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有過笑,有過淚,是在彼此心靈劃下傷口的共犯,也是相互利用改變人生的同謀。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電影從婚姻關係的本質、婚姻與個人價值的矛盾和婚姻關係的痛苦三個方面講述著美好又殘忍的婚姻故事,更讓我們懂得婚姻的真諦。

01.婚姻關係就是權力關係

在電影描述的關係裡,妮可是弱勢的一方,也許因為她“在見到查理兩分鐘以後就愛上了他”;也許因為當時她更想結婚,而查理並不那麼想結婚;也許因為她是女人,而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總比對男人高得多。

比如:父親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稱道,而母親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饒恕的,丈夫會做飯、燙衣服就值得妻子寫在功勞簿裡,而妻子不關碗櫥門就能被指控為懶惰、邋遢。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①一旦有了強勢方和弱勢方,就有了忽視和壓迫

弱勢方的願望不被重視,聲音不被聽見,長期被要求無條件付出並且被視作理所當然。強勢方的願望立刻會成為現實,弱勢方的願望永遠只能停留在“討論”階段,而且強勢方甚至完全意識不到這一點。

在離婚戰役打響時,查理最初的反應是驚愕、不解、覺得妮可不近人情。查理的律師在法庭上質問妮可的律師:你怎麼可以這樣雙重標準?

結果女律師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

我想觀眾看到這裡大概會覺得這個女人惡毒討厭。可是真相是:她說得完全正確,而且她的方法也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當強者在婚姻關係內用雙重標準壓迫弱者的時候,他怎麼不問問自己“你怎麼可以”呢?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②忽視和壓迫之後便是雙方的拔刀相向

在權力關係裡的弱勢方若想爭取權益,也許從來只有一條路:向對方宣戰。妮可這樣做了,她的女律師代表她這樣做了。但更遺憾的是,我們從來都是要求親密關係必須是溫情的、為對方著想的。

在親密的夫妻關係中,強勢方永遠不會大發慈悲去解決弱勢方的困境,妮可只有要求離婚,只有劍拔弩張地傷害對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最後她實現了並不過分的願望。可是為了這一點,他們付出了多麼巨大的代價。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③拔刀相向之後便是婚姻關係的結束

雙方的爭吵中,查理一再強調過去的生活在紐約的生活才是對的生活,是值得延續的生活,其實不僅是涉及亨利在哪裡生活的問題,而是在緬懷那個他曾經擁有絕對優勢的權利關係。

來到洛杉磯,意味著一切權利關係的扭轉和強勢地位的喪失。很多人同情查理,是因為看到他一步步地失去,陷入困境,卻沒有看到正是因為他原來是擁有最多的那個,才會有後面的失去。

而妮可,本來就一無所有,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一無所有的妮可,到最後還在給予。雙方互相廝打到遍體鱗傷,婚姻破裂。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在我看來,有些人會覺得這一切本來都可以避免。如果查理能重視一下對方的願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決定離婚的雙方能坐下來好好談,就不至升級為昂貴醜陋的律師大戰。但從權力關係的角度,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弱勢方永遠不可能靠溫和的抗爭在親密關係內部得到強勢方的施捨,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選擇。

貫穿全片的核心,歸根結底是在現有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以及對女性覺醒的不適應,以及這兩者帶來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從往年我國《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公佈的數據來看,在導致離婚的原因中,居首位的是“感情不和”,比例高達77%。這結果太不令人意外了,因為,這就是個正確的廢話,所有原因歸根結底都是感情不和,就像你說所有死亡原因都是心臟停止。

他倆是感情不和嗎?是也不是,感情和也可以離,非要說原因,更多是因為一方獨立人格的不斷壯大,另一方卻還習慣停留於舊的權力關係中,想找藉口,也想找出口,自然而然地就會走向離婚。離婚的醜陋不在於兩個曾經相愛的人如今惡語相向,而在於揭掉了親密關係的皮以後,權力關係就是樣直白與噁心。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02.婚姻和個人價值的矛盾

“沒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這句話,似乎很適合用來形容《婚姻故事》。電影講述的正是這樣一種愛情中的兩難狀況。儘管兩人在情感上依然需要彼此,但也深刻意識到這段感情阻礙著我們去實現各自的價值。

妮可和查理是典型的文藝青年夫妻,妮可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演員,在一部票房不錯的青春性喜劇中的女主角讓她有了大紅大紫的機會,但偶然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看舞臺劇,她遇到了舞臺劇導演查理,兩人一見傾心,決定搬去紐約,結婚生子,一切事情順心如意,眾人豔羨。

但就是這樣步調契合,沒有出軌,沒有爭吵的一對模範夫妻,卻也陷入了離婚的境地,甚至分居之後兩人也依然看起來互相愛慕,問題究竟是出在了哪裡?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一切都起因於妮可個人價值的難以實現。

①內因

妮可控訴這段婚姻,更像是對自己的重新審視。她認為自己只是“接受”了查理和紐約的一切,漸漸地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她意識到在查理的世界裡自己沒有話語權,活在查理“陰影”下的妮可決定逃離他的光環和控制,離開所謂的“紐約的幸福生活”,去過自己的人生。

與查理組成家庭的妮可,遠離了自己的家鄉洛杉磯隻身來到紐約,她放棄了她剛有起步且一片前途大好的演員事業,進入了查理所在的舞臺劇行業成為了一名舞臺劇演員,生活溫飽無憂,但也無所期盼。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②外因

在舞臺劇領域上頗有天賦的查理事業穩步有升,即將帶著自己的作品前往百老匯。這讓妮可感到挫敗,她覺得自己成為了查理的附屬品。還有就是洛杉磯的一個美劇試播集向妮可拋出了橄欖枝,這個機會就像一記重錘捶開了了妮可壓抑已久的內心,也讓她下決心離開查理,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自己的演員事業。

查理和妮可並非俗人,從事文藝工作的兩人都是視金錢如糞土,離婚這件事也並非綠帽子小三等原因,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偏差。而當兩人為了孩子的撫養權開始計算誰能在兩週之內多帶孩子一天的時候,偏差也就變成了衝突。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電影就是在這種複雜且微妙的情緒之中慢慢推進,曾經那麼相愛的兩個人,為了離婚後孩子的撫養權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在那場最爆發的吵架撕逼戲中,兩人吵得越激烈,就越讓觀眾回想起電影開頭之時的甜蜜。

妮可說因為婚姻,她放棄了那麼多,放棄了電影、放棄了洛杉磯、放棄了導演夢。查理也說因為婚姻他放棄了那麼多,放棄了青春、放棄了自由,放棄了豐富的情愛生活。

我覺得他們說的都完全正確,也都相當錯誤。親密關係永遠意味著放棄一部分自我,這無可避免。

在我看來,說“因為婚姻,我才沒能實現什麼什麼”的藉口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質的原因。把婚姻當作擋箭牌,當作不承認自己失敗的理由,往往只是種自欺欺人的軟弱之舉。婚姻就是兩個人相互妥協的過程,關鍵就在於尺度和分寸的把握。那妥協可以幸福嗎?那你就要看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了。可是,當有一個人犧牲了自己的價值而對方卻無動於衷時,婚姻關係就危險了。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03.婚姻的痛苦不是爭執和對抗,而是滲透在生活中的愛意拉扯

電影對兩人愛意的描述完全不亞於他們的離婚爭端,甚至是超越了爭端本身,體現在電影的很多鏡頭中。同時,影片採取的雙視角敘事方式。

①妮可視角。以妻子妮可的獨白讓觀眾理解離婚的合理性,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自我與家庭的矛盾可能已經引起很多觀眾共鳴

①查理視角。後半部分則大量觀察丈夫查理的反應,以查理的心理狀態的崩潰為線索推動情節發展,讓人看到婚姻生活中的一個無奈現實,就是似乎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這樣可以比較公正和客觀的敘事手段展示了婚姻故事的複雜性,避免只聽一人之言的片面立場,讓不同的觀眾都能在雙方的情境中找到感情共鳴。

《脫口秀大會》的嘉賓思文曾經吐槽過她和老公之間是最純潔的男女關係,把夫妻過成了兄弟,雙人床換成了上下鋪,這引來了很多人的歡笑和共鳴。思文這段話說進了很多人的心裡,婚後兩個人的激情已經不在,早就把日子過成了左手摸右手。

《婚姻故事》:家庭權利結構下,女性的覺醒和男性的不自知

其實,每段親密關係中都有陰暗的一面,它一直都在,它是婚姻與愛情的毒瘤,只不過一直被關著。從坐在馬桶上不關門,到說話帶著丈母孃的口氣,甚至於希望對方乾脆出門車禍一了百了等場景中都可以看出來。

越瞭解一個人就有越多的證據去證明這個人討厭,因為你知道她(他)所有缺點的模樣,你知道冰山之下所有的不堪。這惡意一旦被釋放了,也就再也回不去了。

這也許是愛情中最讓人無力的地方,互相敬仰互相愛慕,看著對方的眼睛都好似放著光,卻也因為生活磨平了激情的稜角。當一方開始更多的遷就另一方,而另一方無從察覺也毫無反應之時,這惡意也就釋放出來,裂痕也就慢慢顯現,直至無法彌補。

結語:

《婚姻故事》摒棄了非黑即白的單向探討,落腳於平凡瑣碎的摩擦、抱怨和關懷,將看起來很糟糕的撫養權爭奪大戰披上了日常生活的溫暖外衣,我們在凝視電影主人公婚姻的同時,也得以悄悄凝視著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