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來了、電子煙滅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顧

5G來了、電子煙滅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顧

5G手機、衛星星座、AI換臉、數字貨幣、意念控制機器……從太空到地面、從大腦到數據隱私、從全球競爭到技術自主、從備受爭議到漸漸合規,2019年的科技突破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9年的科技趨勢有的如5G,即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如電子煙,在質疑中謹慎尋找生存之道;有的如人工智能、區塊鏈,淘汰打造的概念,開始沉澱具體的應用場景;更有像量子計算那樣的,在為下一個十年的生活變革蓄勢準備。

仰望星空的背後是常年的埋頭研究,挑戰和機遇的並存是永恆的命題,追尋極限和渴求進步更是人類自古的天性。

5G來了

2019年,是中國的5G商用元年,也是世界各國在5G賽道上競爭漸漸火熱的一年。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成為了繼韓國、美國、瑞士、英國後,第五個正式商用5G的國家。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同在6月6日,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 @老師好我叫何同學 發佈了自己測試學校5G網絡的視頻,視頻中5G網絡以超4G網絡近10倍的下載速率瞬間引爆熱議,使得更多人展開了對5G和對未來的思考及想象。

這一年,國內5G資費套餐正式上線、首個5G商用手機發售、工信部核發5G專屬號碼……從基站到終端、從資金投入到政策支持、從研發到應用,中國5G商業各環節正加速開發,產業鏈也漸漸邁向成熟。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近日發佈的信息,中國5G元年相關指標,如終端、基站出貨量、用戶數等全面超越4G元年的相關指標。在這場關乎未來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通信戰役中,中國並未落後。

民營航天“飛起來了”

2019年,國內外的民營航天公司都煥發了新活力。

在國外,SpaceX 龐大的 Starlink 衛星互聯網計劃已初具規模。2019年5月24日,搭載了 60 顆 Starlink 測試衛星的獵鷹9運載火箭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發射。按照計劃,SpaceX 將在未來六年內發射6000顆左右的衛星,以此速度計算,SpaceX 每月平均發射衛星的數量將達到80-100顆。

2019年,衛星組網漸成各民營航天公司計劃一部分的同時,如何低成本地批量生產衛星,成了一大方向。

在國內,2019年7月25日,中國民營航天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並高精度入軌、首次實現太空廣告並視頻回傳,北京星際榮耀成為除美國以外全球第一家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公司。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

鴻蒙出鞘

這一年,華為、中興等一系列中國品牌被列入美國的“實體清單”,中國科技製造業的底層技術,尤其是芯片和系統的自主化能力開始被民眾廣泛關注。

2019年8月9日,華為正式發佈自有操作系統鴻蒙,這是一款基於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佈式操作系統,它將適配手機、平板、電視、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等多終端設備。在安卓系統、蘋果IOS系統外,這一年或主動或被動,中國終於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鴻蒙系統

同在這一月,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開發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天機芯”驅動的“無人駕駛自行車” 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封面。施路平等人發表的“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天機芯片架構”論文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

2019年,技術的自主可控已成為中國科技企業的重要課題。

電子煙滅了

電子煙在2019年無疑是個備受矚目的行業。

一年光景內,美國電子煙巨頭Juul的估值從380億美元腰斬至164億美元。2019年下半年,各種有關電子煙致死和誘導青少年的指控,像雪花般向電子煙行業襲來。

2019年11月1日,兩部委再發《關於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受此影響,在中國,電子煙企業無法再在網上進行銷售和廣告。

此後的兩個月裡,國內電子煙小代工廠和品牌倒閉的倒閉、裁員的裁員,還想繼續的將合規當成企業重點,線下渠道的血腥拼殺也隨之展開。

從年初資本的集中湧入,到年中質疑的輿論,再到年尾收緊的監管,國內電子煙行業經過大起大落的2019年後,開始進入洗牌和合規期。

人工智能脫離“喊口號”

2019年9月初,社交媒體都被一個名為“Zao-逢聯造戲”的換臉APP刷屏。

只需上傳一張照片,這款APP就能把諸多明星塑造的角色換成用戶自己的臉,漫威系列的“緋紅女巫”,《泰坦尼克號》中小李子扮演的“傑克”,或是《喜劇之王》裡的“柳飄飄”…… 短短几天內,該APP就登上了蘋果商店免費榜第一的位置。

但由於該產品涉及侵犯著作權、肖像權、隱私權等諸多法律問題,這款APP背後的AI換臉技術引發了眾多爭議與質疑。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AI換臉

第一個真人形象的虛擬主播、自動駕駛仿真系統、智能城市建設……2019年的人工智能開始脫離造概念和喊口號的階段,有實力和能沉澱的企業開始將技術落實到具體的場景中。

量子計算時代近了

今年10月,谷歌“量子霸權”論文以封面重磅的形式在Nature正式發表,研究人員聲稱已實現量子霸權,他們通過量子計算機能在3分20秒完成全球第一超算花費10000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這樣強大的量子計算能力,未來在航空航天、地理氣象預測、金融投資、交付路線和藥物研發等領域都有著極高應用價值。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谷歌聲稱實現量子霸權

這一年,谷歌、亞馬遜、微軟、Rigetti Computing和IBM在量子計算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進展。不過,量子計算時代雖然已經來臨,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量子計算機仍需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與我們見面。

區塊鏈被正名

2019年的區塊鏈火爆依舊。

6月18日,Facebook發佈了Libra的商業白皮書和技術白皮書。白皮書顯示,Libra的目標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以多種法幣為資產儲備,打造一種新型全球電子加密貨幣。除了Facebook之外,Visa、Mastercard、Paypal、Uber等大機構都參與其中。

但令扎克伯格沒有想到的是,Libra理念剛剛面世,就立即受到全世界的質疑,libra可能會帶來的隱私、洗錢、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穩定問題引發多個國家監管層面的擔憂。至10月中旬,由於擔心監管審查受到敵對,Libra協會最大的七個潛在參與者宣佈退出,其中就包括支付巨頭Visa,萬事達卡,PayPal和Stripe。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國外Facebook數字加密貨幣頂風前行的同時,於國內,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領導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10月25日,新聞聯播甚至把開頭的前五分鐘全部用於介紹區塊鏈。

憑此契機,在監管地帶模糊了許久的區塊鏈技術終於被正名,在這之後,區塊鏈概念百股漲停,一天之內,相關股票市值暴漲1600億。國內漸冷的區塊鏈又瞬間轉熱,雖然此後相關概念股市值有所回落,但區塊鏈的未來發展勢頭已是誰都無法否認。

腦機接口技術爆發

從SpaceX到特斯拉,2019年的馬斯克又帶更多人將眼光投注到了腦機接口技術領域。

2019年7月份,馬斯克創立的Neuralink公司發佈了一款腦機接口新技術。馬斯克稱,Neuralink將計劃於明年實現在癱瘓者的腦中植入電極。7月底,國際期刊也發表了美國科學家“語音解碼器”相關研究,該研究利用腦機接口分析大腦信號來判斷人們在說什麼,臉書是研究的資助方之一。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新技術

其實,腦機接口技術並非一項新技術,如今國內外都有不少團隊在研發。

比如在2019年年初的CES上,BrainRobotics就展示了一款可以通過肌肉神經信號直接控制的智能假手。通過這款智能假手,殘疾患者已經實現了可以用意念寫毛筆字、彈鋼琴等複雜操作。

國內相關專家則認為,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已經進入第3階段。第一階段是科學幻想階段,第二階段是科學論證階段,當下的第三階段主要聚焦用什麼技術路徑來實現腦機接口技術,此階段將出現各種各樣的技術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技術爆發期”。

網絡安全進行時

2019年更多企業和個人開始注意保護自身數據隱私信息。1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就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頻繁騷擾用戶、過度索權等侵害用戶權益問題,開展信息通信領域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12月19日,工信部通告在自查自糾階段已有共8000多款APP完成整改。

國內數據保護進行時,谷歌、Facebook等國外科技巨頭面臨的審查風暴更是此起彼伏,天價罰單不斷。大數據下的信息隱私如何不裸奔,至關重要。

“胖五”升空了

2019年,最蕩氣迴腸的“硬核”科技成莫過於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的成功發射。

作為中國推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經過10餘年研製而成,兩年前發射時出現故障。時隔908天后的12月27日晚間,被稱為“胖五”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直上雲霄,成功地把實踐二十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一掃兩年前的失利鬱結。

此次火箭發射成功還標誌著中國在2019年的第34次太空發射的成功,中國成為2019年實現太空發射最多的國家。

5G来了、电子烟灭了……2019年科技圈十大事件回顾

首張黑洞照片

對外層空間的好奇和探索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性,從1月初嫦娥四號在月球成功實現軟著陸,到震驚全世界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再到12月16日第12組地球中圓軌道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北斗三號核心星座建設完成收官,2019年,中國向太空探索的腳步從未落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