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持續最長的文明,在那些漫長的歲月沉澱中,產生了許多獨具一格的風土人情。竊以為,一方水土,加上一方歷史,才能養一方人。不然,杜牧在聽到《玉樹後庭花》之後,不會煞風景地撂下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余光中先生在被李白感動時,寫下的也不會是“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驢友們聽見“茶馬古道”和“客家文化”這樣的“老調”,也沒有理由拍手叫好。

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贛州

在江西省的南部,就有這麼一座地方文化多元,而且還很“念舊”的城市,名叫贛州。贛州這座城市很特別,特別大,這份“大”充分體現於贛州的歷史中,使得贛州變得跟其他城市很不一樣。早在三國初期,這座城市便成為了市一級的行政地區,設廬陵南部都尉。到了宋代,又因為面積大“被針對”,拆分為南安、贛州兩個城市。後來又經歷了幾次拆增,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仍然是一座面積達到39379.64平方公里的“超大號”地級市。

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贛州紅色旅遊

關於這座城市的標籤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像“千里贛江第一城”主要說的是贛州的地理位置;“世界鎢都、稀土王國”是形容贛州的地下資源豐富;“世界橙鄉”是介紹超市裡經常看到的贛南臍橙;“紅色故都”是介紹以“將軍縣”興國為主要代表的贛州紅色文化;“客家搖籃”是說贛州的客家人特別多。實在是不勝枚舉,在去過南昌、撫州和九江之後,筆者深感出才子的江西,“起名字”當真是一把好手。

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客家民俗博物館

言歸正傳,在這些標籤中,最吸引筆者的莫過於“客家搖籃”。曾經聽過一句話,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也許這句話存在著一定的誇張成分,但也從側面體現出,客家文化在中華文明中所佔的份額之大。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贛州面積很大,但是除了原贛州市區河套以內和信豐縣城之外,九成以上的居民都講客家話。只不過這份客家話,也延續“村子與鄰村之間,也方言不通”的“江西風俗”,大家各有自己的調調,很有意思。

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街道

真到了贛州,就會發現這座城市特別乾淨,結合三江六岸很是養眼。這與是否繁華無關,人頭攢動的老城區紅旗大道,同樣給人這種感覺。客家人的性格很實在,看起來就很好接觸,從問路聊到哪裡好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是熱情。也正是通過一位大哥的幫助,筆者放棄此前的旅遊路線規劃,直奔贛州古浮橋而去。上車之後就更意外了,贛州的公交車竟然是用“三種語言”報站的。分別是英語、普通話和客家話,這是筆者所知的江西獨一例。

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浮橋

到了贛州古浮橋,首先看到的是古城牆,在贛州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古城牆。從城門進去,徑直向前走十數米,便可看到贛江,江上橫一木橋,名浮橋。浮橋是一種架在小船上的木橋,小船用纜繩固定,走上去晃悠悠的。在過去比較常見,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只能在一些電影裡看到了。本來三面環水的贛州有東河、西河和南河浮橋三座浮橋,但西河和南河浮橋都被鋼筋混泥土所取代,留下的這座東河浮橋,也完全出於一種“念舊”的情懷。

江西最“念舊”的城市,公交車用三種語言報站,遊客在文物上漫步

船頭垂釣的老者

東河浮橋,長400米,由100只小船拼接而成,每三隻為一組,共3組,是古人在800多年的作品,屬於文物。筆者去的時候正趕上夏天,應該算是浮橋的旅遊旺季(不收門票),很熱鬧。岸邊有商販正在賣些水產品和小玩意兒,時不時有住在對岸的居民“逛完街”從橋上走回去。這顯然妨礙到了一些小情侶,本來坐在船頭正講得熱鬧,忽然就噤若寒蟬。因為夏天的關係,還有一些遊客就著夕陽,捲起褲管下水。連筆者這樣的看客,不知不覺間,心也跟著靜了下來。(李雙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