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導語:從《武庚紀​》紂王“反天”入手,分析為何首個起義,得不到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的原因

《武庚紀》是玄機動漫以及​《秦時明月》之後又一部玄幻與歷史題材並存的動漫,動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也給我們刻畫了一些不一樣的歷史人物,講述了一個既悲情又大義凜然的故事,也可以說這個故事是最顛覆的《封神榜》,用毫不違和感的方式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與認知當中不同的紂王。

在故事當中,紂王厭倦了為天服務,厭倦了神權之下的民生凋敝,他同情處於底層奴隸們悲慘的生活,同時也痛恨天的為所欲為,痛恨神權之下活不出自我的生活,於是他開始反抗天的統治,他希望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希望人與神能夠和平共處,但無疑他最終失敗了。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紂王發起戰爭,為武庚推翻神權打下基礎

有著強大神族幫助的周,輕而易舉地便打下了商朝的國都,紂王也在那場戰爭當中生死,後世的史官們抹黑他侮辱他,他的故事成為了暴君與反抗者的故事,但故事最牽動人心的並不在此,紂王也並非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最牽動人心的地方在於,紂王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只是這場戰爭的發起者而不是終結者,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的兒子武庚才是這場戰鬥的關鍵人物,才是推翻神權的人,才是這場鬥爭的終結者,而它自己只不過是用鮮血為戰爭做了一個開頭。

紂王一定會死,並且在死後也一定會受到後來人的嗤之以鼻,但他還是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為自己的兒子武庚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推翻神權打下了基礎;這種洗白的方式可謂是非常新穎的。

  • 紂王真是《封神演義》中的暴君嗎?為何被黑?

而事實上,真正的紂王應該是如同動漫裡的那種人物,並非是後來人們在《封神演義》當中看到的暴君,有的時候人們從歷史小說當中,去感受人物性格的方式,往往比人們通過正史來感受人物要直接也要深刻,所以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紂王就是暴君,無人瞭解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不過在動漫當中,紂王的悲劇卻引發了一個思考,其實不僅是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王朝更替的過程當中,最終的勝利者都不是第一個選擇起義的人,這些人只不過是用自己的鮮血鋪平了一個道路而已,而當分裂走向統一的時候,有一些人或許會被歷史所銘記,而有一些人,他們也化作了塵埃,本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而那些人為什麼在知道結局的情況之下,一樣前仆後繼呢?

  • 漢承秦制,漢朝是秦朝的複製品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歷史進程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如同故事當中紂王那樣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比如我們現在的民族稱為“漢族”,我們使用的文字叫做漢字,我們所說的語言叫做漢語,但大漢王朝卻並不是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王朝,也不是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來紛爭的王朝,漢承秦制,它的一些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沿襲秦朝而訂立下來的。

如果追究本源的話,漢朝只不過是秦朝的一個複製者,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但這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卻遠遠大於秦朝,在人們心目當中的知名度也遠遠超過了秦朝,雖然我們說後世所有的王朝都是不叫大秦帝國的大秦帝國,但放在實際的理論和研究當中也有著極大的差距。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建立王朝的統治者,都不是第一個發聲的人

而且秦朝末年第一個選擇起義的也並不是劉邦,而是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人們對於陳勝吳廣這兩個人的瞭解也僅限於大澤鄉起義,甚至對張楚國都沒有多少了解,此外,在隋朝末年也有十八路反王,第一個選擇起義的人也並不是後來的唐高祖李淵。

在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之後出現了五代十國,可是這些曾經發聲的人,也不是中原地區後來的統治者,而是最終建立了宋朝的趙匡胤;而在近代的歷史上也是如此,第一個反抗帝國制度和封建制度的也並非無產階級,而是孫中山所建立的中華民國。所以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第一個發聲的人,總是取得不了最終的成功呢?

制度原因是關鍵,新的先進的制度必然會代替舊制度

其實第一個原因在於制度方面,事實上,每一個社會性質的過度階段都是一種探索,既然是探索,那麼就意味著要在不同的道路上,進行不同的摸索,最終尋找到一條最為適合自己行走的道路;而這相當於實驗,只有極小的機會能夠取得成功,很多時候必須要經受苦難,經歷失敗,經歷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無奈和悲痛,最終才能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和希望。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 天平天國與大清王朝,在制度上沒有本質區別

而這一點,我們通過太平天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較量就可以看得出來,太平天國也是在反抗清朝的統治,在這一點上與中華民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太平天國從根本上而言,卻只是一個封建性質的組織,雖然有著《田畝制度》,有著《資政新篇》,有那麼一點資本主義的意味,但實際上卻並不是一個與大清王朝有著根本政治區別的勢力,要不然在太平天國的後期也不會出現天京事變。

  • 中華民國比大清王朝制度具有優越性

可是中華民國不一樣,它是一個徹底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統治,我們雖然不贊成這種統治性質在華夏地區發展,但無疑資本主義相比於封建主義來講是有絕對優越性的;所以事實上,大清帝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碰撞,並不是所謂軍事實力或者是經濟發展實力上的對抗,最基礎上最根本來講,是制度的碰撞是制度優越性的一種較量。

不然勢如破竹的太平天國早就已經打敗大清王朝了,不然在中華民國對抗大清王朝的時候,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曾國藩站出來,可是這兩種可能性都沒有發生,究其本源就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比封建主義的社會制度要優越許多。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無產階級的帶領下,創建一個新的社會,也是因為無產階級的制度比資本主義的制度,更加適合華夏民族進行發展和繁衍,我們並不能說某一個制度就是完美的,但我們卻可以在這種制度當中,選擇出一種最適合國家發展的制度。

我們也不能說其他的政治制度,對於華夏民族的繁衍就沒有好處,那其實就是一種實驗,只有在對比之後才能夠選擇出最恰當,最合適的路;所以說在制度方面的一些考量和實踐,是困難發聲的一個根本,也是人們經歷種種不同道路的抉擇,才能夠安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雙方實力差距是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實力的原因,無論是在動漫當中的紂王“反天”也好,還是在真實歷史當中發生的陳勝吳廣起義和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也好,這裡面都存在著一種收攬民心和實力方面的碰撞,當陳勝吳廣第一次進行起義的時候,他們打出的是為天下人著想的旗號,但事實上這樣的起義,未必就能夠獲得比原本王者的統治更好的結果。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因為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情況與西方古代歷史是不相同的,它有著更多的人口,有著更廣闊的領土疆域,如果單純只是一個暴君存在的話,那他危及的是一少部分人,雖然百姓的生活有一些不堪重負,但基本還是能夠生存下去的,可如果一旦亂世到來,從暴君變成了暴民的話,那麼生存的危機和風險就實實在在地存在每一個人的身邊,那才是真正的流血漂櫓、伏屍百萬。

  • 農業民族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義的

試想一下,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參與了戰爭,每一個人都堅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每一個人都想對那個位子爭一爭,那麼人們面對著將是一種怎樣的風險呢?所以說在第一個人開始起義的時候人們大多處在觀望的地步,他們需要尋找一個恰當的時間點,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說的那樣,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或者說不到有著對勝利的把握的情況下,農業民族是寧可要暴君不要暴民的。

所以說,要等到一個天下局勢恰當地嚮往某一個方面發展的時候,大多數的農業民族組成者,才會向著既定的方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往往在這個時候,戰爭的格局或者說時代的發展也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往往第一個做出起義的人是帶領者,但不是最終的成功者。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就像動漫當中紂王一樣,他非常清楚自己並不是戰爭的終結者,但這場戰爭卻永遠離不開他的帶動,他必須要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才能夠真正迎來神權終結的那一天,而真實歷史上發生的那些起義行動,那些在後代被埋沒了的第一位起義者,它們的作用也是如此,雖然最終取得勝利的並不是他們,但是如果沒有他們也不會有最終的勝利。

雙方實力更迭,導致首先起義的人通常會失敗

第三個原因則就是實力的更迭,我們上面說的不到萬不得已農業民族是寧要暴君不要暴民的,這就導致了一個無奈的情況出現,那就是很多第一次選擇起義的人,都是被逼無奈走投無路之下做出的抉擇,就像傳言當中陳勝吳廣因為行期延誤,還要面臨極刑的結局時選擇起義那樣,畢竟對於他們來講,選擇起義是死,選擇繼續趕路最終也是個死,同樣的結局為什麼不選擇那個活下來的可能性大的呢?

所以,他們選擇了起義,但這樣的起義卻並不是一個長久謀劃的計策,而是在走投無路之下不得不做出的抉擇,雖然他們有著丹書魚腹,有著篝火狐鳴,雖然也打出了張楚興陳勝旺這樣誇張的旗號,但這一切也只不過是他們選擇起義之後所做的一點準備,並沒有經過長久而且細緻的謀劃,所以說這樣的實力崛起並沒有多少根基。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陳勝、吳廣最終敗於秦國正規軍

雖然那時候,秦朝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但畢竟是一個王朝,有著自己的國家實力存在,面對陳勝吳廣建立起能的雜兵組織,還是有著一定的對抗能力的,在這種實力上的硬碰硬,陳勝吳廣並沒有得到好處,或許在一開始還有著勢如破竹的勢頭,卻沒有長期堅持作戰的底氣和實力,最終也只能夠在與秦朝正規軍的作戰當中而失敗。

但是陳勝吳廣的作用並不在於取得最終戰爭的勝利,而在於警醒和帶領更多的人參加到起義的行列當中,達到賈誼在《過秦論》當中所說的那種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影從的狀態。也就是說起到一種帶頭的作用。

綜述

筆者認為,制度方面的限制以及實力上的對比,是導致第一個選擇起義的人無法完成最終勝利的至關重要的原因,但實際上有戰爭就會有犧牲,而戰爭也必須有人進行代領,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後所有的犧牲也就是值得的,雖然我們並不願意看到了鮮血,也不願意看到犧牲,可當我們面對抉擇的時候這卻是無可奈何的,是一定會發生的。

《武庚紀》的思考,為何首個起義的,得不上最終勝利,制度與實力

事實上,很多人不願意做出頭鳥,因為出頭鳥最先被打,費力不討好,可是沒有那些擁有著覺悟的人,如果沒有那些在歷史進程當中願意奉獻自己的人,我們又何嘗不是全部都在過水深火熱的生活呢?

就像動漫裡所刻畫的那樣,紂王確實是犧牲了,他沒能夠推翻神權,反而給自己招來了很多的髒水,可是卻喚醒了自己的兒子,給了天下所有的奴隸站起來的希望,也給天下所有的人帶來平等生活的曙光,這就是他存在的意義,也是他至於這場戰爭的意義,更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去思考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跟隨在歷史的腳步背後,美其名曰適應社會的發展,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生而為人,到底應該做些什麼?或許人們適應了習慣,人們也厭倦了去做出改變,但這種厭倦的資格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

我們生存在一個和平而且穩定又美好的年代裡我們才有卻厭倦的資格,而曾經那些身處亂世當中的人,他們卻無一不在為了後來的安穩生活做著自己的努力,他們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為的並不是給自己一個美好的生活,而是給後來的我們美好的希望,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在歷史的進程當中做出點什麼呢?


參考文獻:《資政新篇》、《尚書》、《封神演義》、《史記》,《過秦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