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對於這部電影,大部分人把它定義為一場禁忌之戀。但在我來看,影片所傳達的思想絕不侷限於簡單的男女之情。為了真正看懂導演新海誠背後的情感和哲思,我將從多維度對《言葉之庭》進行分析解讀。


電影 《言葉之庭》是日本動畫新銳導演新海誠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精緻細膩的畫風和哀傷憂鬱的情愫打動無數熒幕前的觀眾。影片於2013年5月在日本上映,短短2個月時間觀影人數突破已10萬大關,其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影片曾獲世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最優秀長篇動畫電影獎”、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動畫節長篇動畫獎等多個獎項,在世界範圍內享有較高的評價。豆瓣上將近30萬人標記看過,超21萬人給出評價並打出8.3的高分,被認為優於92%的愛情片。

《言葉之庭》以“愛之往昔、孤悲的物語”作為電影主題,講述了2個同處困境的年輕男女機緣巧合之下相遇相知的故事。故事靈感源於萬葉集開篇的“孤悲”之戀,在萬葉假名時代,“戀”寫作“孤悲”,彼時的戀區別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戀愛”,更多的是一種懷抱著孤獨等待愛的情愫。

以製鞋人為目標的少年孝雄,在某個下雨天的日本庭園中遇到神秘職場女性雪野。此後每逢下雨天,逃課的孝雄和逃班的雪野都會在庭園相逢,兩人在一次次交談中逐漸熟絡。兩顆孤獨的心靈在鋼筋鐵骨的都市叢林中相遇,相互依偎的心靈彼此給予對方力量,最終迴歸各自的生活獨自前行。

在我看來,主人公之間的情感經歷並不侷限於簡單的男女情愛,導演新海誠把鏡頭聚焦於大城市下一對普通年輕男女的情感和成長,背後想探討的是在嘈雜世界裡,平凡小人物內心的孤獨恐懼、渴望愛以及掙扎著成長的痛苦和煎熬。因此今天我將從“視聽語言的呈現、事物的象徵意義、電影主題的思考”這三方面,由淺入深地對該影片進行挖掘解讀。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01、鏡頭語言的呈現:高度還原的現實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對色彩的極致運用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

新海誠的作品一向以畫風逼真細膩,光色清新柔美著稱,《言葉之庭》這部作品也並不例外。影片通過不同鏡頭的編排和豐富的色彩元素,勾勒出一副質感極強且意蘊深刻的畫面。對於這一部分,我將從以下2點進行分析:

第一,通過鏡頭編排和蒙太奇手法,打造真實細膩又唯美的現實場景

電影《言葉之庭》的畫面場景寫實逼真,互聯網曾經公佈《言葉之庭》電影中日本庭院和現實中新宿御苑公園與東京市街道的實景對比圖,其相似程度高達90%。超寫實的畫面質感一方面得益於新海誠高超的繪畫技術,另一方面來自導演對鏡頭的極致運用和蒙太奇等電影手法的完美融合。

影片大量採用特寫、近景鏡頭和空鏡頭,通過剪輯手法塑造意味深長的故事氛圍。

例如,影片一開始,雨滴在水塘中泛起一圈圈漣漪,柳枝在風雨中自在垂蕩,雨水沾染在交通燈上形成光暈,寥寥幾個鏡頭勾勒出一幅梅雨時節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畫面。

導演通過塑造逼真寫實的場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既拉近觀眾與畫面的距離,又提高觀眾的觀感體驗。在一幕幕充滿意境的畫面中,伴隨著主人公內心獨白,觀眾緩緩陷入這些真實細膩的場景中,參與到劇情的發展。別有深意的鏡頭語言和情節組織,可以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使其感同身受。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第二,大膽採用豐富細膩的色彩元素,通過色彩不同的純度與明度描繪不同的場景

導演對於色彩元素的運用拿捏精準到位,大量使用淺灰、深藍、淺白、棕褐、黑色、鮮綠等不同色調的顏色描繪不同的電影場景和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

對於雨季的刻畫,新海誠大量使用清爽的綠色和沉穩的褐色,諸如鬱鬱蔥蔥的枝葉,倒映在水中的綠葉,隱藏在清幽樹林的小亭子,淺灰的石板凳和棕褐的樹幹相映成輝。不同明度的電影色調在交錯中相互映照,清爽和沉穩的色調搭配暗示著主人公的邂逅在歡快的表面下隱藏著深沉的哀思,為後文埋下伏筆。

對主人公的刻畫也是如此,男主孝雄和女主雪野有著不一樣的背景,身份、年齡、家庭、見識種種迥異造成兩人性格特點也有巨大差異,因此兩人在服裝色彩上有著最明顯的區分。

高中生孝雄來自單親家庭,懂事隱忍,所以服裝以高純度的灰白色襯衫和低明度的深黑色褲子搭配為主,

從而塑造出青春幹練而又穩重沉著的形象。雪野作為職場教師女性,剛結束一段戀情又因學校流言不敢面對工作,服裝以低純度的暗白色襯衫、低純度的藍褐色小西服以及低明度的深褐色裙子為主,既能表現出職場的優雅知性,又襯托出小女生的溫婉柔弱屬性。

根據主人公不同的個性和生活,導演新海誠將不同屬性、不同色調、不同明度的色彩融合到他們的服裝造型中,從而塑造出更貼切現實的鮮活人物形象。總的來說,元素豐富的色彩在《言葉之庭》裡既能幫助塑造人物形象,同時也起到渲染氣氛和推動故事情節的作用。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02、事物的象徵意義:貫穿全片的線索“鞋子”,對於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和揭示作用,意味深長

影片出現大量寄託人物情感的事物,諸如雨季,天空,鞋子等等意象,代表著主人公不一樣的心路歷程和精神狀態。雨季是主人公相遇相知的契機,它代表著主人公欣喜和積極的心態;天空是男主孝雄的嚮往和憧憬,它代表著希望和未來。

在眾多意象中,最值得讓人深思的是貫穿全片的線索--“鞋子”,它既是聯結兩個主人公的物品,也是承接故事情節的重要事物,對於鞋子的象徵意義,我將從男女主角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

  • 對男主孝雄而言:鞋子意味著真愛和夢想,是可以為之付出一切的信仰

從小失去父親的孝雄,內心一直懷抱著對圓滿家庭的期盼和憧憬。因為小時候曾見過父親送給母親的高跟鞋,

孝雄把對愛的渴望折射在鞋子上面,那雙美麗的高跟鞋在孝雄內心深處成為了“真愛”的代名詞,從此他立志要做一個出色的製鞋師。

追逐夢想的過程是孤獨的,孝雄想要製作女鞋,卻始終沒有模特,直到他遇見了雪野。雪野答應做孝雄模特,這讓孝雄距離自己的夢想變得更加靠近。懷抱著對雪野的愛慕之情,孝雄在暑假努力打工攢錢,希望可以為雪野做一雙合適的鞋子,也希望可以有資格陪在雪野身邊和她一起走下去。

在我看來,對於男主孝雄而言,鞋子同時意味真愛和夢想。鞋子象徵著他對家庭的期待,對夢想的堅持,更有著對雪野的愛慕之情。鞋子映射出孝雄對愛和夢想的追求,也反映出孝雄在困難重重的現實生活中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通過孝雄為製鞋付出的過程,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充滿幹勁的小夥子勇往直前的歷程。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 對女主雪野而言:鞋子代表著束縛和困境,是需要努力克服和擺脫的心魔

和充滿青春活力的孝雄不同,雪野作為比孝雄大12歲的中學古文教師,身上有著更多困窘和限制。一位二十七歲的職場女性,剛結束戀情,又在校園遭受多方流言攻擊,還有來自父母的擔心和牽掛,種種壓力降臨在這個柔弱的女子面前,生活對她而言就是一場巨大的禁錮和束縛,鞋子是其中一個承載物。

正如雪野親口所言,“每天早上都穿戴整齊,準備去學校,但總是被恐懼壓的邁不出腳步。”

下雨天她逃離壓迫的校園,來到空無一人的小亭子,她愜意地蕩著中跟的鞋子,裸露著腳踝。此刻擺脫鞋子束縛的她是輕鬆愉悅的。隨著時間線的展開,她和孝雄見面時換上了坡跟鞋,腳部肌膚露出得更多,暗示兩人關係逐漸熟絡,她在孝雄面前開始放下防設。在和孝雄產生誤解以後,雪野赤足跑向孝雄,此時的她完全擺脫了外在禁錮,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

在我看來,對於女主雪野而言,鞋子意味著現實生活中沉重的束縛和禁錮。在孝雄的幫助下,雪野逐步擺脫現實束縛和禁錮,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和生活,並鼓起勇氣去新的地方開展新的生活。

總的來說,鞋子作為孝雄的夢想和雪野的禁錮,連接了兩個原本毫無關聯的主人公。孝雄立志要為雪野做一雙合適的鞋,幫助她走向新的生活,而他自己本人也因為製鞋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目標。鞋子這個意象拯救了鋼筋鐵骨都市叢林裡兩顆孤獨的靈魂,實際上它象徵著大都市下小人物成長和奮鬥的軌跡。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03、電影主題的思考:基於《言葉之庭》裡孝雄和雪野相遇相知並各自勇敢走向未來的經歷,談談電影帶給我的現實思考和啟發

整部電影只有短短46分鐘,但卻演繹了一場大都市裡小人物相遇相知再到各自分開的邂逅之旅。主人公之間的情愫被處理得朦朧而帶著遺憾,相對於男女情愛的解讀,我更認同的是相互依偎的兩顆孤獨的靈魂。

電影背後所傳達的思想,依然是導演新海誠獨具一格的關於“思念、愛、孤獨和距離”的思考和探討。接下來我將基於電影《言葉之庭》的內容,結合現實生活,談談電影給我帶來的三點現實思考和啟發:

①孤獨恐懼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和克服的課題

電影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孤獨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焦頭爛額的生活中承受著孤獨的折磨。男主孝雄來自單親家庭,家庭的缺失以及不被他人理解的製鞋夢,讓他備受孤獨;女主雪野獨居在出租屋內,剛結束一段戀情,又遭遇學生流言攻擊,更是孤獨。

除了主人公顯而易見的孤獨,影片中其他配角亦是如此。孝雄媽媽拋下兒子和小男友在一起,卻時常與之陷入爭吵之中。擁有一段不被常人認可的戀情還有無法理解自己的戀人,她的內心也是孤獨的。孝雄哥哥因為無法承受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所以決定逃避現實搬出去和女友合租,這是對孤獨感到恐懼而選擇逃避的表現。

在我看來,孤獨恐懼是每個人一生當中必須要學會面臨和克服的課題。人生而孤獨,從誕生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們就註定要一個人獨自面對這一生當中所有的經歷和挑戰。儘管我們會有來自親人、朋友和伴侶的陪伴,但是真正可以和自己走完這一生的只有自己。

孤獨的靈魂可以通過陪伴得到慰藉,但是如果內心深處無法坦然面對孤獨,即使身在鬧市,也會被巨大的恐懼和落寞侵襲。我認為,導演最後安排孝雄和雪野分開,讓他們獨自去面對自己的未來和人生,正是為了通過略帶遺憾和哀思的結局,來引發觀眾對孤獨恐懼的進一步思考和體會。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②家庭關愛的缺失會造成對愛的渴望和追求

孝雄來自單親家庭,缺失的父愛、任性的母親以及事不關己的哥哥,都讓他過早地承擔了不屬於自己年齡的責任和辛苦。孝雄主動承擔家務,把對家庭的渴望折射在曾經給予家庭溫暖的鞋子身上,在上學期間兼顧製鞋夢想,還要為了生計打工攢錢。

我認為,儘管孝雄擁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以及健全的心智,但他的內心依然充滿彷徨和孤獨,所以他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在下雨天逃課,這是他短暫的逃避現實的時光。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孝雄,內心充斥著對愛的渴望和追求。因此當他認識同樣孤獨憂傷而又成熟溫柔的雪野時,他會自然而然地被她吸引。

在我看來,導演新海誠對孝雄家庭的設定,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沒有承擔起應盡的家庭責任。由於現代生活壓力巨大,父母在為生計奔波的同時無法兼顧家庭,造成不少孩子內心缺失安全感並強烈渴望愛。因此,要想讓孩子健康發育成長,需要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打造一個有愛的成長環境。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③不管現實生活如何變故,勇敢地向前走是唯一出路

導演新海誠在電影結局最終還是沒有戳破孝雄和雪野兩人之間的感情,也沒有讓他們走到一起,而是讓他們各自走向了自己的未來。這種略帶悲情的結局,雖然讓人感到遺憾,但更能發人深省,讓人細細品味結局中的隱喻和意義。

雪野已經重拾信心面向新的人生,孝雄也懷抱著對未來的希望堅定而努力生活,兩人一直維持著朋友之間的書信聯繫。

孝雄心中暗想,“如果有一天能夠走得更穩更遠了,就去見她吧。”

電影採用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和深思。在我看來,這個結局最終呈現的是導演新海誠所有作品中最鮮明的主題--“距離”,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的距離。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時刻面臨的難題:與夢想的距離,與愛情的距離,與目標的距離......種種距離將我們和憧憬的事物隔離,成為我們生活中巨大的挑戰和所有變故的來源。

新海誠借男主孝雄之口,說出了戰勝距離和打敗困難的方法,那就是不斷往前走。不管生活如何變故,勇敢向前走是唯一出路。這也是電影全片在努力向觀眾傳達的主題,雪野一度深陷困局、無法前行,是孝雄讓她重新穿起人生的鞋,繼續往前走。希望熒幕前的每一位觀眾,都能跟孝雄和雪野一樣勇敢走下去,不斷探索未知的人生和全新的未來。

《言葉之庭》:雨季庭院的浪漫邂逅,藏著新海誠對戀與孤獨的哲思

寫在最後

自電影《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票房大熱以後,動畫導演新海誠再度走進大眾視野,其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頻頻打動人心。在我看來,其早期作品《言葉之庭》同樣呈現出新海誠鮮明的導演特色和審美風格。

我認為,在關注表面劇情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影片背後的藝術內涵和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由淺入深地挖掘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藉此我們還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新海誠導演動畫電影的價值和魅力。

影片結局雖略顯哀傷遺憾,但又充滿著希望。“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處。”一場雨季庭園的浪漫邂逅,挽救了鋼筋鐵骨都市叢林下兩顆孤獨的靈魂。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