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PM2.5來源測定!重汙染日“貢獻”最大的是它!

來源: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

北京的PM 2.5到底是哪來的?

哪些源頭是排放大頭?

今天上午,

北京市發佈了PM2.5最新研究成果——

結果表明,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佔三分之二,移動源是“大頭”佔比達到45%

最新!北京PM2.5來源測定!重汙染日“貢獻”最大的是它!

重汙染日區域傳輸貢獻超過50%

市環保局介紹,根據源解析結果,本地排放佔三分之二,區域傳輸佔三分之一,但重汙染日區域傳輸貢獻超過50%。

2017年PM2.5年均濃度58微克/立方米中,區域傳輸貢獻約20微克/立方米。隨著汙染級別增大,區域傳輸貢獻上升,重汙染日區域傳輸佔55%-75%。從北京市當前本地大氣PM2.5來源特徵看,移動源佔比最大,達45%。

最新!北京PM2.5來源測定!重汙染日“貢獻”最大的是它!

移動源中柴油車貢獻大

此次研究的主要結論表明——

北京市現階段本地排放貢獻中,移動源、揚塵源、工業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別佔45%、16%、12%、12%和3%,農業及自然源等其他約佔12%;

移動源中在京行駛的柴油車貢獻最大,揚塵源中建築施工和道路揚塵並重,工業源中石油化工、汽車工業和印刷等排放揮發性有機物工業行業的貢獻較為突出,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劑使用等約佔四成。

最新!北京PM2.5來源測定!重汙染日“貢獻”最大的是它!

交警檢測大貨車尾氣排放

區域傳輸佔26%至42%,約三分之一,且隨著汙染級別的增大,區域傳輸貢獻呈明顯上升趨勢,中度汙染日(PM2.5日均濃度在115-150微克/立方米之間)區域傳輸佔34%-50%,重汙染日(PM2.5日均濃度>150微克/立方米)區域傳輸佔55%-75%。

最新!北京PM2.5來源測定!重汙染日“貢獻”最大的是它!

燃煤源下降最顯著

研究表明:本地排放來源貢獻發生較大變化

首先,各主要源對PM2.5的絕對濃度貢獻全面明顯下降,燃煤源下降幅度最為顯著;

其次,PM2.5各主要來源佔比呈現“兩升兩降一凸顯”特徵,移動源、揚塵源貢獻率上升,燃煤和工業源貢獻率下降,生活面源貢獻率進一步凸顯。

本地排放中移動源獨大,佔比明顯上升在全年不同時段及空間範圍內,移動源均是本地大氣PM2.5的第一大來源。本地排放中移動源佔比高達45%,是上一輪解析結果(佔比31.1%)的1.4倍。不同區域及時間段來源有所差異

從不同區域上看,南部邊界燃煤、城區機動車及交通站點揚塵特徵最為顯著。從不同時間段來看,移動源均是最大的來源,而硫酸鹽主要受區域燃煤傳輸影響。

區域傳輸貢獻有所增加

從全年平均來看,區域傳輸對PM2.5年貢獻率為34%±8%,與上一輪源解析結果相比(32%±4%)略有增加。

從重汙染日貢獻來看,重汙染日區域傳輸貢獻率為55%-75%,與上一輪源解析結果相比明顯上升。區域汙染傳輸存在傳輸通道,其中,南部(尤其沿太行山一線)、東部傳輸通道貢獻更高。

專家建議強化柴油車、揚塵等治理

專家建議,要根據本次源解析本市汙染“兩升兩降一凸顯”特徵,

  • 強化對移動源(特別是柴油車)、揚塵和生活面源的治理;

  • 繼續深化區域聯防聯控工作,聚焦重點時段、重點傳輸通道,優化產業佈局,加強重汙染期間應急聯動;

  • 持續加強科技支撐,提升科技治汙、精準治汙能力。

專家認為此次源解析方法科學、數據可靠、結論可信。

本市上一輪源解析結果於2014年發佈,結果顯示,區域傳輸貢獻約佔28%-36%,本地汙染排放貢獻佔64%-72%。在本地汙染貢獻中,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揚塵為主要來源,分別佔31.1%、22.4%、18.1%和14.3%,餐飲、汽車修理、畜禽養殖、建築塗裝等其他排放約佔PM2.5的14.1%。

相關鏈接:

來源解析

北京市環保局長期以來持續組織開展顆粒物監測、研究和來源解析等工作,2013年開展、2014年發佈的首次PM2.5來源解析結果,為制定和實施2013年至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7年,在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指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立項的重大科研項目支持下,北京市環保局組織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清華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及北京大學等相關單位,將科研項目與日常監測工作相結合,開展並完成了“北京市2017年大氣PM2.5精細化來源解析”研究工作,得出了北京市新一輪PM2.5的主要來源結論和下一步工作建議。這項工作也是國家大氣攻關項目中開展的2+26城市“一市一策”專項工作北京跟蹤組的重要工作內容和成果。

相對上一輪的源解析,本次在技術方法和手段、基礎數據量及解析結果的精細化等方面均有提升,特別是在年均解析結果上,在時間、空間維度上進一步開展了不同情景的解析,並獲得了更詳細、更有針對性的行業貢獻。

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多次通過專家諮詢會、論證會等不同方式對源解析的技術路線、數據來源、結論等進行了論證,吸收了國內外源解析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與技術方法。國家大氣攻關聯合中心第一副主任郝吉明院士、副主任劉文清院士和賀克斌院士等多次參加討論會和結果的論證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此次源解析綜合技術路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數據詳實可靠、結論可信。

原文記者:駱倩雯


原文監製:王禕

最新!北京PM2.5來源測定!重汙染日“貢獻”最大的是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