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嶠山行

“莒之諸山,惟嶠最小”由莒城東望,群山連綿重疊,或高或低,或如長嶺委蛇,或似隆蓋如屋,中湛沭水玉帶颯颯南去,兩岸花樹其間,原野之上,高樓星點,黍麥相雜,頗有幾分生氣呢,然視線北移,及至東北,目光所及頓覺突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土包,顏色灰暗與周圍天藍色群山形成鮮明對比,咦!這是何故?不免使人驚訝,然這座其貌不揚的小山,卻有著非常霸氣的名字——嶠山 嶠者高大的山,“康熙字典” 上的這個解釋,實在感覺難以與眼前的這個大土包扯上半點關係,然而卻又無從知曉古人是出於何種目的將“嶠”這個字賦予了它。不免使人產生欲一探究竟的想法。 山距莒城15華里,驅車行駛十幾分鍾便可到達,道路交通非常方便,山下村莊因為近山而居的緣故,便依山命名謂之嶠村,所在鄉鎮稱之嶠山鎮。因一座山影響了一片地域,想來亦屬不易,這山有何不同之處竟能影響如此之深呢?好奇心愈發增長,所幸已到山下,心中謎團或許可一一解開了。 嶠之為山,其亦不高,放之周圍無屋樓崮的險峻,無樑甫山的奇麗,無浮來山的雅緻,山勢南北走向,綿延約乎10裡,北及嶠水之源,南達嶺崮之末,荒涼中夾雜清翠,崖石中鮮有清流。 欲由山之西面登山,然山腳之下,多采礦之廠,磚窯,礦沙採集,導致山勢已開採大半,無法攀登,無奈便從中出來。向南行數里,由南面東大莊村攀登,詢問村中老者知此村遷居此處不久,由於興修水利,建設嶠山水庫,將原址遷此,原村早已淹沒在嶠水的碧波之下了。 村後有條登山小道,籠蔭堰蓋,山楂,石榴樹,桃李芬芳,好似淵明桃園景象。頓覺精神清爽。再往上行,景色突變,略略顯現荒涼,雜草相間,棘樹從生,然荊棘上面掛著的小酸棗兒,紅綠相間煞是可愛。 北面坡上,黃牛汲水,山羊齧食,放牧老翁習地對坐,笑談兒孫逸事,慣看雲捲雲舒,言談中滿滿怡然之態。 所謂登山當臨絕頂,自是必然,然而此山山勢舒緩,如蓋似蓬,觀其形如盤龍類卷蛇,並沒有真正意義極高去處,便選一處山坡,極目遠舒,西面視之,莒城高樓林立,長河落日,晚霞掩映,自浮丘向沭水紅紅透透,直射眼目,真個感覺整個人都暖洋洋的了。 山的東面便是鏡水湖面的嶠山水庫,晚風襲來才偶爾翻起些許波瀾,水面之上一條小船,搖搖晃晃在中心處,隨意飄蕩。山腳之下,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道,就著水庫的走勢開闢而成。低頭觀望路的旁邊有一座廟宇矗立在路邊,好奇心驅使便從山頂沿著前人踩過的小道,依著山勢,拽著雜草,小心翼翼的向山腳之下的廟宇走去。 費盡心力總算到達廟宇去處,方才發現這座廟宇大有乾坤,別有洞天。竟然是上下兩層上方是磚石砌就得廟宇,下方是源自天成的洞府。廟中供奉老母,洞中敬拜呂仙,香火也是頗為旺盛,遠近的善男信女,多所祭拜!心隨願景,多所成就! 已到山下,便到了水庫去出。總不免要到水庫邊上,近距離欣賞一下水庫景緻,便走至水庫邊緣,正在此時,突然在水面之上,越起一條紅色鯉魚,擺尾之時,真如神龍貫天。令人心生驚異! 天色漸晚,便宜迴轉,隨即沿著水庫往回走,究嶠山所遊,山雖不高,不險,不華,但多有溝壑,沾居異色,水墨相合,亦是個可以一覽的去處。 心發感慨偶成幾句,“嶠水濺墨露淡色,群雁成文化青雲,隨興閒步繞綠城,偶遇驕鬧飛紅鯉!


莒縣嶠山行


莒縣嶠山行


莒縣嶠山行


莒縣嶠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