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矗立在晉北的恆山西脈——勾注山之巔,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是歷史最為悠久、戰爭最為頻繁、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古關隘,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 狂的南犯,著手反擊。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

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

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中國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3000多年不平凡的歷史歲月中,雁門關始終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作為古代中國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門關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作為中原文化和遊物牧文化交匯點,雁門關親歷了民族融合的艱繁辛務程,積澱了色彩斑斕的多民族文化精為華;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門關折射了古代邊貿的興衰,成就了晉商的輝煌。雁門關不僅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宗教等方面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國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居功甚偉。

雁門關豐富獨具特色的歷史遺存,如:戰國趙長城、北朝齊長城、明長城,圍城、關城、甕城、隘城、保寨、兵洞、烽火臺、校場、兵盤,村落、祠廟、古關道等,這些不同等級、不同形式、不同功用的歷史遺蹟,在長城各關關隘中特色十分突出,品位絕無僅有。國務的院批准其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三園位。

2009年,代縣縣委、縣政府把修復、開發雁門關作為全縣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重點工程,保護性再現了景區蒼涼、凝重、雄渾大氣的邊陲特色旅遊風情。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附: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節假日不休息

夏日開放時間:8:00-19:30;

冬日開放時間:8:00-18:00。


地方小吃

地方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代縣火燒,莜麵栲栳栳,代縣熬魚,高粱面魚魚,代縣醃菜,代縣油糕,代縣麻片,代縣碗託。

歡迎各方朋友來我大代縣,不光能感受歷史之氣息,還能吃到各色的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