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交易貫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沒有交易寸步難行。對於生活中的交易,人類可謂駕輕就熟:深思熟慮、評估價值、低買高賣,這些行為已經刻入了人類的基因。我們更是在近代發明了”有限責任公司“、”複式記賬法“這樣的天才設計,以管理和駕馭實業中的各類交易。

  而對於金融交易,近百年來各種理論層次不窮,從牛頓嘆息自己“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性的瘋狂”到長期資本折戟沙場,無數的聰明腦袋前仆後繼進入市場,全身而退者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麼?

  此文把焦點放到金融交易這個類別,來談一談有關交易的七件事之第二、三件事,試圖尋找穩定盈利的可能性。

1、最本質的事:概率

  交易和撲克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首先就是概率的運用(你得計算你的期望值),其次就是條件概率的運用(你得明白交易對手在和你博弈)。

  有關期望值,我最喜歡塔勒布的一個例子,留到本節結尾我再摘錄。有關條件概率,可以搜索“三門問題”做一個簡單思考。

  作為交易員,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尋找我們所估計的概率和市場定價所表現出來的概率之間的差距。

  這個在期權上的表現尤其突出,因為期權定價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假定市場走勢是隨機的,這顯然是錯誤的,給了我們很好的套利空間。我們通過定義(假設)自己的概率分佈,然後和期權定價公式的所顯示的概率分佈進行比較,差異就是構建期權策略的基礎——這可以說是期權交易的根本邏輯。

  我們來舉兩個例子進一步闡述這個迷人的觀點。

  約翰·本德,一個優秀的期權交易員,有個精彩的交易黃金市場的例子。雖然年代久遠,但依然很有趣。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1993 年,黃金的價格歷經 13 年持續下滑後,開始觸底反彈,一度超過了 400 美元,超越了歷史同期水平。許多趨勢投資者認為黃金的長期下跌趨勢已經逆轉,進場買入黃金。我們知道趨勢投資者都會在價格大幅下跌的時候止損離場,甚至於反轉頭寸。這就導致瞭如果黃金價格下破關鍵支撐位,則會引發拋售的多米諾效應。

  約翰的經驗告訴他,如果市場再次下跌到 380 美元,那麼將觸發趨勢投資者的止損點,由此引發連鎖反應。

  當時市場上的價格是 405 美元,約翰並不想賣空,因為市場在 400 美元仍有支撐。另一方面,他的經驗明確顯示,如果下跌市場幾乎不可能停留在 380 美元。為什麼?因為,要是市場的交易價格下跌到 380 美元,你就會非常確定這些止損點可以被引發。而且,一旦引發了這種過程,它就不止下跌到 380 美元。

  基於此,約翰認為黃金價格介於 380 美元和 390 美元之間的可能性不存在。

  基於這些期望,約翰採取了一個策略,它就是:若是黃金價格下跌稍許而且保持了一段時間,那麼他就賠錢;若是黃金價格下跌幅度很大,那麼他就賺大錢;若是黃金價格穩定而且上升,那麼他就賺小錢(熟悉期權的朋友顯然發現這是一個比例價差策略)。結果證明,俄國向外宣佈他們要拋售黃金,而且市場逐漸下跌到 380 美元,然後,隨著止損命令被觸發,價格又立即下跌到 350 美元。約翰大賺離場。

  我們發現,期權定價模型不會去做那些“支撐”,“止損”類的分析。如果黃金的交易價格是 405 美元,那麼期權模型會假定,從現在起,未來一個月內黃金價格在 360 美元的概率要遠遠低於其未來一個月內在 380 美元的概率。顯然期權定價模型是錯的,事實上,黃金價格在 360 美元的概率要遠遠高於 380 美元。如果我們的這些猜測——假定沒有隨機的價格行為——都是正確的,那麼可能就會出現盈利機會,因為市場上的期權交易價格是建立在標的價格波動是隨機的這個假設的基礎上的。

  讓我們畫圖來看看這筆交易的概率分佈的情況以加深理解。期權定價模型對於未來一個月黃金價格的概率分佈是如下看法: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趨勢投資者對於未來一個月黃金價格的概率分佈則有不同見解: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約翰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趨勢投資者瞭解,對於未來一個月黃金價格的概率分佈是這麼看的: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顯然,期權定價模型對於市場的理解完全是錯的,趨勢投資者和約翰對於市場的理解接近事實。而約翰利用期權構建了更加精準的策略,最大化了利益,趨勢投資者只能止損離場。

  另一個精彩的例子是傑米·麥(沒錯,就是那個鼎鼎大名的傑米·麥)做的第一資本的那筆交易。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2002 年,第一資本宣佈與監管當局達成協議,大量增加準備金來應對次級抵押貸款組合以及改善信用風險的評估過程。在這個消息宣佈後,該公司的股價在一天之內從 50 美元跌到了 30 美元。在此之前,第一資本的高收益率得益於它評估次貸信用風險的高級定量模型。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到底公司的優秀業績是因為會計作假還是真的有更好的風險建模。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全面的關於看漲還是看跌的爭論,一些分析員認為公司存在欺詐行為,而另外一些評論員認為第一資本的業績完全得益於公司一流的管理團隊。在未來的兩年,公司的股價在 30 美元左右徘徊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要麼漲回去,要麼跌到底。

  傑米做了大量的研究,調查了每一個管理層的背景,還去找了執行總裁的大學同學諮詢,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涉及了管理層的道德問題。雖然傑米算不上大客戶,但他還是不遺餘力去嘗試和這些管理層接觸。他和第一資本的首席風險官談過,雖然很多人對這樣一個角色並不在意,但對傑米來說,此人就是他的搖錢樹。在第一資本的盈虧報告裡面,傑米最關心的也是他們公司利潤的主導項是名為“證券化收入”的合併項。而對於這個數字的具體來源則一無所知。傑米認為如果公司哪裡出了問題那就一定是出在這一項中。但從傑米和首席風險官對於這個問題的試探中,首席風險官的談吐一直很自然隨意,同時也沒有顯得遮遮掩掩,完全不像是在編故事。

  調查完成後,傑米認為最好的策略就是買入價外看漲期權,因為事件所導致的兩極結果會引起比正常股價大得多的價格波動。這種情況下,價外看漲期權偏離均衡價格的幅度最大並且它們內嵌的槓桿更多。傑米買入了 2005 年 1 月到期,行權價格在 40 美元的看漲期權,價格為 3.5 美元。持有一年後,第一資本完全從當初的暴跌中恢復過來,傑米賺了大約六倍的收益。

  這個例子顯然又一次證明了期權定價模型中隱含的正態分佈假設會與市場真實情況相悖。

  讓我們再畫圖看看: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作為交易員,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尋找我們所估計的概率和市場定價所表現出來的概率之間的差距。 ”

  以上是都是以期權為例,當我們習慣了這種概率化的思維,運用到個股和商品上也毫無問題。

  通過概率分佈,我們可以對那些基本面因素,技術因素以及市場的參與者都在做什麼都一目瞭然。

  進一步說每隻股票都有它自己的概率分佈,這和一系列的因素有關:市場的參與者持有的頭寸是多少?哪些主要的買家都買進了哪些股票?他們的止損點在哪裡?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哪些股價是極有可能顯著的?熟悉了概率化思維,運用量化的分析,你會發現進入了一個高維度的交易世界。你不再和別人爭論後市看漲還是看跌,你也不再和別人爭執基本面分析有用還是技術分析有用,你變得開放而豁達,你積極的吸收有用信息,並把他們轉化為定量的概率表達。

  你所理解的概率分佈和市場體現的概率分佈之間的差異,就是你利潤的來源。

  以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塔勒布書中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概率,以及更重要的期望值。

  有一次,有人請我發表對股市的看法。我說,我相信下個星期市場有很高的概率會略微上漲。有多高?“大概70%。”這顯然是鏗鏘有力的意見。接著有人插嘴說:“但是,納西姆啊,你剛剛才吹噓你大量賣空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期貨,賭市場會下跌。是什麼原因使你改變想法?”“我沒有改變想法!我那麼賭可是有很強的信心!(大家笑了起來)。其實,我現在還想多賣空一些!”會議室內的其他人看起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戰略家問我:“你到底是看漲(牛市),還是看跌(熊市)呢?”我回答說,除了動物學上的意義,我不懂“牛市”或“熊市”的意思。我的意見是市場上漲的可能性比較高(我

  看好後市),但最好是賣空(我看壞結果),因為萬一市場下跌,它可能跌很多。突然之間,會議室內總算有極少數交易員瞭解我的意思,並且開始發表類似的看法。

  假使讀者接受我的意見,也就是下個星期市場有70%的概率上漲,30%的概率下跌。但是再假設如果上漲,只會漲1%,下跌則可能跌10%。這麼一來,讀者要怎麼做?是看好呢,還是看壞?

  因此,“看好”或“看壞”這兩個名詞,是不必在不確定性狀況下做事的人,例如電視評論員,或沒有處理風險經驗的人使用的。投資人和企業要賺的不是概率,而是白花花的鈔票。因此對他們來說,某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件事發生時能賺多少錢。利潤出現的頻率有多高並不重要,結果多少才重要。很少人帶回家的支票是根據他們做對或做錯的頻率而核發的,他們得到的不是利潤就是虧損。只有評論家的成敗才是靠他們說對或說錯的頻率,包括一般人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型投資銀行的“首席戰略家”。他們和藝人相比,好不了多少。他們知名度高,具說服力,可以提供一堆數字,不過就功

  能而言,他們存在的目的是在取悅大家。他們的預測要有任何效度,必須先有統計檢驗架構才行。他們的名氣不是來自檢驗的結果,而是靠口才掙來的。

  看多但做空……這個例子突出了期望值的地位。看法毫無意義,定量才能解決問題,期望值是核心。

2、最重要的事:風險控制

  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交易是個防守重於進攻的遊戲。制勝的關鍵就是風險控制。很多優秀的交易員,稱自己為“風險控制員”,這一點兒也不為過。

  交易的首要法則可能有許多,我認為的首要法則就是,不要莫名其妙地虧大錢,當你感到搞不懂、弄不清的時候,那就離場,不懂就不做。在交易這行,你無法預期到的事和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常常都會發生。風險控制是重中之重。

  其實在此文開篇談策略的時候,我所說的聖盃“活得長,虧的少,賺的多”中後六個字也可以概括為止損和持盈。之所以沒有用止損這個詞,是因為這個詞有太多的歧義,我們要明白止損的本質並不是止損,止損不會讓你贏,本質是證偽機制。止損和持盈的背後有一個詞來支撐,這個詞就是證偽。

  “為什麼沒有止損,因為沒有證偽機制或者證偽機制觸發了沒有執行。為什麼沒有持盈,因為在證偽機制沒有觸發的情況下你離場了。證偽是現代科學皇冠上的明珠,在交易中它的地位也類似。”

  我們來著重說說止損。

  大部分交易員對於止損的認識完全是錯誤的。很多人認為止損就是“停止損失”,就是讓自己的損失不再擴大,這表面上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很多人用的時候就會變成,“買入,跌 5%,止損,反彈再買入,下跌 5%,止損”這麼一個很傻的循環。

  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在於我們要明白,止損點或者退出點,並不是一個我們不能承受損失的點位,是一個證明我們錯了的點位,退出意味著你要否定之前的投機看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投機標的,先找到證偽點,確定退出點,然後確定你要承擔的風險即最大損失(比如總資金 1%or5%),然後再反算出倉位。

  明白了嗎?

  首先確認策略層面的證偽機制,其次考慮我們要承擔的風險敞口,再次通過我們願意承擔的風險敞口反算出需要投入的頭寸大小。而不是反過來,先投入 20%頭寸,然後當跌 5%的時候退出,不管什麼證偽不證偽。後一種是機械的,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做什麼的“止損”。

  另一方面,止損還有個弊端就是流動性和跳空風險,這需要我們儘量做到事前風控,要在策略研發的時候考慮好,而不是事中去砍。事中,事後風控都是需要的,但最主要的風控在事前。入場前就考慮清楚。真正好的風控是在入場前就有不錯的盈虧比,而不是入場後砍來砍去的。學習期權可以有效做到這一點。

  “交易實質上就是一個拿你願意承擔的風險敞口換取你希望得到的超額利潤的遊戲。”

  風險敞口的暴露需要靠資金管理來保護,實質上資金管理是屬於風險控制的一個環節。談到資金管理不能不談凱利公式,我們略去證明過程,來看看維基百科對於凱利公式的稱述:

  凱利公式的最一般性陳述為,藉由尋找能最大化結果對數期望值的資本比例f*,即可獲得長期增長率的最大化。對於只有兩種結果的簡單賭局:要麼輸掉所有注金,要麼贏得注金乘以特定賠率,公式的一般性陳述為:

交易這件事:最本質的事和最重要的事

  其中

  · f*為現有資金應進行下次投注的比例;

  · b為投注可得的賠率(不含本金);

  · p為獲勝率;

  · q為落敗率,即1 - p;

  舉例而言,若一賭博有60%的獲勝率(p = 0.6,q = 0.4),而賭客在贏得賭局時,可獲得一賠一的賠率(b = 1),則賭客應在每次機會中下注現有資金的20%(f* = 0.2),以最大化資金的長期增長率。如果賠率沒有優勢,即 b = q / p,那麼公式建議不下注。如果賠率是負的,即b < q / p,公式的結果是負的,也就是暗示應該下注到另外一邊。

  凱利公式最初為AT&T貝爾實驗室物理學家約翰·拉里·凱利根據同僚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於長途電話線噪聲上的研究所建立。凱利說明香農的信息論要如何應用於一名擁有內線消息的賭徒在賭馬時的問題。賭徒希望決定最佳的賭金額,而他的內線消息不需完美(無噪聲),即可讓他擁有有用的優勢。凱利的公式隨後被香農的另一名同僚愛德華·索普應用於二十一點和股票市場中。

  首先,在賠率沒有優勢的時候不要進場,這可能是廣大散戶虧錢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賠率有優勢的情況下按公式下注,這樣可以博取最大收益。

  對於第一點沒有異議,第二點在交易中需要修正,因為凱利公式其實是一個優化公式,如果對於勝率和賠率的預估不準確,會產生比較大的偏差,而交易中的概率是一定具有不確定性的,所以用凱利公式的時候應該減半頭寸或者更少。

  總之,只要你去下注,你一定要用凱利公式,讓凱利公式幫助你。當賠率沒有優勢的時候一定不要入場;一定不要下注超過凱利公式計算值;當對於概率不確定時,根據不確定性的大小來減半頭寸或者更少。

  凱利公式揭示了賠率的重要性,賠率就是盈虧比。作為一名職業的賭徒或者一名交易員,你要連續不斷地徘徊在最大化地發揮優勢和最小化地控制風險之間。風險控制裡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時刻,當下評估自己持有的以及將要持有的頭寸的盈虧比。記得不要從成本的角度來評估你的持倉,瞄定效應會讓你喪失理智。交易從本質來說就是個不斷優化盈虧比的過程。保持初心,意思不是叫我們回到起點,是要我們每個當下都保有清零心態(後文討論交易心理時詳談)。

  時刻,當下評估可能要求太高,那麼退一步取決於你是長期還是短期交易員,我們每天或者至少每週評估一次。風險控制中更高階的持倉管理是評估持倉的各個希臘字母敞口,這個需要對於期權有較深的理解,此文暫不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挖掘。定量的評估,是嚴肅對待交易的基礎。

  另一個風險控制的關鍵詞是流動性。在交易中有一句老話:“市值不等於現金”。老交易員一定要認真管理頭寸的流動性,如果不懂流動性溢價/折價,可能會招致巨大損失。

  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你進行一筆投機交易,當交易時限過後並沒有達到預期波動,此時從市值上看,假設你在這筆交易中還有十萬美金,如果你此時清倉頭寸因為流動性問題只能拿回九萬美金。初級交易員會認為“砍倉”是降低市值的做法拿住不動,而老交易員一定會立刻清倉頭寸拿回九萬的流動性。因為當你持有頭寸,待流動性枯竭後,你能拿回的現金將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你在市場裡待的時間長,你就會明白,所謂的熊市並不是價格持續降低,而是流動性枯竭。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你的流動性。

  談風險管理,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話題:相關性。不要把太多的錢投到單一品種,或一組相關性非常高的交易上。可以說不懂什麼叫相關性,就不懂什麼叫風險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