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Liu丨從西寧匯通華聯店的遭遇,談產權分散型商業

Mr.Liu丨從西寧匯通華聯店的遭遇,談產權分散型商業

今天聊聊小商鋪的投資。

先講一個往事。西寧人都知道匯通華聯店,現在已經閉店了。這個事情背後還有一些糾紛,也就是北京華聯和青海匯通之間的法律糾紛,甚至把官司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

Mr.Liu丨从西宁汇通华联店的遭遇,谈产权分散型商业

這裡面的是非曲直,法律已有定論,就不討論了,Mr.Liu只想和大家聊聊這裡面的一個點。

2004年的時候,匯通地產和北京華聯簽署了租賃合同,租期20年。

看著很普通,卻有一點不同:這些租賃面積裡面,一部分是匯通地產自持的,還有一部分是返租的,返租的業主有多少呢?200多人。

這還好,問題是這200多人裡面,一部分人簽了20年的返租,一部分人只簽了10年的返租。

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如果這些簽了10年返租合同的業主不再續約,麻煩就來了。

類似這種模式,因為業主眾多,一開始如果合同不夠嚴謹,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同時,即使可以實現20年的租期,後面的20年依然會面臨這些問題,意見不統一是大概率的。

商鋪產權40年,租賃合同最長不超20年,這個時間差是無法解開的疙瘩。

一般說,開發商自持核心商業為主流。以西寧為例,新華聯廣場、萬達廣場的購物中心部分都是開發商自持。

開發商通過商業自持,可以全盤考慮商業佈局,這種商業運營的都比較好,即使遭遇危機,也可以轉型經營。

開發商自持幾萬甚至十幾萬㎡的商場,壓力也很大。所以商業地產開發商一般都在購物中心旁邊建設一條商業街,這條商業街全部出售,用於回籠資金。

因為商業帶來了便利性,周邊的住宅、寫字樓、公寓都會升值。乾脆商業地產開發商就自己建一個擁有商業、住宅、寫字樓、公寓、酒店等多種業態的樓盤,也就是大家常聽說的城市綜合體。

再說回產權分散的商業。這類商業的招商壓力是蠻大的,商戶們都不願意去面對一群業主,導致很多產權分散的商業都開不了業。

隨著這一類商業模式的失敗,出現了一種中間形態。

也就是在產權分散的基礎上集中經營權。商業分散銷售給不同業主,商業運營由運營商統一管理,業主們沒有自主經營權。這樣,商戶們和運營商簽署租賃合同,就避免了很多問題,目前這種中間形態還是挺主流的。

但這並非萬無一失,Mr.Liu有三個思考建議:

首先,確定出售形式是否違反了有關法律規定,特別是西寧市《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商業房地產項目銷售管理的通知》中關於售後包租、虛擬分割的規定;其次,考察開發商和運營商的商業運營能力和成功案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地段、地段、地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