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詩歌:寫春天的小詩無一生僻字,讀來很美,作者名字卻不認識

古人所生活的環境,不像今天的我們一樣擁有很多塊屏幕。他們也不會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很容易就被屏幕中的內容所控制。這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極少去發現存在於身邊的美麗景色。

古人想獲得我們今天如此五彩斑斕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把目光投向於大自然當中,在季節的變換當中,在溫度的升降當中,在天氣的晴雨之中,尋找那片刻的溫柔的詩意,寫出精美的詩篇。

冷門詩歌:寫春天的小詩無一生僻字,讀來很美,作者名字卻不認識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這首古詩是宋代詩人曹豳(bīn)的《春暮》,就是描寫春天景色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生僻字,讀來非常簡單。前兩句“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寫已經沒有人看春花了,因為都已經掉落了;現在只能看到濃郁的樹蔭無邊無際,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冷門詩歌:寫春天的小詩無一生僻字,讀來很美,作者名字卻不認識

​然後寫“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早春的黃鶯鳥兒也不再到處鳴叫了。草長鶯飛的季節過去了,現在只能聽得到池塘邊青蛙的叫聲。

整首古詩就是拿暮春的景色和早春的景色做了一個對比。之前是賞花、踏青,現在是看綠樹成蔭;之前是草長鶯飛,聽黃鶯鳥的鳴叫,暮春則只能聽得到處處蛙鳴。

不過相對於這首古詩的通俗易懂,作者名字的這個字全是並不常見。“豳”這個字讀作[bīn],古代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一個地名,在今天的陝西彬縣和旬邑一帶。

冷門詩歌:寫春天的小詩無一生僻字,讀來很美,作者名字卻不認識

​《詩經》當中就有《國風·豳風》,包含多首詩歌,其中就有著名的擁有“七月流火”的《七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