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大師,你算的真準了,這是200,幫我再轉轉運

朋友給我發來一個算命的網站,說大師算的挺準的,讓測測運數,雖然我的內心是拒絕的,但還是點開輸入了信息,結果顯示:

有成功發展之運勢,但過於急進及缺乏耐力;恐有失意之時,意志不夠堅定;做事有虎頭蛇尾的傾向,但思想正確,可一展抱負,財利可得。

家庭大致圓滿,應節制應酬或風流之事,以免影響夫妻和睦;如有子嗣,男孩多於女孩,活潑而頑皮,會給您帶來一些麻煩……

我看著評語就笑了,語言上有點古語之氣,但沒有文言之魂,不得要義,內容空泛,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指導意義。誰沒有遠大理想,誰又敢說自己沒有犯過錯呢,這大師的評語,不是廢話嗎?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大家都會有煩心事,讓大師評價,就跟沒說話一樣。

但這東西為什麼會在網絡上流傳?又有人會相信呢,其實在心理學上叫做"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大師,你算的真準了,這是200,幫我再轉轉運

01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

在1948年,心理學家福勒進行了一項人格測驗,最後根據測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結果所有學生的平均評分為4.26。

證明這項實驗的效果還不錯,大致可以窺探出學生心裡所想,但福勒沉思了,因為他給所有學生的評語都是同一份分析報告。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有意思的是,在另一個研究當中,研究者升級了實驗,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

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

在之後,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現實總是很荒謬,人們總是認為一些普通,籠統一般性的描述,特別符合自己的特點,即便內容空洞無力。

美國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則以這位著名雜技師的名字將福勒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這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些描述,而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

巴納姆效應不僅僅出現在算命,星座運勢等方面,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別人有意無意的誇讚,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等等。


巴納姆效應:大師,你算的真準了,這是200,幫我再轉轉運

02

為什麼會出現"巴納姆效應"。

造成巴納姆效應的原因在於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思維認知不到位,感性大過理性,心理防範意識薄弱等等。

1. 諂媚效應

諂媚效應是心理學中針對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總結出來的心理現象。

當被人誇獎好聽的話時,人們會容易相信,併產生好感,上邊提到的那個算命大師,雖然都是很普世簡單的一些話語,他說的那麼高級,真實,而且具有指向性的是說當事人的性格特徵,我們願意相信這就是說自己。

在心累失落時,被人說中自己心裡話的激動,某種程度上自己也在主觀的驗證這些特徵。

2.認知偏見

認知偏見是指,有特定模式的判斷偏差,主要是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

當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我們總是感覺損失更讓人難受。其實,我們都知道損失和收益是一樣的,這種主觀性的感覺就是一種認知偏差。

證實偏見,當我們確定某一觀念時,在收集分析信息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找到並不斷證實它。

就像我看一部感覺上的爛片,這種觀念就先入為主了,但是又得到別人的推薦,有些猶豫,還是陪她看了,當我帶著審視挑剔的眼光看影片時,我總是能找到印證並支持我的想法。

3.情緒主導

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但因為受挫或是心情不好,去看星象或是算命的,會帶著某些期待和希望,那時候我們內心的安全感是薄弱的。

當聽到一些中肯又空泛的溢美之詞,就積極的把自己對號入座,情緒開始主導著理性,甚至還相信大師的進一步收費項目,大師扯著嗓子說,“可以幫你轉轉運,200塊了”。

巴納姆效應:大師,你算的真準了,這是200,幫我再轉轉運

03

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呢?

巴納姆效應是對自己的認知判斷不足,不能夠更好的處理自己跟社會之間的差異,這裡可以分享幾個小建議。

1.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人,既然每個人都有特點和性格,那就要察覺到自己的優缺點,同時,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孔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

2.積極收集外界反饋

唐貞觀十七年,在諫臣魏徵病逝後,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大意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這提醒我們應該時刻以他人為鑑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通過外界的反饋修正自己的認知偏見。

所謂“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3.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要對外界事物保持好奇心,多看,多聽,瞭解事物的細微變化,路邊的廣告牌,什麼原理,營銷策略是什麼,吸引點在哪裡等等。

勤于思考,不斷探求事物的本質,我們要對外界信息有質疑的能力,不可全盤接受,帶著玩樂的興趣去算命和看星象,可以通曉理解其道理和內在邏輯。

就像有部電影裡,男主是建築工程師,當他從監獄越獄時,看著周圍的結構,這所大樓的建築設計已經瞭然於胸,逃跑已是分分鐘的事。

巴納姆效應:大師,你算的真準了,這是200,幫我再轉轉運

04

結語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但是2000年後的現在,我們仍然無法真正的認識自己。

巴納姆效應揭示的是人們對自我的追求,我們總是太易受到他人暗示和干擾,相信他人。最後發現,只有相信自己,迴歸初衷,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