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清末權臣老照片:個個官氣十足,給人一種壓迫感


恭親王奕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人稱“鬼子六”,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皇族中絕對的實力派人物。咸豐駕崩後,慈禧聯合他發動政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風光無限。恭親王在許多王公貴族中還是比較開明的,力主洋務,是洋務派的首領。可以說同治中興也與他分不開,是決定清末走向的一個重要人物。

醇親王和左宗棠,醇賢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光緒五年賞親王雙俸。十一年,管理海軍衙門,總理節制沿海水師。其嫡福晉就是慈禧的親妹妹,和慈禧是親上加親,既是慈禧的小叔子又是妹夫。當時左宗棠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由於左宗棠的性格偏執,難與同僚合作,後被外放去做兩江總督。臨走前,醇親王奕譞特地邀請左宗棠來家中一坐,以示對老臣的眷顧。另一方面,也要為兒子招攬賢臣。

左宗棠,清朝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早年不得志,後入曾國藩幕府,從此青雲直上,甚至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可見左宗棠之能。他不僅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還平定捻軍,鎮壓甘陝回亂,此後又收復新疆,可以這麼說中國能有今日之國土要感謝左宗棠,要是沒有左宗棠誓死收復新疆,現在我們的大公雞可能就沒有尾巴了。


清末權臣李鴻章。李鴻章參與了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大事件,他起家於平定太平天國,後鎮壓捻軍起義,興辦洋務,建設北洋水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而他卻自嘲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罷了。那個時候的大清王朝早已千瘡百孔,即便是通過洋務“富強”,也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

兩廣總督瑞麟,葉赫那拉氏,是道光、咸豐、以及同治三個朝代的元老級人物。瑞麟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兩廣總督。

劉坤一,歷任兩江、兩廣總督和南洋通商大臣等職。劉坤一是清朝晚期時候的軍事家,同時也是政治家。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劉坤一和張之洞、盛宣懷與各國駐上海領事簽訂了《東南互保章程》,使得中國當時的富庶之地避免戰火荼毒。

閩浙總督崇善,字佑庭,宗室旗人。曾擔任過盛京將軍,江寧的大將軍和福州將軍並署理閩浙總督,也是清末一位權臣。

清末權臣榮祿。榮祿,瓜爾佳氏, 滿洲正白旗人,他出生於世代軍官家庭,其祖父、父親、伯父均戰死沙場,因此其家族受到了朝廷的優恤和褒獎,憑藉著家族背景,榮祿進入官場後也得到了朝廷的賞識和提拔,到了後來成為慈禧頭一號的心腹大臣。除此外,其長女嫁給了禮親王世鐸子誠厚,次女瓜爾佳氏幼蘭嫁給了醇親王載灃,後來生下溥儀。也就是說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外公。


張之洞。他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教育和近代工業建設上多有建樹。在其興辦洋務期間,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此外他還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政績斐然,因此他也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晴四大名臣”。

清末權臣袁世凱。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的一個官宦之家,其叔祖父袁甲三曾官至漕運總督,父親袁寶中也為地方豪強。袁世凱自小就過繼給叔父袁寶慶,其官至江南鹽巡道。用今天的話講,袁世凱也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了。加之袁世凱自己能力出眾,很快就平步青雲,年僅26歲時他就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此後他歷任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躍成為清末最後一位權傾朝野的漢臣。

曾國藩唯一一張存世的照片。這幅照片是曾紀澤用容宏從美國帶回來的像機,在南京兩江總督府拍攝的。照片中曾國藩長著一雙三角眼,俗話說“目有三角,其人必惡”,他雖然被稱為“完人”、“聖人”,但那也都是為人、為官之道,他深諳理學,但心卻不善,這從他攻破南京後的屠城行為就能看出來。這也印證了“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