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奧運,不同的高爾夫故事

同一個奧運,不同的高爾夫故事


本文首發於《東方高爾夫》

當賈斯汀·羅斯帶著里約奧運高爾夫金牌滿世界炫耀了將近4年後,全球高爾夫球員終於集體回過味來:奧運會金牌分量很重,價值可與大滿貫賽冠軍相媲美。


很多人恐怕忘記了2016年的場景。彼時高球界對奧運會態度可謂兩極分化,歐美很多頂尖球員以各種理由臨陣脫逃,亞洲球員求一席而不得。

歐美高爾夫球員對里約奧運會的猶豫不決與網球球星之前的示範不無關係。

高爾夫和網球之間充滿交集。這兩項運動都是紳士運動,而且職業化程度極高,頂尖球員都賺得盆滿缽滿。多年來,兩大領域的明星互動頻繁。老虎伍茲多次現身美網現場,羅斯等歐洲名將則常常到溫網現場觀賽,納達爾也多次在老虎伍茲比賽時捧場,並宣稱老虎伍茲是他的偶像。

因而,當高爾夫在2016年成為里約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後,那些有參賽資格的歐美高爾夫球星即便沒有當面諮詢網球明星,多少也會參照一下網球明星,拿不定主意時隨大流是相對安全的做法。

尷尬的是,網球在1988年重返奧運會後,很多大牌球員並沒有給足奧委會面子,奧運會網球賽事陣容與大滿貫賽相比不在一個層面。有些網球明星認為,網球職業賽程本身就很密集,再騰出一週來打奧運會,連續作戰讓他們有點不情不願。而且夏季奧運會正值年中,和大滿貫賽日程捱得近,不利於他們衝刺大滿貫賽。

更何況,一旦代表國家出征奧運會,從來不是一週就能完事,賽前備戰也夠他們喝一壺。另一方面,奧運會只有榮譽,沒有獎金,而網球明星覺得四大賽冠軍的含金量已足夠。幾經權衡之下,奧運會網球項目就成了雞肋,很多網球明星想出各種理由退賽。

高爾夫的情況與之類似,里約奧運會開賽前,簡森·戴伊、麥克羅伊、達斯汀·約翰遜、喬丹·斯皮思等世界前四全部放棄參賽資格,塞卡病毒成為擋箭牌。

這讓國際高爾夫聯合會多少在國際奧委會面前抬不起頭來。


即便如此,里約高爾夫依然取得很大成功,這要歸功於那些全身心投入到奧運會的高爾夫球星。

正所謂“悲觀者贏得掌聲,樂觀者贏得未來”,里約奧運會在歐美高球界遭遇冷場,在亞洲完全是另一番情形。一枚奧運金牌就可引發某個亞洲島國集體上街狂歡,亞洲運動員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奧運會代表了運動最高競技舞臺,能參加就是榮耀。很多球迷都記得2016年吳阿順和梁文沖這兩位中國名將為了爭奪中國隊最後一個奧運參賽席位在賽場上拼盡全力的故事。


同一個奧運,不同的高爾夫故事

最動人的故事則屬於樸仁妃。當時,樸仁妃飽受傷病困擾,動身前往裡約之前,她一直沒有搶眼表現。韓國早已將奧運女子高爾夫金牌視為禁臠,競技狀態不佳的樸仁妃讓他們覺得不保險,因而有人呼籲樸仁妃讓出奧運席位。樸仁妃曾披露心跡說她不是沒有動搖過。但硬氣的樸仁妃最終頂住壓力報名參賽,並創造歷史拿下奧運會首枚女子高爾夫金牌。


樸仁妃回到韓國後,受到民族英雄式的禮遇。


東京奧運會即將到來,這次,想必全世界的高爾夫球星都做好準備在埼玉霞關鄉村俱樂部一展身手了。


同一個奧運,不同的高爾夫故事


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